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我与人民政协的文史资料情缘
2024年09月30日
字数:2,127
版次:17

胡 杨


  因为文学创作,我喜欢上了地方文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因为文史资料的搜集整理,我加入了政协这个大家庭。
  1998年,我在酒钢宣传部工作,为了庆祝酒钢建厂40周年,公司决定筹建企业发展史方面的展览馆,我被抽调到建设筹备组,负责文字资料的搜集整理,从那时候开始,从矿山到工厂,从辅助部门到后勤单位,我走遍酒钢的角角落落,搜集到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在这个基础上,我很快就写出了酒钢展览馆的陈展大纲,因为文字准确生动、内容条理清晰、故事真实感人,陈展大纲第一稿就获得了公司党委的认可。本来公司要外请专家撰写,此一举,为公司节约一大笔开支,更重要的是节省了时间,因为公司决定必须在当年8月份酒钢建厂四十周年厂庆时建成开馆。我们接到任务已经是4月份了,因而,必须赶时间、抢进度。也因为啃下了这个硬骨头,当年,我荣获了公司先进生产工作者(劳模)的称号,从此,我就迷上了文史资料的搜集。
  越深入了解,越觉得文史资料是一座富矿。记得去工厂调查,听说有一户人家的脚踏石板上有字,并且跟酒钢有关,我就急匆匆赶了过去,把石板撬起来一看,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这是酒钢的奠基石。
  事情是这样的:1958年,中苏关系交恶,国家建设一时陷入困顿,毛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上说“全国六大区都应该有钢铁基地,目前只有西北还没有,不早日建成酒钢攀钢,我难以安枕。”因此,他要求在搞三线建设时,要把西部地区的钢铁、交通、煤炭、电力统统搞起来,逐步达到与沿海差不多的水平。恰恰在这个时候,祁连山发现大铁矿的消息传到中央。很快,国家决定在祁连山下建设钢厂。1958年1月,冶金部确定了酒钢大型钢铁基地的厂址和规模。随后,鞍山建设总公司95%约30000人整建制调往酒钢,鞍钢调了2000多名技术骨干和生产工人,总共56000人,集结在嘉峪关下的古战场,拉开了建设西北大型钢铁基地的序幕。在“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的茫茫戈壁滩上,建设大军平整土地、搭建厂房。没有住房,就挖地窝子;厂里几百人共用一个水龙头,用水很紧张。冬天大雪封山,生活供应难以保证,吃咸菜煮黄豆便成常态,每月的口粮定量只有10公斤。艰苦的生活,依然挡不住大家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如火的建设热情。当年12月5日,酒钢开工奠基仪式在一号高炉工地举行,1万多名职工参加了庆典,甘肃省委第一书记张仲良挥笔在高炉奠基石上写下“钢铁元帅升帐了,一切就带动起来了”字样,酒钢的建设自此全面开始。于是,一块刻写有:“钢铁元帅升帐了,一切就带动起来了”的奠基石,就埋在了高炉下面。1990年3月12日,发生了酒钢一号高炉坍塌事故,死亡12人,在全国引起了极大的影响。当年,一号高炉的重建工作全面展开,这块奠基石就是在这时候,被挖了出来,让一名工人拿回家,做了门口的脚踏石。
  1998年8月,我完成了酒钢展览馆的建设之后,就调入了嘉峪关电视台,担任电视台的主要领导,也成为政协大家庭的一员。业余时间,常常在嘉峪关新城魏晋墓、黑山岩画、嘉峪关长城等地学习考察。20多年来,翻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整理了50万字的名人写嘉峪关的文章,出版了《中国河西走廊》《地下画廊——嘉峪关新城魏晋墓》、《雄壮的嘉峪关——河西长城概要》《嘉峪关筑城史》等,数10篇文章选入《嘉峪关政协文史资料汇编》。通过整理研究文史资料,我发现河西走廊长城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因而它也是一个完整的文化圈。基于此,我撰写了《建设河西走廊长城文化圈,打造河西走廊长城文化旅游圈》的建议,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嘉峪关新城魏晋墓的年代断定,引起了一些文史学者的异议,认为是更早时期的汉代墓葬,更有甚者把嘉峪关新城魏晋墓说成是刘细君的墓,一时间大家议论纷纷,为了真正弄清楚这个墓葬的产生年代,我采访了魏晋墓当年的考古挖掘者张朋川老师,真正厘清了嘉峪关新城魏晋的考古发掘线索,张朋川老师以有力的证据为我们解读了年代断定的理由,平息了人们的争论。2013年开始,嘉峪关开始规模最大的一次维修,为了搞清楚嘉峪关长城的历代维修历史,嘉峪关市文物部门委托天津大学开展了嘉峪关历史文献搜集整理方面的研究,作为评审组的成员,我敏锐地发现,乾隆年间维修嘉峪关的三份档案,是以前文献中鲜见的,这三份档案,讲了乾隆五十四年到五十六年,乾隆拨款五万两白银对嘉峪关进行了全面的整修,内容包括嘉峪关楼、光华楼、柔远楼三楼由面阔一间改为三间,楼高两层改为三层,门洞全改为砖砌拱券式……一系列操作下来,嘉峪关显得更加雄伟壮丽!这时候,人们就不明白了:清朝乾隆年间,新疆已经在大清版图之内,嘉峪关已经失去了军事作用,为什么还要花巨资维修嘉峪关呢?当时的陕甘总督勒保说得好“嘉峪关是贡使必经之地”,是王朝的颜面,因而必须庄严、雄伟、壮丽,这就是嘉峪关,长城文化的重要标志地!
  作为连任三届的政协委员,因为整理研究文史资料成绩显著,2023年,组织上将我调入嘉峪关市政协,任文化文史资料和学习委员会主任,并担任《嘉峪关政协》杂志的主编;2024年,我的文史资料合集《嘉峪关下》(三卷)共计200多万字的专著,在燕山大学出版社出版,这也还是对我多年努力的见证!
  回看人生来时路,我只能说,有幸,接触到文史资料!有幸,进入政协大家庭!它们,丰富了我的精神生活,完美了我的人生!
  (作者系嘉峪关市政协文史资料和学习委员会主任,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