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以“约”为桥:政协协商赋能基层治理的安定实践
2025年04月02日
字数:1,277
版次:02
  在安定,有这样一个“约定”:群众代表与政协委员、职能部门负责人坐在一起,围绕民生关切,议难题、抒见解、寻良策,在来言去语间凝聚共识,达成“约定”。这就是安定区政协为持续深化“陇中新风尚·有事好商量”品牌体系建设,于2023年创建的“约定协商”品牌。
  “‘约定协商’是安定区的‘金字招牌’。”市政协主席高永平这样评价。近年来,浸润着泥土清香的“约定协商”实践持续释放基层治理新动能,通过汇聚多方智慧共绘同心圆,接地气的“约定协商”助力党政决策部署更科学。
  “这才是我们盼了多年的干净街巷!”2024年10月下旬,安定区居民马红梅望着焕然一新的西街巷感慨道。这条长约800米的背街小巷,曾因商户占道经营、车辆乱停,墙体布满小广告,被居民戏称为“脏乱差一条街”。如今通过专项整治,施划规范停车位20个,增设垃圾清运点2个,原本破旧的砖墙翻新后还绘制了新时代文明新风的彩绘。
  “西街巷的蜕变,‘约定协商’发挥了关键作用。”马红梅回忆道。去年启动改造前,区政协依托“约定协商”品牌,组织政协委员、群众代表、执法局、市场监管局等相关部门多次来到西街巷附近调研,现场看实情、谈想法、说对策,并开展集中商量,马红梅就在其中。
  以上案例并非个例,2024年以来,区政协围绕“推动老城区‘口袋公园’建设”“土坯房改造”“‘和美乡村’建设”“医疗机构便民服务设施建设”“创优文旅品牌推动消费扩容提质”等议题,组成专题调研组,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一年来,区政协开展百余场次的现场协商,形成了一份份沉甸甸的协商成果,打通了协商民主“最后一公里”。今年是“约定协商”走过的第3个年头。3年来,为了能更多解决老百姓实实在在的问题,区政协持续打造的“约定协商”平台,也如同春天新枝般抽芽吐翠,在根系深扎民意的沃土中不断焕发生机。
  “约定协商”的触角也在不断向基层延伸,向界别延伸。目前,与市政协联建委员工作室1个,新建村级委员工作室12个、委员个人工作室12个,改造提升委员工作室2个,成为老百姓提报问题、商议问题的固定场所。一年来,区政协组织上下联动,充分发挥委员主体作用,全年累计开展协商议事活动400余场次,帮助群众办理惠民实事200多件。
  今年2月,区政协开通了“群众有话‘码上说’、委员履职‘码上办’”数字化平台,搭建“24小时等候的协商平台”。动动手指就能参与“约定协商”,越来越多的老百姓通过线上平台发表意见看法。上线以来,仅扫码访问量已超过1000余次、留言200余条。
  自“约定协商”平台创建以来,“约定”的主题既有城市高质量发展大计,也有民生难题,从“深化青定协作”到“推动乡村振兴”,从“土坯房改造”到“‘和美乡村’建设”,从“青岚山民宿产业链实现增收”到“形成‘一宿带一村、一村兴一业’的振兴格局”,涵盖经济、民生、文化、生态、社会治理等方方面面。
  人民政协基础在界别、特色在界别、活力在界别。区政协将“约定”工作与界别工作融合赋能,在12个界别设立“委员个人工作室”,常态化开展联系委员、服务群众等活动,努力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百余名政协委员参与区政协“约定协商”和服务为民活动,共同答好“履职答卷”。 (李文静 陈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