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
2024年10月14日
字数:2,581
版次:02
□本报记者王 钊
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甘肃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视察甘肃,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寄予“构筑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殷切嘱托。
近年来,我省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底线任务,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负重前行、顽强拼搏,推动全省呈现出生态破坏点位有效修复、绿色发展支撑不断强化、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的良好态势。
为深入贯彻省委十四届三次全会精神,更好助力我省筑牢国家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9月29日,省政协召开十三届九次常委会议,与会省政协委员、省级各民主党派、专家学者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齐聚一堂、协商交流,共商务实举措。
为高质量开好本次会议,今年7月以来,由省政协主席庄国泰牵头,马文云、尚勋武、霍卫平3位副主席分别带队,与省级各民主党派、省政协委员、有关专家学者,组成3个调研组,深入7个市州20个县区实地调研,委托7个市政协同步开展调研,并赴海南、福建两省学习考察,先后召开10余次协商会、座谈会。
省政协副主席尚勋武在介绍调研情况时说,省委十四届三次全会召开以来,全省各地各部门高度重视、迅速行动,按照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部署要求,紧盯筑牢国家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总目标,因地制宜,强化举措,完善机制,狠抓落实,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显著成效。但生态环境整体脆弱状况尚未根本扭转,一些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客观因素交织并存,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仍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省政协调研组形成的《建议案》建议,要坚持学深悟透,坚定不移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领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科学论证,强化资源统筹,注重保护治理平衡;开源节流并举解决水资源短缺,精准高效管理使用项目资金,科技赋能保护治理与绿色发展;科学优化生态文明建设空间,合理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协同推进重点攻坚与精准治理;健全基础保障和政策法规体系,优化管理运行和绿色发展机制,完善多元投入和公众参与机制。
今年初,我省建立启动民主党派对口监督生态环境保护重点领域工作机制,以民主监督助力我省破解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在监督机制运行中,组织我省六个省级民主党派,紧盯我省“两河”“两山”“一市”“一沙”重点领域,对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和有关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等情况开展对口民主监督。
在这次常委会会议中,六个省级民主党派也围绕调研作了发言。
黄土高原地形多样、沟壑纵横、植被稀少,且降雨主要集中在夏秋季,多以暴雨形式出现,致使水土流失严重,生态承载力和整体功能较弱。民革甘肃省委会专职副主委秦梓华建议,科学合理节约用好区域水资源,持续做好国土绿化和生态治理工作,加大河道治理和水土保持工作,推广现代科学技术用于综合治理能力提升,建立和优化生态治理修复长效机制,做好生态修复、夯实绿色本底。
秦岭是中华民族的祖脉,针对我省秦岭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民主监督中发现的问题,省政协常委、民盟甘肃省委会专职副主委鲜新莲建议,要完善尾矿库治理监管机制,加强秦岭生态空间治理队伍建设,构建秦岭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加快推进“生态颜值”变“经济价值”。
祁连山是黄河流域重要水源产流地,对保护国家生态安全、推动甘肃和河西走廊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省政协常委、民建甘肃省委会专职副主委张建平认为,应围绕生态治理能力短板,进一步健全完善包括监测监管、监督评估、成果巩固、科技支撑、价值实现等内容的综合监管长效机制,为持续改善祁连山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保驾护航。
我省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但我省长江流域仍存在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环境风险防控能力不强、流域存在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省政协常委、民进甘肃省委会副主委杨晓波建议,要全面构建风险防控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污染治理水平;推进污染综合治理,提高生态环境保护能力;树牢绿色发展理念,持续巩固生态保护成效。
荒漠化依然是我省面临的巨大挑战。省政协常委、农工党甘肃省委会专职副主委张彦凌建议,要坚持科学治沙,提升防沙治沙科技支撑能力;多方争取资源,加大生态用水保障力度;立足生态禀赋,做大做强特色沙产业;开展联防联治,形成生态建设强大合力。
“兰州蓝”是兰州市靓丽的城市名片。省政协委员、九三学社甘肃省委会秘书长梁宝峰认为,守护“兰州蓝”,要持续强化燃煤治理,完成燃煤供热和工业锅炉清洁能源替代。严控机动车尾气排放,尽最大努力提高高峰期道路通行率,减少怠速状态下的机动车尾气排放。开展大气污染成因研究,强化科学防治、精准治污。借助信息化技术手段,切实提升大气治理智能化精细化水平。
此外,与会的政协委员、专家学者、相关部门负责同志还围绕三北防护林建设、祁连山区域气候变化、湿地保护、“四水四定”等事关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问题提出务实建议。
“坚持‘以水定绿’,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科学确定防沙治沙模式。”
“构建祁连山‘天—空—地’一体化生态安全屏障综合监测预警体系,密切跟踪气候变化风险态势。”
“把排洪沟道治理作为防治水污染、改善城市环境的重点,分批搬迁沿线人口,消除安全隐患,严防黑臭水体和垃圾污染。”
“持续做好重点湿地生态指标监测分析,深化与有关科研院所、技术单位交流合作,开展湿地水资源调查,科学测定不同季节、不同地域的地下水、地表水状况。”
“加大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力度,通过对山、水、田、林、路、村等的一体化、系统性、综合性治理,形成流域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科学测算生态公益林补偿、禁牧及草畜平衡补助和保护区移民搬迁补偿标准,确保农牧民群众收入不因保护生态而减少。”
“考虑将兰州市城市污泥资源化利用于南北两山绿化,使其‘变废为宝’,达到‘一举双得’效果。”
“要深入落实甘肃水网建设规划,推进白龙江引水等一批重大工程建设,构建‘四横一纵、九河连通’的省级水网主骨架,统筹省、市、县各级水网建设,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
胸怀“国之大者”,守好绿水青山。省政协主席庄国泰在讲话中表示,要自觉服务筑牢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发挥政协职能优势,助力进一步护好“绿水”、守好“青山”、实现“两山”转化,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甘肃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视察甘肃,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寄予“构筑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殷切嘱托。
近年来,我省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底线任务,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负重前行、顽强拼搏,推动全省呈现出生态破坏点位有效修复、绿色发展支撑不断强化、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的良好态势。
为深入贯彻省委十四届三次全会精神,更好助力我省筑牢国家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9月29日,省政协召开十三届九次常委会议,与会省政协委员、省级各民主党派、专家学者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齐聚一堂、协商交流,共商务实举措。
为高质量开好本次会议,今年7月以来,由省政协主席庄国泰牵头,马文云、尚勋武、霍卫平3位副主席分别带队,与省级各民主党派、省政协委员、有关专家学者,组成3个调研组,深入7个市州20个县区实地调研,委托7个市政协同步开展调研,并赴海南、福建两省学习考察,先后召开10余次协商会、座谈会。
省政协副主席尚勋武在介绍调研情况时说,省委十四届三次全会召开以来,全省各地各部门高度重视、迅速行动,按照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部署要求,紧盯筑牢国家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总目标,因地制宜,强化举措,完善机制,狠抓落实,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显著成效。但生态环境整体脆弱状况尚未根本扭转,一些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客观因素交织并存,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仍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省政协调研组形成的《建议案》建议,要坚持学深悟透,坚定不移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领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科学论证,强化资源统筹,注重保护治理平衡;开源节流并举解决水资源短缺,精准高效管理使用项目资金,科技赋能保护治理与绿色发展;科学优化生态文明建设空间,合理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协同推进重点攻坚与精准治理;健全基础保障和政策法规体系,优化管理运行和绿色发展机制,完善多元投入和公众参与机制。
今年初,我省建立启动民主党派对口监督生态环境保护重点领域工作机制,以民主监督助力我省破解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在监督机制运行中,组织我省六个省级民主党派,紧盯我省“两河”“两山”“一市”“一沙”重点领域,对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和有关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等情况开展对口民主监督。
在这次常委会会议中,六个省级民主党派也围绕调研作了发言。
黄土高原地形多样、沟壑纵横、植被稀少,且降雨主要集中在夏秋季,多以暴雨形式出现,致使水土流失严重,生态承载力和整体功能较弱。民革甘肃省委会专职副主委秦梓华建议,科学合理节约用好区域水资源,持续做好国土绿化和生态治理工作,加大河道治理和水土保持工作,推广现代科学技术用于综合治理能力提升,建立和优化生态治理修复长效机制,做好生态修复、夯实绿色本底。
秦岭是中华民族的祖脉,针对我省秦岭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民主监督中发现的问题,省政协常委、民盟甘肃省委会专职副主委鲜新莲建议,要完善尾矿库治理监管机制,加强秦岭生态空间治理队伍建设,构建秦岭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加快推进“生态颜值”变“经济价值”。
祁连山是黄河流域重要水源产流地,对保护国家生态安全、推动甘肃和河西走廊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省政协常委、民建甘肃省委会专职副主委张建平认为,应围绕生态治理能力短板,进一步健全完善包括监测监管、监督评估、成果巩固、科技支撑、价值实现等内容的综合监管长效机制,为持续改善祁连山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保驾护航。
我省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但我省长江流域仍存在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环境风险防控能力不强、流域存在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省政协常委、民进甘肃省委会副主委杨晓波建议,要全面构建风险防控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污染治理水平;推进污染综合治理,提高生态环境保护能力;树牢绿色发展理念,持续巩固生态保护成效。
荒漠化依然是我省面临的巨大挑战。省政协常委、农工党甘肃省委会专职副主委张彦凌建议,要坚持科学治沙,提升防沙治沙科技支撑能力;多方争取资源,加大生态用水保障力度;立足生态禀赋,做大做强特色沙产业;开展联防联治,形成生态建设强大合力。
“兰州蓝”是兰州市靓丽的城市名片。省政协委员、九三学社甘肃省委会秘书长梁宝峰认为,守护“兰州蓝”,要持续强化燃煤治理,完成燃煤供热和工业锅炉清洁能源替代。严控机动车尾气排放,尽最大努力提高高峰期道路通行率,减少怠速状态下的机动车尾气排放。开展大气污染成因研究,强化科学防治、精准治污。借助信息化技术手段,切实提升大气治理智能化精细化水平。
此外,与会的政协委员、专家学者、相关部门负责同志还围绕三北防护林建设、祁连山区域气候变化、湿地保护、“四水四定”等事关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问题提出务实建议。
“坚持‘以水定绿’,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科学确定防沙治沙模式。”
“构建祁连山‘天—空—地’一体化生态安全屏障综合监测预警体系,密切跟踪气候变化风险态势。”
“把排洪沟道治理作为防治水污染、改善城市环境的重点,分批搬迁沿线人口,消除安全隐患,严防黑臭水体和垃圾污染。”
“持续做好重点湿地生态指标监测分析,深化与有关科研院所、技术单位交流合作,开展湿地水资源调查,科学测定不同季节、不同地域的地下水、地表水状况。”
“加大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力度,通过对山、水、田、林、路、村等的一体化、系统性、综合性治理,形成流域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科学测算生态公益林补偿、禁牧及草畜平衡补助和保护区移民搬迁补偿标准,确保农牧民群众收入不因保护生态而减少。”
“考虑将兰州市城市污泥资源化利用于南北两山绿化,使其‘变废为宝’,达到‘一举双得’效果。”
“要深入落实甘肃水网建设规划,推进白龙江引水等一批重大工程建设,构建‘四横一纵、九河连通’的省级水网主骨架,统筹省、市、县各级水网建设,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
胸怀“国之大者”,守好绿水青山。省政协主席庄国泰在讲话中表示,要自觉服务筑牢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发挥政协职能优势,助力进一步护好“绿水”、守好“青山”、实现“两山”转化,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