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张掖古城楼阁匾额文化意义阐释
2024年10月25日
字数:4,372
版次:03

朱瑜章 朱希帆

  
  张掖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营建始于汉代。2000多年来,张掖古城始终是郡、州、府、路的治所。汉、唐、西夏时期张掖古城的规模、形制已无考。据《甘州府志》记载,元大德年间在西夏张掖古城基础上扩建,明洪武年间在元代古城基础上进一步扩建,清代又进一步加固城池。清代的张掖古城周长十二里三百五十七步(约6.6公里),城墙高三丈二尺,厚三丈七尺。
  张掖古城的营建基本上仿古长安城的布局,全城分为四片,形如“田”字。城内以镇远楼为中心,四条大街直通东西南北四座城门。每座城门上都建有三层飞檐挑角门楼,雕梁画栋,蔚为壮观。城门楼及镇远楼都悬挂着匾额,成为张掖古城的一大人文景观。今城墙及城门楼早已被毁不存,只镇远楼犹存。
  一、城门楼匾额
  据《张掖市志》载:乾隆二十九年(1764),城门楼加固后悬挂四块大匾,东西南北分别为:“弱水东流”“流沙西被”“祁连南耸”“长城北环”。
  弱水东流:弱水,在《山海经》中又作“若水”“苕水”(“苕”与“若”形似而误写);在上古神话中又称“洧盘”,即《离骚》中宓妃“夕归次于穷石兮,朝濯发乎洧盘”之“洧盘”。弱水发源于焉支山,形成的河流叫山丹河,又称弱水。山丹河由南到北流到北部龙首山、合黎山前折而向西流去,与发源于南部祁连山的黑河合流,入北部沙漠之地,亦称弱水,因河流流经的走廊腹地地势平坦,落差小,水流速度慢而得名。所谓“弱水三千”,是说这条河流从发源地到北部沙漠的居延海,流经里程很长。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弱水东流”并不是弱水向东流去,而是说弱水自东流来向西流去。
  流沙西被:弱水从合黎山正义峡(古称镇夷峡)流出泄入沙漠,即为古流沙之地,流沙即弱水的下游。“弱水”“流沙”既是河西走廊的河流,又是神话传说中的圣水。据《山海经》记载,楚人先祖颛顼高阳就降生在“流沙之东、黑水之前”的“若水”(弱水);相传大禹治水到河西,“导弱水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即为此地;老子骑青牛入于流沙的神话也跟弱水流域有关。
  祁连南耸:河西走廊南部的祁连山连绵千里,高耸入云。祁连山是河西走廊的生命山,祁连山的雪水形成三大河流石羊河、黑河、疏勒河,滋养着走廊的牧场、森林、田野;同时祁连山又是保护走廊的天然屏障,在古代起到了“隔绝羌狄”的作用。祁连山和焉支山是河西走廊纳入中原王朝版图的见证,西汉骠骑大将军霍去病两出祁连山,驱走了匈奴,失去祁连山和焉支山的匈奴人曾悲歌一曲:“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长城北环:河西走廊的长城始建于汉代,西汉太初三年(前102),朝廷令强弩都尉路博德筑居延塞,又称遮虏障,后沿弱水向西延伸修筑长城。河西走廊的长城在古代一直是保障丝绸之路畅通的屏障。明代以来在汉长城的基础上进一步加筑,一直延伸到嘉峪关。今山丹至永昌有一段长城保存完好,北山上残存很多烽燧,都属于古长城系列。
  二、钟鼓楼匾额
  张掖钟鼓楼古称镇远楼,又称靖远楼,俗名鼓楼,是河西走廊现存最大的钟鼓楼,坐落在今张掖市甘州区东街什字中心。据《重修甘州吊桥及靖远楼》碑刻记载,鼓楼始建于明正德二年(1507),由巡抚才宽负责修建,清顺治五年(1648)毁于兵燹,康熙七年(1668)甘肃提督张勇重建,乾隆、光绪年间又两次修缮,1987年、2012年国家拨款对钟鼓楼进行了两次修缮。张掖钟鼓楼仿西安钟楼建造,平面方形,下面砌砖基座边长32米,高9米,基座至楼顶30多米,基座上部为三层木构塔形楼阁,重檐四面坡,攒尖顶,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典雅庄重。楼体下部四面中轴线开券顶门洞,门洞平面呈十字形,与四条大街相通,可供通行。张掖钟鼓楼规模宏伟,建筑精美,反映了我国古代高超的建筑技艺和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据《甘州府志》载,明代镇远楼落成后,楼阁檐下悬挂四块匾额:东“金城春雨”,南“祁连晴雪”,西“玉关晓月”,北“居延古牧”。清代重修后易匾额:东“九重在望”,西“万国咸宾”,南“声教四达”,北“湖山一览”。现在这八块匾额经重新刻写分挂在鼓楼重檐四侧。
  九重在望:中国古代神话中将天的最高处称为“九重天”,九重天有玉皇大帝等神仙们居住的天宫,亦称
  “九重”,后称人间朝廷、皇帝所在的皇宫亦为“九重”或“九重天”,韩愈《左迁蓝关示侄孙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九重天”即指朝廷。张掖在西方,东方是历代中原王朝所在地。“九重在望”意为遥望中原王朝,象征河西虽是边塞之地,但始终心向东方,认祖归宗于华夏。
  金城春雨:古兰州又名“金城”,鼓楼东面面对着金城兰州。“春风”“春雨”在古典诗文中又常常暗喻“皇恩”,如王之涣《凉州词》“春风不度玉门关”,暗讽朝廷对常年戍守边关的将士们的冷漠。“金城春雨”,喻张掖等河西边关沐浴在汉文化即儒家文化的“春雨”中。
  万国咸宾:指隋炀帝西巡到张掖之事。据《资治通鉴》记载,大业五年,隋炀帝西巡,“帝至燕支山,伯雅、吐屯设等
  及 西域二十七国谒于道左”,“焚香奏乐,歌舞喧噪。帝复令武威、张掖士女盛饰纵观”。“万国”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实指西域二十七国。隋炀帝西巡到张掖召见西域各国使者,是中原王朝经略西域与丝绸之路的重大举措。
  玉关晓月:鼓楼西面对着著名的古代边关要塞玉门关,玉门关设立于汉代。汉代有两个著名的跟玉门关有关的典故,一个是李广利征讨大宛久攻不下,给朝廷上书请求班师回朝,汉武帝大怒,“发人阻玉门关,曰,敢辄入关者斩”;另一个是班超多年经营西域,老年上表请求退休回乡,表中言:“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唐代边塞诗中对玉门关、阳关多有歌咏。“玉关晓月”也成为古代张掖著名的八景之一。
  声教四达:声教,指汉文化、儒家文化的“教化”。张掖的周边生活着众多游牧民族,历史上多数时间里,各民族之间能和睦相处。“声教四达”,即反映了古代中原王朝用儒家文化怀柔“四夷”。
  祁连晴雪:张掖南面是连绵千里、高耸入云的祁连山。祁连山终年积雪不消,峰顶白雪皑皑,尤其是夏日酷暑,登钟鼓楼,遥望南山雪峰,顿时凉生座间,亦张掖一大胜景。
  湖山一览:黑河水纵贯张掖,在城北形成大片的湖泊、湿地,与南北的祁连山、东大山相互映衬,“湖山一览”亦成为张掖一大胜景。1941年,著名诗人罗家伦到张掖,登五云楼,曾有诗云:“绿荫丛外麦毵毵,竟见芦花水一湾。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张掖认江南。”遂成为歌咏金张掖的名句。
  居延古牧:指苏武在居延海(“北海”)牧羊之事。汉开河西设四郡,张掖郡辖十县,其一为居延县。居延原为汉代生活在张掖周边的一支少数民族名,居延县为安置已经归降汉王朝的居延人而设置的县。弱水西流,入于走廊西北沙漠腹地,形成天然湖泊,古代又称居延海、居延泽。相传苏武牧羊的“北海”就是居延海。据《甘镇志·地理志·山川》“居延海”条下言:“苏武牧羝于北海上,或此海也。”《甘州府志》亦依此说。唐代诗人胡曾的《居延》一首专咏苏武牧羊之事:“漠漠平沙际碧天,问人云此是居延。停骖一顾犹魂断,苏武争禁十九年?”这首诗表明,在唐人看来,当年苏武牧羊的故地就在居延海一带。明朝正德年间,工科给事中陶谐因上疏劾刘瑾乱政而被谪戍肃州,途径张掖时,陶谐登上了镇远楼,有感于张掖当地流传的苏武牧羊传说,写下了《望苏武牧羊台赋》,赋中言:“陟层楼之崔嵬兮,偭公台以遥望。于炎汉之中叶兮,胡厄公于是方。”“左皋兰之雄峙兮,右祁连之岌嶪。背阴山之岹峣兮,望焉支之峻崨。藐兹台之中起兮,名巃嵸而并留。”赋中陶谐以苏武自比,抒发了遭贬谪的不平愤懑之情。
  三、结语
  张掖作为古代西部重镇,其建筑体现出厚重的文化积淀和意蕴。而楼阁上悬挂的匾额就是彰显其文化内涵的重要形式。张掖古城楼阁上的匾额,蕴含了丰富的政治、历史、地理、文学等人文意蕴。
  首先,张掖古城楼阁匾额昭示了张掖自汉代纳入中原王朝的版图之后,其间除了晚唐五代时被吐蕃占领,宋代成了西夏领地之外,2000多年来多数时间里一直是中原王朝的西部重镇这一历史事实。彰显了张掖及河西人民始终心向中原的精神归属和强大的向心力和文化情结。鼓楼东面的“金城春雨”“九重在望”两块匾额突出地体现了这一点。“居延古牧”讴歌了苏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声教四达”揭示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声教四达”和“万国咸宾”体现了张掖在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化传播、交流和融汇的枢纽地位和作用。
  其次,张掖古城楼阁匾额概括了张掖悠久的历史和独具特色的人文地理。其中有汉开河西设张掖郡(“居延古牧”)、隋炀帝在张掖召见西域诸国使者(“万国咸宾”)、明清时期大力经营河西走廊(“声教四达”“长城北环”)等历史纵深。另如匾额中多有地名:弱水、流沙、祁连、长城、金城、居延、玉关,这些地名显示的不单单是张掖及周边的地理景观,这里的每一个地名背后都浓缩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如“玉关晓月”使人联想到汉开河西设置玉门关的历史及李广利、班超的故事,“居延古牧”中有苏武牧羊的故事。这些地名都凝固成了古典边塞诗中常用的意象,这些地方也成了具有浓郁文化意味的人文景观。
  这些匾额有的还隐含着更深层次的象征意义。例如鼓楼东西两侧的两块匾额“金城春雨”与“玉关晓月”,按说金城兰州与玉门关距张掖甚远,站在城楼上是绝对看不到的,实际上这是一种创设的“虚景”,正如“孤城遥望玉门关”,那是目力所不能及的,只能是心中的一种期盼。“金城春雨”使人联想到沐浴在春风春雨中的温馨、祥和、安宁,而“玉关晓月”则是一幅凄清的晓风残月图,两相对照,似乎形成东西两重天的映像。古人在诗文中常常把边塞的楼阁和关塞视为两重天的界限,在楼阁或关塞的东面,属于中原王朝的世界,那里的人民都沐浴在“皇恩”的春风里;过了楼阁或关塞到了它的西面,似乎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羌笛何须
  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就是这种象征意义的最好诠释。所以,张掖钟鼓楼不单单是一座凝固的建筑,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的象征。
  第三,张掖古城楼阁匾额上的措辞、构思很有讲究。古城门楼阁上的四块匾额“弱水东流”“流沙西被”“祁连南耸”“长城北环”,匾额中有“东”“西”“南”“北”四个方位词,恰好和城门所对方位的人文自然景观“弱水”“流沙”“祁连”“长城”相照应,可谓自然景观与人文遗迹、山与水、地理方位与历史纵深的绝好搭配。钟鼓楼匾额上的“金城”“玉关”“祁连”“居延”都是表张掖四周的历史地理名词,再配上“春雨”“晓月”“晴雪”“古牧”四个偏正结构的名词,组合天衣无缝,恰到好处。另外四块匾额“湖山一览”“声教四达”“九重在望”“万国咸宾”,其中都有一个数词:“一”“四”“九”“万”,且层层递进。八块匾额中,政治、历史、山川、地理、民族、景物等文化内涵都包蕴其中,可谓匠心独运,体现出我国汉字、汉语排列组合高超的艺术魅力。
  (原文刊登于《人文甘肃》第十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