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古诗词里柳依依
2025年04月02日
字数:807
版次:04

姚秦川


  在乍暖还寒的早春,许多树木还处于眠而未醒之际,柳树就已经发出了满枝条的嫩芽,向人们传递着春的信息。
  在悠远的中国诗歌长河中,柳树以其婀娜的姿态和独特的魅力,赢得了文人墨客的喜爱,咏柳诗不计其数。其中,对柳描写最透彻的,当属贺知章的《咏柳》了。
  唐天宝三年(744年),贺知章告老还乡,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此时,正是早春二月,柳芽初发,草长莺飞,他行至河岸,忽见岸边一株高大的杨柳枝条轻垂,诗人一时诗兴大发,写下诗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全诗虽无一“柳”字,但是柳的形象,却跃然纸上、深入人心。
  “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此诗为南宋诗人杨万里所作的《新柳》。作者笔下的柳条轻拂银塘,色彩从浅黄到深青,层次丰富,仿佛让人置身于春天的怀抱中。特别是最后一句“水中柳影引他长”,用柳影巧妙地映衬出柳条的婀娜多姿,既生动又形象。
  元代诗人赵孟頫在他的《东城》诗中写道:“野店桃花红粉姿,陌头杨柳绿烟丝。”伴随着悄然而至的袅袅东风和濛濛细雨,郊野小店旁的那株株桃花,分外娇媚;而田间小路边的棵棵杨柳,恰如那绿色的轻烟,依风袅袅,丝丝缕缕,像极了一幅中国水墨画。
  最有趣的,当属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了,别号干脆就叫“五柳先生”。陶渊明在自传体散文《五柳先生传》中写道:“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柳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能占有一席之地,因“柳”与“留”谐音,因此,古人有折柳相赠表示留念。据史书记载,灞河两岸在汉代就已经是“筑堤五里,栽柳万株,游人肩摩毂击,为长安之壮观”。“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在纷扰中寻一份淡然,于繁华处觅一隅清幽,这或许就是杨柳给予我们的生活哲理,更是杨柳向我们展示的生命智慧。
  此时此刻,一抬头,窗外的那棵柳树,在春风的吹动下,柳条随风画着圆弧,像是无限延展的省略号,又像是永远写不完的感恩诗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