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宝卷
河西宝卷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流传于河西地区的一种说唱文学,其特点为散文讲述,韵文接唱,说唱相应,传承方式主要依靠文字和口头两种形式。目前保存较为完整、并有据可查的河西宝卷有一百多种,内容涉及婚姻家庭、劝世、忠孝、历史、寓言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蕴含着深厚的民族精神和道德传统。在春节这样的重大传统节日期间,河西宝卷的念唱活动尤为盛行。人们忙碌了一年,终于迎来了休息和团聚的时刻。当夜幕降临,农舍的火炕烧热,一家人与邻里乡亲围坐在一起,共同聆听老人念唱河西宝卷。讲唱者声情并茂,时而舒缓如潺潺溪流,讲述着古老的传说、历史故事;时而激昂似澎湃浪潮,演绎着善恶有报、因果轮回的情节。宝卷的文字通俗易懂,却又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与道德教诲,教导着人们要善良、正直、勤劳、诚信,在新的一年里坚守道德底线,追求美好生活。
2008年6月14日,河西宝卷·张掖卷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凉州攻鼓子
凉州攻鼓子是流传于武威市凉州区四坝镇及周边地区的一种民间鼓乐舞蹈,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凉州攻鼓子融合了腰鼓的灵秀和太平鼓的浑厚,演出时由大鼓指挥节奏,队形变化复杂,场面调度多样,动作刚劲有力,在鼓舞中自成一体。表演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场面壮观,给人以威武雄壮、粗犷豪放的美感,具有强烈的西部特色,被誉为“西部鼓魂”。

会宁剪纸
白银市会宁县素有“秦陇锁钥”之称,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孕育和诞生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会宁剪纸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会宁剪纸有着悠久的历史。会宁剪纸艺术是会宁人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日常生活、节日风俗、人生礼仪等世俗民间活动中长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以剪刀或刻刀为工具,以纸为主要加工对象,以情感世界,生存状态,艺术追求,民俗风情为主要反映对象,进行艺术创造的民间传统美术。会宁剪纸以甘沟驿镇最具代表性,1995年甘沟驿乡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民间剪纸)之乡”。春节期间,会宁甘沟驿镇的剪纸巧手们往往提前一个月就剪制窗花、灯笼花、门笺子等装点农舍院落,精心制作腊花社火表演的灯伞花、灯笼花和彩船用于正月社火的集体表演。精彩纷呈的剪纸作品在锦绣乾坤、方寸之间尽显无限创意,让传统村落的集体狂欢焕发出新春的光彩。

文县池哥昼
文县池哥昼流传于文县的铁楼藏族乡和石鸡坝、天池等地,集舞、歌、乐于一体,既带有神秘的气氛,又显示出浓厚的娱乐色彩,以舞蹈贯穿始终,服饰、道具、舞姿等都有别于其他歌舞样式。池哥昼舞队一般由9人组成,其中4人扮成山神,称为“池哥”;两人扮成菩萨,称为“池姆”;两人扮成夫妻,称为“知玛”;还有一个十多岁的儿童称“猴娃子”。四个“池哥”和两个“池姆”均戴面具,两个“知玛”一般装束,猴娃子脸抹锅黑,颇似舞台丑角。每年春节期间,各村的池歌昼传人“乐佰”都要组织活动,从东向西逐村逐户地为村民除恶驱邪、祈福迎祥。
岷县点心
岷县点心在春节期间成为走亲访友的必备佳品。这种点心制作工艺传承已久,选用当地优质食材,经过多道工序精心烘焙而成。外形圆润饱满,色泽金黄诱人,口感酥脆香甜,内馅丰富多样,融合了玫瑰、豆沙等香味,甜而不腻。它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味蕾享受,更在传递间加深了亲情与友情的纽带,是定西春节饮食文化的代表之一,承载着浓浓的乡情。

“巴郎鼓”舞
“巴郎鼓”舞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它流行在甘南州卓尼县境东部藏巴哇、洮砚、柏林三乡藏族群众中的一种民间歌舞,在卓尼当地藏语统称为“莎目”,是吐蕃古老民间宗教文化的遗存。作为当地群众继承至今的神舞,“巴郎鼓”舞对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舞蹈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使用的特殊道具——羊皮鼓尤具特色,故根据其击打的方式和形状称其为“巴郎鼓”舞。追溯“巴郎鼓”舞蹈的渊源,与古羌人的原始祭祀活动有关。古羌族在祭祀神灵时,有“披发跣足,敲击枯木兽皮作舞”的习俗。当地的藏族先民,在沿袭古老祭祀仪式的基础上,又继承了吐蕃宗教法舞击乐的样式,创造了带长把的双面羊皮鼓,作为他们每年祭祀五方神灵、庆贺五谷丰登、载歌载舞的伴奏道具。按当地习俗,每年正月初五为莎目的起日(始跳),正月十五为歇日(结束),正月十六就将巴郎鼓供起。
庆阳香包
庆阳香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香包刺绣生产企业和非遗传承人组织绣娘精心制作了大量以蛇年为主题的香包绣品,如憨态可掬的蛇 宝宝香包、寓意吉祥的金蛇纳福和春蛇送福大型挂件等,这些香包不仅工艺精湛,而且承载着人
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在各大商场、文化街区等地设立的香包展销点,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购买,成为了庆阳春节期间的特色伴手礼。
“庄浪高抬”闹新春
庄浪高抬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代表了庄浪社火的最高艺术成就,是庄浪人民节日群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是一份珍贵的民间文化遗产,在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据清乾隆《庄浪志略·风俗》载:“立春之先日,迎土牛、扮戏彩,以导芒神,士女竟观”。每逢正月十二,庄浪民间举办规模盛大的庙会,来纪念修筑水洛城的宋代刘沪将军。当天,人们满怀喜悦的心情,来到县城观看高抬表演,喜庆新春佳节,预祝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无病无灾、生活美满。
庄浪高抬作为一种立体空间造型艺术,形式构思奇巧,造型独特,艺人们利用力学原理,根据所扮故事情节,精心设计,用木椽扎绑,或用钢筋、钢管焊接成各种类型的骨架,再取一神话传说或历史典故中的凝固 情节,用彩条、绸布扎造山水、花木、禽兽或器物,伪装铁柱,再扎绑装扮角色的儿童和成人,执道具亮相扎势,把人物烘托起来,用夸张的手法构成艺术形象。经过精心化装的剧中人,巧妙而牢固地附在高抬上,飘飘然凌空展现,大有从天而降之势,有的如“飞燕凌空”,有的似“天女散花”,有的像“白鹤亮翅”,以离奇、玄妙、惊险、优美取胜。它是民间社火中最为富丽堂皇、档次至高的艺术形式,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狮子登杆
“狮子登杆”是兰州新区春节期间的一项传统社火表演,起源于清朝中期,历史悠久,现为甘肃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狮子登杆”融汇了太平鼓、秧歌和武术等社火表演形式,表演套路由场地和登杆两部分组成,场地部分主要是各类武术器械的舞狮表演;登杆部分由登杆、杆上动作及下杆组成,在密集响亮的鞭炮和鼓点声中,舞狮在高达十二米的杆上完成“睁眼”“洗须”“舔身”“抖毛”“站立”等一系列特技动作,观者无不为“狮子”惊险刺激的高难度动作屏息凝神,为其精妙绝伦且极具挑战性的表演所惊叹。
“狮子登杆”象征着平安和吉祥,每逢春节表演期间,周边数十里的百姓都会聚集观看,激昂铿锵的锣鼓声、呐喊助威的欢呼声、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汇成一首热闹非凡的新春贺曲,喜迎新一年的到来。
鳌头傩戏
临夏境内傩戏以北塬地区鳌头村的规模最为盛大。起初傩戏表演开始时间为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会期四天,俗称“六月会”或“六月黄会”。后由于农历六月正是拔麦的大忙时节,就推迟一月举行,会名也改称“七月会”。可农历七月对于农民来说仍为大忙时节。1962年,当地老人们商量决定,将每年的跳会日期推迟到人闲麦场宽的正月,于是“正月会”也就诞生了。“鳌头傩戏”最直观的视觉表现是对“自然崇拜物的模仿”。表演主要是头戴面具,身穿戏服,手持道具,手舞足蹈,边舞边说,动作古朴,道白诙谐,在锣、鼓、笛等乐器衬托下,整个表演寓知识性、趣味性和教育性为一体,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鳌头傩戏”的演唱内容丰富多彩,原为二十四折,现存十八折,主要表现神话传说和农事活动等,表现形式夸张而循规,期盼风调雨顺,人丁兴旺,具有明确的驱邪避害和还愿之目的,深受广大群众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