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之美
2025年03月03日
字数:1,468
版次:04
聂顺荣
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三个节气,在每年公历3月5日至3月6日之间。惊蛰是一年之中开春时期的一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此前,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到了“惊蛰节”,天气转暖,渐有春雷,农村开始进入春耕季节。
惊蛰之美,美在渐次复苏的万物。在我国传统农业文化中,惊蛰时节是春耕春播开始的最佳时机,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阶段。农谚说:“惊蛰不藏牛。”“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表现出农人根据节气踏实耕作的情形。北方积雪融化,水分直接滋养了土壤里的种子和植物的根茎。南方的田园里更是一派生机盎然,大地上的花草树木陆续苏醒过来,新绿尽染大地,各种动物、鸟儿活跃起来,可谓春暖花开、花香鸟语。连冬眠的动物都被惊醒了。
惊蛰之美,美在催人奋进的惊雷。古谚语曰:“惊蛰闻雷米如泥。”如果在惊蛰这天能听见一声雷鸣,便意味着这一年农作物长势喜人,必定是个丰收年,粮食堆积如山,多得如地上的泥土。唐代韦应物《观田家》诗咏:“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一场微细的春雨让人间草木充满生机,一声隆隆的春雷自惊蛰始临,农事生产从惊蛰起便开始忙碌起来,让人顿生珍惜春光、不负春光,于“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时光渡口,重新启程的奋进之情。惊蛰的春雷,有惊天动地的壮美;惊蛰的春雷,是豪迈启程的号角;惊蛰的春雷,震醒人间草木,也昭示每一个人,干事创业贵有雷厉风行的精神……
惊蛰之美,美在芬芳妖娆的桃花。桃花被文人墨客称为“花中之花”“艳外之艳”的“群芳领袖”。《诗经》曰:“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这首诗,以桃树的枝、花、果、叶为比兴之物,衬托新娘的年轻美丽及成婚的快乐气氛,表达了对新嫁女子的美好祝愿,为历代文人骚客激赏。这首诗似乎浓缩了古人对幸福家庭、美满生活的全部诉求:桃花含笑满枝头,烂漫娇艳似红霞。新娘出嫁结鸾凤,夫妻和睦成一家;桃花含笑满枝头,花而有实圆又大。新娘出嫁结鸾凤,开枝散叶子嗣兴;桃花含笑满枝头,枝繁叶茂驻芳华。新娘出嫁结鸾凤,团结协手旺全家。祝愿艳如桃花的新娘,要夫妻和睦宜其“室家”,孕育后代宜其“家室”,振兴家族宜其“家人”。
惊蛰之美,美在燕雀恩义的故事。唐代诗人贾岛的《义雀行和朱评事》诗云:“玄鸟雄雌俱,春雷惊蛰馀。口衔黄河泥,空即翔天隅。一夕皆莫归,哓哓遗众雏。双雀抱仁义,哺食劳劬劬。雏既逦迤飞,云间声相呼。燕雀虽微类,感愧诚不殊。禽贤难自彰,幸得主人书。”“玄鸟”即古代传说中的神鸟,诗中指燕子。这首诗歌咏了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燕雀故事:一对燕子在惊蛰后,衔黄河之泥辛劳筑巢哺育雏燕,而在一天日落的时候却失踪不返,巢中一众雏燕悲鸣无依。全诗娓娓道来,凄美传奇,状物传神,感人肺腑。
惊蛰之美,美在诗情画意的古韵。宋代诗人陆游在《春晴泛舟》中兴致勃勃地写道:“儿童莫笑是陈人,湖海春回发兴新。雷动风行惊蛰户,天开地辟转鸿钧。鳞鳞江色涨石黛,嫋嫋柳丝摇麴尘。欲上兰亭却回棹,笑谈终觉愧清真。”表达了诗人对惊蛰时期的春光之美的艳羡。宋代范成大《秦楼月·浮云集》:“轻雷隐隐初惊蛰。初惊蛰。鹁鸠鸣怒,绿杨风急。玉炉烟重香罗浥。拂墙浓杏燕支湿。燕支湿。花梢缺处,画楼人立。”这首词把惊蛰时的物候都说出来了,惊蛰来了,鸠鸟鸣叫着,天上响着雷声,翠绿的杨树迎风飘扬。全词抒情含蓄,幽雅和婉。
作家苇岸说:“到了惊蛰,春天总算坐稳了它的江山。”是的,惊蛰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叫醒了春天的所有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