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坚持用“莫高精神”砥砺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2025年02月21日
字数:3,978
版次:Z0321_Print

李 均




  李均 甘肃高台人。曾任甘肃省天祝县委书记,临夏州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甘肃省政府副秘书长,甘肃省水利厅副厅长、甘肃省引大入秦工程管理局(甘肃省引大入秦建设指挥部)党委书记、局长(指挥),甘肃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正厅长级)、省文明办主任,甘肃省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大学期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先后在多种报刊杂志上发表散文、诗歌、小小说、报告文学180余篇。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敦煌自汉武帝开通西域“列四郡、据两关”始,这个镶嵌在大漠里的明珠就注定成就传奇。长天浩瀚、大河上下,瘦马的蹄声一次次踏响古道,时间的钟声千古不绝,掠起的是大漠中不绝的烟尘。平沙万里,自此向西,蹒跚的历史画卷中,步履匆匆的使者伴随着沙漠驼铃,在残阳下如诗如画。自古至今,孤独、执着、一往无前……这些元素已成为敦煌的历史脚注。
  敦煌因莫高窟而盛名远播。莫高窟,沙漠里的艺术殿堂,曾数历磨难。直到20世纪40年代,敦煌莫高窟的命运才有了历史性的扭转。从1944年开始,以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为代表的几代莫高窟人扎根大漠、献身敦煌,开始了对莫高窟长达76年的“保护、研究、弘扬”工作。76年来,几代莫高窟人汇聚敦煌、开创基业,扎根大漠、薪火相传,以智慧和汗水积淀形成“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择一事终一生,代代传承,在人类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和弘扬事业中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的事业需要榜样引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常常想,应当自觉从历久弥新的“莫高精神”中汲取能量和养分,坚守文化情怀,坚定文化自信,努力成为这一精神的传承者、践行者、弘扬者。
  要学习莫高窟人坚毅豁达、端正高洁的思想品格。“悟道方能笃行”,正是因为莫高窟人拥有坚毅豁达、端正高洁的思想境界,才不断升华着他们璀璨无比的学术人生。无论是谁,如果想要在事业上做出一点成绩,就必须有一颗勇毅笃行、甘于寂寞的心,不断加强和修炼个人品行修养,以高尚的人格和浩然正气为内在之本,以身作则做良好形象的标杆。坚持以德固基。“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莫高窟人的品德是我们最先要学习的。良好的品德修养是立身做人、立志做事必备的基本修养,是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的重要保证。我们学习莫高精神,就必须做到慎独慎微,勤于自省,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水平,严格按照共产党人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行事,把加强道德修养、提升道德境界作为自己终生的课题来做好。不断提高文化素养,追求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以严格标准加强自律、接受他律,以道德的力量去赢得人心,使自己“德为师、行为范”。坚持以民为本。莫高窟人的精神,就是文化为民的真实体现。他们皓首穷经,最终是要把文化的果实与盛宴传承给每一个炎黄儿女。我们学习莫高精神,就要真心为群众着想,为群众谋利,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事情抓起,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题,努力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只有这样才能得人心、稳根基。要有不为名利遮望眼的境界,要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决心,正确行使好手中的权力,真正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以廉修身。“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只有淡泊名利,才会以民为志;只有清心内敛,才能心无旁骛。我们要始终心怀廉洁之心,从小廉做起,从细节着手,将清正廉洁的思想真正贯穿于日常生活的每个细节之中,坚持防微杜渐,不断提升拒腐防变的能力,标准之内不苛求,标准之外不伸手,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干事。
  要学习莫高窟人坚定执着、不忘初心的精神风骨。理想信念对一代又一代莫高窟人的人生历程起着定向导航作用。莫高窟人的理想信念是坚定的、方向是明确的、精神是振奋人心的,他们百折不挠、坚定执着,向我们展现了铮铮不移的可贵品格。我们学习莫高精神,就要学习他们“择一事、终一生”的坚定信念。莫高石窟的修复保护、敦煌文化的挖掘弘扬,就是靠着这样一代代不计名利、不论得失,与亲人长期分离的一群“打不走的人”。“文革”中,段文杰当了“社员”;史苇湘做了“羊倌”;贺世哲成了“反革命”,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送回老家;孙儒僴、李其琼被再一次戴上了“帽子”遣送回四川老家。“文革”以后,给他们落实政策,但没有一个人要求离开敦煌,都回到了莫高窟——敦煌莫高窟像一块“磁铁”,吸引着他们。一代代莫高窟人之所以在茫茫大漠中如胡杨立定于沙海,择一事、终一生,正是因为他们坚守文化阵地不离弃、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新时代检验一个党员干部是否有理想信念,主要看是否能在重大政治考验面前有政治定力,是否能树立牢固的宗旨意识,是否能对工作极端负责,是否能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是否能在急难险重任务前勇挑重担,是否能经得起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面对前进道路中的一切困难、挑战和问题,只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打牢思想理论根基,用理想信念铸牢斗争之魂,才能践行好初心使命、永立时代潮头。我们只有始终坚定信仰,才能始终为崇高的理想奋斗终生、矢志不渝。加强党性修养、加强品格陶冶,这是我们安身立命之本,是精神之“钙”,是跋涉前进的不竭动力。
  要学习莫高窟人甘于奉献、忠于职守的无私胸怀。古有沙场将士塞北戍边忠魂长存,今有“莫高窟人”玉门关旁奉献终生。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我们共产党人讲奉献,就是要有一颗为党为人民矢志奋斗的心。”莫高窟条件艰苦、工作辛苦、生活清苦,但却集聚了一批批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优秀人才深耕于此,用青春汗水谱写“莫高传奇”。古人讲,“朝受命、夕饮冰,昼无为、夜难寐”。对我们来说,就要有一种甘于奉献、大公无私的情怀,要知难而进、迎难而上,以强烈的使命感,把该管的事管好,把该抓的工作抓好,把肩负的责任落到实处,不辜负组织的信任和人民的重托。心无“责任”莫为官,身不“担当”白占位。我们要学习一代代莫高窟人甘于奉献、忠于职守的精神,在实际工作中多承担一些任务,在艰苦岗位上多干一些工作。无私奉献,即舍小家为大家,舍己为人,是一种高贵的品质,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人类最纯洁最崇高最伟大的精神。对于我们而言,它是理想信念与服务群众相结合的集中体现,是经革命、改革、发展阶段验证的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力量源泉。有了无私奉献精神,才能在关键时候顶住压力、经受风险、战胜挑战。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中,更需要我们向樊锦诗先生学习,把莫高精神学到骨子里,攻坚克难、砥砺前行。
  要学习莫高窟人笃信笃行、担当使命的执着追求。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没有初心坚守就失去了我们出发的动力,没有使命担当就失去了我们前行的目标。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最让我感动的就是他们无论走多远都能始终恪守自己的初心。面对敦煌文物流失、石窟遭毁的境况,一代代莫高窟人毅然扛起重担,通过建立研究院、修复壁画石窟、推行保护制度等举措,让敦煌瑰宝重新焕发光彩。所以,我们要始终牢记,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无论走得再远、走得再光辉,也不能忘记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一初心是何等崇高、何等伟大、何等宏阔、何等高远,正是在这一初心的激励下,共产党得到了人民内心最深处的拥护和支持,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一个胜利不断走向下一个胜利。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就是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这一使命的激励下,共产党人不断锤炼和铸就无比坚强的意志,无论是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热火朝天的建设岁月,还是高速发展的改革开放新时代,不管遇到多大的风浪和挑战,都能够做到“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巨轮驶向广阔的大海,奔向胜利的彼岸。所以,我能够深切体会到,只要保持着坚守初心、勇担使命,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没有翻越不了的雪山、没有跨越不了的沟壑。只有坚守初心、勇担使命,才能永葆共产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戴。我们所处的新时代,是一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呼唤担当精神的时代。“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党员领导干部要有直面困难和问题的良好心态,不畏惧、不退缩,迎难而上。面对工作任务和工作要求,必须愿吃苦、敢吃苦、能吃苦,克己奉公,多作贡献,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意志,以钉钉子精神担当尽责,在工作的“一锤一凿”中奉献自我的光和热,将初心守护到底、将使命践行到底。要练就“铁肩膀”,扛起政治责任,把全部精力投入其中,以“不破不还”的责任意识干事创业,让敢于挑担、追求作为成为工作常态,用实际行动践行使命担当。
  要学习莫高窟人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豪迈情怀。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坚持退休不褪色,不断探索创新,开创性提出“数字敦煌”、积极推动保护研究工作的国际合作,让敦煌石窟迈上科学保护新台阶。见贤思齐,我常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是一部不断推陈出新的创新史。面临的风险越大,问题越多,越要攻坚克难、勇往直前,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都要有“身带吴钩”的豪情,不论是初出茅庐还是经验丰富,都要始终保持锐气、始终坚守初心、始终充满干劲去面对各种难题,以昂扬的斗志闯关夺隘、披荆斩棘。要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把开拓创新作为一种工作常态,不断在思想观念、工作思路、工作手段、工作机制等方面勇于创新、善于创新,推动工作迈上更高水平、更高层次。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时代潮头自彰莫高精神,秉持初心使命的人生,必能谱写时代的华章。“莫高精神”是莫高石窟守护者的精神丰碑,是一代代石窟守护者用理想、信念、青春和汗水浇灌出的精神绿洲。莫高石窟守护者们这种守初心担使命的精神,将始终照耀我们前行,让我们坚定再出发的信心和决心。(原文刊登于《人文甘肃》第七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