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杨绛谈往事——读《杂忆与杂写》
2025年03月10日
字数:920
版次:04
唐宝民
一直喜欢阅读老辈文人的文字,因为他们所写的文章,质朴无华、文笔精炼,是历经岁月沧桑沉淀出来的生活感受,会给人许多启迪和教益。杨绛先生的这本《杂忆与杂写》(2010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是杨绛在晚年所写的对往事的追忆,体现了一个历经世事的老人对生活的宽厚睿智,情感朴实自然,文字恬淡惬意,阅读的感觉,就仿佛一个老年人坐在对面和你倾心相谈一样,无比亲切。
我喜欢杨绛先生的语言风格,杨绛先生在写作这本书时,没有卖弄任何技巧;也没有任何矫情成分,就那么信笔写来,仿佛不是在写文章,而是在用朴素的话语和读者谈心,谈自己的经历、谈听到的故事、谈自己的所见所闻……很多时候,她都是在静静地讲述,很少发议论;即使是间或发表一点自己的观点,也点到为止、惜墨如金,留出空白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尤为难得的是,她在评价的时候,几乎不带任何主观方面的感情色彩,只是冷静地陈述自己的观点,丝毫看不出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读者的意思。这就是老辈文人文笔的老道之处,与年轻作者的激越相比,这样的文字已经进入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了。
《杂忆与杂写》这本书,内容十分丰富,从杨绛记事时写起,一直写到她垂垂老矣,时间跨度长达半个多世纪。既写了自己的人生经历,也记述了有关他人的一些往事,特别令我感动的是,杨绛先生不仅记述了一些大人物:如胡适、傅雷、陈衡哲、章太炎、钱穆等人;还记述了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地位卑微的小人物:如给人家做零工的林奶奶、为别人家做家务活的顺姐;做钟点工的方五妹……她记述了这些小人物的坎坷命运,记述了他们的苦难与悲欢,让我们了解到了小人物在社会中生存的不易。在讲述这些人的经历时,杨绛先生是带着一种同情心理的,让我们看到了她身上的悲悯情怀。
杨绛先生是在105岁那年去世的,她的生命走过了漫长的一个世纪。也因而,她亲身经历了一个世纪的政治风云变幻。这本书中,有许多关于时代印迹的记载,如《第一次下乡》《忆高崇熙先生》……既能引起我们的思考,同时也留下了一份难得的历史见证。
十九世纪英国诗人兰德写过这样几行诗:“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杨绛先生已经走了,但她留下的这本《杂忆与杂写》,却仍能给我们带来许多对生命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