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春到桃花开
2025年04月14日
字数:1,255
版次:04

王淼


  桃树原产于中国,是一种既可赏其花又可食其果的美丽植物。春天一到,常见桃花缤纷的身影绽放在城郊、山野、路旁或住家的庭院。美丽与娇艳的花朵,总让人觉得,似乎没见到桃花盛开,春天就不算真正的到来。所以,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桃花无疑是最代表春天的花朵。
  中国文学对桃花的描述起源甚早,这种妖娆讨喜的花卉,很早就出现在《诗经》的《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浪漫的季节、浪漫的花朵,正好衬托出女子出嫁时的洋洋喜气。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这座位于庐山牯岭附近的大林寺,桃花晚到四月才盛开,此时别处的桃花都已飘落殆尽,而让作者认为春天是转到大林寺来了!
  唐朝诗人刘禹锡因被贬官离开京城,十年后奉召回到长安,发现长安人赏桃花成了风尚,这是他离开京城时没有的景况,于是他写下《玄都观桃花》(一作《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后来他又被贬,十年后再度回到长安。这时的长安跟他十年前离开时又不一样了。于是写了一首《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这时,桃花已无人问津,如今玄都观里,开的已非桃花而是满地菜花。当年种桃的道士也不知哪里去了,只有我刘禹锡再度回到这里。
  从此“前度刘郎”成了形容“人去人又来”的成语。
  “宜室宜家”一句,后来成为人们祝贺女子结婚时,最喜爱使用的贺语。而“桃之夭夭”,却因为谐音的关系,被今人改为“逃之夭夭”,形容“逃得无影无踪”。
  或许桃花太漂亮了,曹植《杂诗》中就有“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来形容女子的美丽。
  唐代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以“桃花”来对应“人面”,人已不知何处去了,如今只有桃花依旧在春风里粲笑。这个“笑”字实在用得太美妙了,因此日文就借用“笑”的古字“咲”来作为“花开”的意思。
  或许桃花太过妖艳了,刘孝绰《杂诗》的“此日倡家女,竞娇桃李颜”,却将桃花从正面的赞美转向带有负面意涵的“女色”。“面带桃花”,对女人而言,也是负面的说词。
  不管如何,人们对美丽的东西,终究还是喜爱的。所以,当陶渊明在建构他心目中美丽的理想国度,就用了“桃花源”这个词句。从此“桃花源”成了中国人心之所系的“乌托邦”,对中国人而言,“桃花源”或许虚无飘渺,却意象十分鲜明的存在人们心灵深处。因为他已然成为中国历代文人,逃避现实残酷的避难处所。
  或许人们太向往“桃花源”这个美丽、平和、无争的理想国度,虽然陶渊明在他的《桃花源记》,以“后遂无问津者”作为结尾,然而还是有许多人希望“桃花源”能真真实实存在这个世界上。
  张旭在他的《桃花溪》一诗里,就提出了一个永远没有答案的询问:“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