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资技术直通田间地头
2025年04月28日
字数:1,049
版次:02
通讯员 甘文景
暮春时节,在陇中广袤的田野上,临洮县政协委员和技术专家奔走在田间地头,带着农资、技术和满腔热忱,为农业生产“把脉开方”,为乡村振兴“注入动能”……这是张惠玲委员工作室扎根乡村、服务三农的动人场景。作为市、县政协委员,张惠玲带领工作室团队以“脚下沾泥土,履职有温度”为宗旨,打造“惠农先锋”服务品牌,累计开展技术培训210余场,推动解决农业难题30多项,惠及农户3800余人次。
“以前种地靠经验,现在靠技术!”临洮县康家集乡农户赵永福站在自家药材地里感慨道!今年春耕,张惠玲委员工作室的“田间诊所”开到了他的地头。针对当地党参黄心病、当归麻口病等顽固病害,工作室联合省农科院专家开展“一病一策”攻关活动,通过土壤微生物改良、抗病品种筛选和精准水肥管理,使病害发生率降低了40%。
为打通农业技术落地“最后一公里”,工作室创新推出“3+1”服务模式,即每月3次集中培训+1次实地回访,邀请农户走进标准化示范田,由农技专家现场演示播种、施肥、病虫害识别等关键技术,覆盖种植户800余人次。同时,开设“绿色种植流动课堂”,由县级生态农业专家带队,逐村讲解有机肥替代、生物防治等关键技术,累计培训农户1200余人次。
在标准化示范田管理中,工作室联合县乡两级农技推广中心,组建“专家+技术员+种植能手”服务小组,每周开展一次田间巡查,实时监测作物长势,指导农户调整管理措施。同时,针对党参、百合等特色作物,开展“一对一”跟踪服务,为50户重点种植户建立技术档案,定期回访解决个性化问题。
“从种到收,从技术到销路,张委员团队给我们吃了‘定心丸’!”上营乡农投公司负责人说,针对农户面临的“种得好却卖不好”难题,张惠玲委员工作室发挥联系广泛的优势,牵头成立上营聚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构建“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
走进张惠玲委员工作室投资30万元建设的50座标准化大棚,映入眼帘的是另一番景象,生物诱虫板替代化学农药,蚯蚓粪有机肥取代传统化肥,滴灌系统精准控制水肥用量,这里不仅是“化肥农药双减”技术示范基地,更是绿色农业的“孵化器”。
“政协委员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张惠玲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工作室成立以来,累计提交《关于加强中药材全产业链扶持的建议》等12件提案,组建“工作室助农服务小分队”四支,开展“田间协商”20余次。
从“单打独斗”到“联合作战”,从“传统耕作”到“智慧农业”,张惠玲委员工作室以科技为笔、以大地为纸,绘就了一幅科技兴农、产业富民的时代画卷,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委员工作室”的金字招牌正愈发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