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甘肃省中药种质资源现状及发展对策
晋 玲 甘肃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教授
2024年08月21日
字数:1,919
版次:04
  我省现有中药材种质资源主要集中在自然保护区、药用植物园、药圃园、种质资源库,目前种质保存主要通过种质圃和种子库保存为主,种子库有2个,种质圃有6个。西北五省区和西藏在中药材种子资源保护方面的先进做法和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一是重视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巩固产业发展基础;二是突出单品种中药材种质资源开发利用,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三是深入挖掘中药材种质资源品质内涵,精心培育特色品牌;四是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赋能优良中药材种质资源培育。甘肃省中药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的建议:
  (一)建立野生濒危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和管理的长效机制。建议分级梳理中药材资源的来源及丰富程度,针对濒危、趋濒危资源,根据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可采取就地保护和/或迁地保护方式。对于有濒危趋势的药材资源,提前介入,研判濒危程度,制定相应的预警、保护管理措施。
  (二)建设国家级西北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中心。建议以甘肃中医药大学为技术依托,利用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甘肃普查成果作为基础,整合省内现有的中药材种质资源库(圃)资源,并建设国家级西北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中心。建议分区域、分层次新建或改建超低温库、低温种子库、种子干燥间、短期库、中期库和长期库、药用生物离体材料库、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圃、药用植物温室、人工气候室、功能实验室、科普馆等配套设施,建立完善的西北地区中药材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综合利用和科普教育体系。开展对药用植物野生种、野生近源种、栽培种以及人工创造的新品种等开展广泛收集和引种,不断积累种子贮藏生物学特性的基础研究数据,探索中药贮藏劣变过程的分子机制,制定种子安全保存期和更新繁殖的策略,为保护珍稀濒危药用植物搭建平台,为中药良种选育提供物质基础,为优质中药的生产与供应提供科学依据,为中药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石。
  (三)搭建濒危中药材人工繁育技术创新平台。建议省上结合中药大品种,筛选濒危中药材,制定人工繁育技术创新发展规划,设立专项基金,引导科研院所、高校联合企业成立濒危中药材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推动濒危中药材优质种源培育技术及科学化、规范化的种养殖技术尽快突破,解决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关键和“卡脖子”问题,促进濒危野生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四)完善大宗中药材优良种质的繁育体系。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项目支持和产学研协同攻关,推动大宗中药材优良种质的创新研究。同时,修订完善现有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生产技术标准,并建立起大宗道地药材种子种苗供应准入制度。
  (五)加快濒危中药材近缘替代品的开发应用。对于临床价值高的濒危药材应积极寻找人工种养殖技术成熟或野生资源丰富的近缘替代品,采用新技术、新手段加快推进基础、临床研究,争取纳入中国药典药材品种收载基原范围,以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和利用,减轻对野生资源的消耗。
  (六)加强中药种质资源的动态监测与资源评估体系建设,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建立中药资源动态检测体系网络,监管道地道地优质药材的产地变迁和保护,防止无序盲目引种;监管中药材基原的正确性和种子种苗质量;监管中药农业投入品(包括地膜、化肥、农药、植物生长剂等);监管中药材种植年限和采收期;监管中药材产地加工环节;搭建道地大宗中药材生产全链条全过程的追溯系统;优化中药材省级质量标准,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实施道地药材名录认定、制定道地优质药材品牌保护制度;检测中药材交易信息并实时联通与共享中药资源数据。这将极大促进中药资源产业发展,并为制定种植和产业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是有效推动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中药资源评估的重要意义体现在于保护中药资源的可持续性和多样性,倡导绿色生态种植以确保中药材源头安全可控,并实现稳定均一的中药生产环节。此外,还有利于固定中药材生产产地并实现全程可追溯。基于此基础,整合道地药材样本、实验数据、图片资源和遗传分析数据等信息,开发我省道地药材生物信息数据共享平台,便捷进行检索、查询、上传和下载操作。
  (七)建议对珍稀濒危中药材种质资源实施计划统筹与战略储备管理。对濒危稀缺重点中药材种质资源实行统筹管理,强化中药材资源和野生中药材物种保护。例如将野当归、羌活和野甘草纳入国家统筹管理,并增加科研投入以确保现有资源并扩大生产规模。对于中药材的生产应实行计划管理和统筹调配。
  (八)制定对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的持续保障措施。建议甘肃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为西北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中心的建设和运营,提供必要的政策扶持和资金保障。设立专项基金,用于中药材资源保护区的建设、濒危物种的人工驯化繁育、种质资源库及种质资源圃的维护等。加大对中药资源保护重要性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中药资源保护的认识和支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