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协商改造农田水 助农增收“润”民心
——高台县大庄村以协商之为助力节水型社会建设小记
2025年04月30日
字数:1,364
版次:01
 

通讯员 赵红燕 张杰

  春风拂面,又是一年春灌时。一股股清泉从新建成的蓄水池中汩汩涌出,滋润着每一寸土地,也滋润着农民们的心田。田间地头,机器轰鸣,人影绰绰,一幅幅生机勃勃的春耕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走进高台县南华镇大庄村,随处可见农作物春灌的忙碌场景。70岁的老农李大爷站在田埂上,望着眼前新修的蓄水池,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这蓄水池修得好啊,以后再也不用为浇水发愁了。”
  

盼水灌溉解渴在今朝

  农业是大庄村的支柱产业。然而,由于水资源短缺,每到干旱季节,大庄村的农田灌溉就成了大问题。据统计,村上近万亩耕地中,有五分之二面临灌溉困难,相当于每年有近4500亩土地在干渴中挣扎。
  回想起过去的日子,李大爷记忆犹新。以前,村里的田地都是“望天田”,一到旱季,庄稼就焉头耷脑,减产成了家常便饭。村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土地裂开一道道口子,心急如焚。“那些年,为了浇水,我们得半夜起来排队,有时候排上一天一夜也轮不上。”李大爷叹了口气说。
  面对日益严峻的农业用水缺口,村支书雷正华心急如焚。一连数天,他组织协商议事会成员和部分村民代表,深入田间地头实地掌握实情,并决定召开“有事好商量”专题协商,共商破解之策。
  

三本账算清共赢路

  “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建设蓄水池,储存雨水,以备不时之需。”协商议事会上,大家就此达成共识。
  但蓄水池建设并非易事,资金、技术、土地三大难题也横亘在前。为了打消村民的疑虑,大庄村以“逢四说事”“逢事解事”工作机制,组织“板凳议事会”“田间议事会”等一线协商9场次,逐社逐户听取村民意见,现场解疑答惑,寻求解决方案。议事会成员们面对面与群众算经济账,通过整合财政资金、村民自筹等筹集到足够的建设资金;算技术账,邀请水利专家进行实地考察,设计出既经济又实用的蓄水池方案;算一笔土地账,通过跨村调解,成功解决土地征用问题。最终“三本账”的做法得到了群众的一致称赞。 
 

一方碧水激活千亩良田

  在蓄水池建设过程中,村协商议事会为杜绝“商而不做”“做而不成”等隐患,聘请专业施工队伍开展蓄水池项目建设,并针对协商成果,制定时间节点,定时检查,严把监督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村民们也积极参与其中,有的帮忙搬运材料,有的帮忙清理现场。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不到1个月,4座坚固耐用的蓄水池拔地而起。“现在完成的蓄水池,在春耕生产上就能解群众生产用水的燃眉之急了!”眼看蓄水池顺利投用,雷正华如释重负地说道。当看到清澈的水流从蓄水池中涌出,滋润着干渴的土地时,村民们也都由衷地感叹,“这钢筯水泥里浇筑的,可是我们的民心啊!”
  蓄水池的建成,彻底改变了大庄村的灌溉条件。灌溉成本平均下降250元,新建蓄水池的总蓄水量达1.1万立方米,足以满足村上近5000亩耕地的灌溉需求。灌溉效率大大提高的同时,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也得到了显著提升。昔日的望天田变成了如今的丰收园,村民们的钱袋子鼓了起来,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大庄村的变化,离不开协商议事室的智慧和力量,更离不开每一位村民的辛勤付出和共同努力。近年来,在高台县政协的精心指导下,协商议事会这一基层协商机制,以其灵活高效、贴近民生的特点,成为了破解农业基础设施难题的一把金钥匙。下一步,高台县政协将继续深化基层协商民主实践,切实把“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室打造成“离群众很近、与群众很亲”的协商平台,探索更多符合镇村实际的乡村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