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长莺飞话春分
2025年03月17日
字数:1,884
版次:04
矫友田
春分,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时间是在每年公历3月21日前后。这个节气,早在春秋时代就已经确立了。
春分这一天,太阳直射在赤道上,南北两半球的昼夜一样长。并且此日正好是春季九十天之半,故称之为“春分”。《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里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在二十四节气里,春分是“四时八节”中的8个基本节气之一。“四时八节”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诗《短歌行赠四兄》:“四时八节还拘礼,女拜弟妻男拜弟”,其中,“四时”是指春、夏、秋、冬四季;“八节”则是指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节气的划分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了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
春分是个比较重要的节气,它不仅有天文学上的意义——标志着昼夜平分和季节中点,还有气候意义——标志着气候温和、雨水充沛的春季的开始。春分之后,北半球各地的白昼开始长于黑夜,南半球则相反。我国除青藏高原、东北、西北高寒山区之外,其他的大部分地区,如华北平原、黄淮平原,以及长江以南地区日平均气温将升至10摄氏度以上,进入物候学上真正的春季。因此,春分对传统农业也有着重要意义——标志着春季播种的开始。
春分一到,雨水明显增多,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雨水充沛,阳光明媚,气温继续回升。在辽阔的大地上,杨柳青青,莺飞草长,小麦拔节,油菜花香。但由于我国地域辽
阔,南北气温差异较大,故南北不同地区在春分时节的农事安排上也各有所重。
在北方,尤其是西北、华北地区,有“十年九春旱”之说。此时,抗御春旱的威胁是农业生产上的主要问题。因此,北方春季少雨的地区要抓紧春灌,浇好拔节水,施好拔节肥,注意防御晚霜冻害。农谚“春分麦起身,肥水要紧跟”,就强调了春季农作物管理的重要性。
而对南方地区来说,由于早春天气冷暖变化频繁,因而要注意在冷空气来临时浸种催芽,抓住“冷尾暖头”天气做好早稻育秧。此时春茶也开始抽芽,应及时追速效肥料,防治病虫害,力争茶叶丰产。
春分前后也为植树造林的大好时机,有农谚提醒人们栽树,如:“节令到春分,栽树要抓紧”“春分栽不妥,再栽难成活”等等。
在古代,春分是祭祀的重要节日。在春分时节,上至王公贵族,下到平民百姓,都要参与各种不同形式的祭祀仪式。其中,规模最大的便是祭日。
祭日属于国家祭典。清潘荣陛的《帝京岁时记胜》记载:“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
祭日是相当古老的仪式,源于华夏先民对日神的崇拜,夏商周三代都有祭日的传统。夏尚黑,祭日在日落之后;殷尚白,选在红日当顶时举行;周尚赤,习惯于早晨或黄昏时祭日。
古代帝王的祭日场所大多设在京郊。北京在元朝时就建有日坛,现在朝阳门外的日坛即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坛面用红色琉璃砖砌成,以象征大明神,到清代改为现在所能见到的方砖铺墁。
祭日仪式的规模虽不能和祭天地的仪式相比,但也颇为隆重。如明代皇帝祭日时,有“奠玉帛”“礼三献”“乐七奏”以及行三跪九拜大礼等程序;清代皇帝祭日礼仪有“迎神”“奠玉帛”“初献”“亚鲜”“终献”“答福胙”“车馔”“送神”“送燎”九项议程,也很隆重。
随着历史的变迁,如今的日坛早已告别了敬神祭日的时代。然而,在它沧桑的建筑墙体上,仍深深地铭刻着华夏民族对太阳的无限敬仰之情,令每一位走近它的游客感慨万千。
春分时节,也是民间百姓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在祭祀土地神时,人们主要是供奉牲醴,祈求土地神保佑农业丰收。
一年农活,从春分节气开始。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准备稍微丰盛一些的饭菜,因为吃得好,才有力气。
因此,在春分这一天,全国各地有着不少有趣的食俗。其中,流传最广的是吃春菜和喝春酒。所谓“春菜”,也就是乡间地头上生长的野菜。如野苋菜、荠菜等。
春分食荠菜,是一种古已有之的习俗。荠菜的做法很多,或凉拌,或素炒,或做馅,都极为鲜美。
荠菜不仅好吃,还是一味良药,可凉血止血、明目降压。南宋诗人陆游在《食荠》诗里写道:“日日思归饱蕨薇,春来荠美勿忘归。”
喝春酒,就是喝在春分时节酿的酒。民间认为,喝了春酒,人们会顺心顺意、身壮力健。因此,直到今日,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山西、浙江等地,还流行着酿春分酒的习俗。
春分日,民间除了做丰盛的食物来应景,还会玩一个古老而有趣的游戏——“竖蛋”。
这个游戏简单易行,且富有趣味:选择一个光滑匀称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在桌子上把他竖起来。听起来简单,但真要把蛋竖起来也颇需要技巧。
人们喜欢在春分这天玩竖蛋的游戏,大概是因为春分是白天和夜晚的平衡点。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玩一个保持平衡的游戏,自然是很合时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