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落的巷口
2024年08月19日
字数:1,233
版次:04
“不导航,找不到回老家的路!”饭桌上,送我回过老家的熟人调侃我。熟人的话,不是子虚乌有,至少有几成是真的。
去年冬天,脚踒了,打石膏拆石膏到能穿鞋走路,一晃翻过年快八月了,搭别人的顺车回老家。高速路上看见韩店显示牌,油然而生的亲切让我浮想联翩。我激动地提醒熟人快到了,脑子里迅速过着韩店试雨下高速、经过韩店中学、中心小学、上西门坡,靠阳面不远处就是老家巷口的路线图。
老家在韩店镇政府所在街道的西头。关山深处、南北梁上、沟岔河川,远远近近赶集办事的,上中学的,还有小学五六年级上中心小学的,都要到街道上来。离开老家前,家在街道上的我常在他们面前流露出街上人的一点小自豪。之后到了水洛、平凉工作生活,知道韩店的人少了,就再也不好意思提及自己是韩店街上人。
一阵颠簸打断我的思绪。下高速上西门坡有一段破损的柏油路凸凹不平。我紧盯着街道两边一闪而过的熟稔而陌生的景象:张家坡坡子、靳家台台子、大场巷巷子——刘家门台子旁边就是老家巷口,迟疑间,车子过了韩店中心市场。“超了!超了!”我忙不迭的喊叫。一脚刹车,熟人转过头笑着戏谑:“事干大了,家门口也认不出来了!”
“怪我!怪我!不要遭塌我了!”搪塞中我暗自思忖“刘家门台子咋不见了?”
调转车头,回来仔细辨认:原来巷口西面刘家门台子成了一栋二层楼,东面老赵家也是一栋二层楼。一楼都是装潢醒目的门面,刘家开百货食品超市,赵家两间一间理发店、一间卖纯碱酵面馒头。刘家门台子为标志的巷口不见了,而眼前夹在两栋楼中间的巷口,让我犯懵:跨年头没回家,这么快就起了两栋楼?
韩店撤乡建镇,列入小城镇试点。街道拆迁拓宽,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沿街上宅下店或前店后院的建筑多集中在镇政府两侧。这都是前几年的事。离西门坡不远的刘家门台子,一直是个土台子,向阳暖和,茶余饭后,常有人聚,或打扑克下棋,或谝东家长西家短的闲传,是家乡人眼里的牙茬骨台儿。刘家老人当工人退休,女儿是教师,已出嫁多年,儿子在外打工。修楼房或许谋划多年了,这是意料之中的事。可怜的老赵,去世好多年了。鳏居的大半辈子里,早晚路过,总见他蹲在破烂的门口,叭哧叭哧,一声不响地抽旱烟。过去问他好着么,他慢慢抬头,回一句“你回来了。”声音低沉无力。
“谁在他家老宅修了楼房?”
“老赵发落到乡里的女儿修的。”回家问兄弟,解了我的疑惑。老赵的女儿嫁在本镇潘河村,从乡里搬到镇上,住进了父亲的院子。兄弟见我问老赵家修楼的事,顺着说起镇上掀起新一轮乡村振兴的声势。“哥,你脚踒了,跨年没回来了。镇上这一次,新砌了排水渠,铺了人行道,还栽了风景树,跟着东西两头临街没有修楼的人家都修了!郑儿子家院子大,修了三层,一二楼租给旺泉办起了韩店大酒店。街上能办婚宴的酒店已有三家子。”兄弟泉水般流淌的话语,让随我进门的熟人接上了话茬儿“难怪你老哥找不到原来的巷口!”
真的。我记忆中的刘家门台子,老赵家青苔斑驳的土墙,还有夹在中间的巷口,都已遗落在过去的时光里了。不过,从熟人调侃的话语里,我又捡回了那遗落多年的小自豪!
去年冬天,脚踒了,打石膏拆石膏到能穿鞋走路,一晃翻过年快八月了,搭别人的顺车回老家。高速路上看见韩店显示牌,油然而生的亲切让我浮想联翩。我激动地提醒熟人快到了,脑子里迅速过着韩店试雨下高速、经过韩店中学、中心小学、上西门坡,靠阳面不远处就是老家巷口的路线图。
老家在韩店镇政府所在街道的西头。关山深处、南北梁上、沟岔河川,远远近近赶集办事的,上中学的,还有小学五六年级上中心小学的,都要到街道上来。离开老家前,家在街道上的我常在他们面前流露出街上人的一点小自豪。之后到了水洛、平凉工作生活,知道韩店的人少了,就再也不好意思提及自己是韩店街上人。
一阵颠簸打断我的思绪。下高速上西门坡有一段破损的柏油路凸凹不平。我紧盯着街道两边一闪而过的熟稔而陌生的景象:张家坡坡子、靳家台台子、大场巷巷子——刘家门台子旁边就是老家巷口,迟疑间,车子过了韩店中心市场。“超了!超了!”我忙不迭的喊叫。一脚刹车,熟人转过头笑着戏谑:“事干大了,家门口也认不出来了!”
“怪我!怪我!不要遭塌我了!”搪塞中我暗自思忖“刘家门台子咋不见了?”
调转车头,回来仔细辨认:原来巷口西面刘家门台子成了一栋二层楼,东面老赵家也是一栋二层楼。一楼都是装潢醒目的门面,刘家开百货食品超市,赵家两间一间理发店、一间卖纯碱酵面馒头。刘家门台子为标志的巷口不见了,而眼前夹在两栋楼中间的巷口,让我犯懵:跨年头没回家,这么快就起了两栋楼?
韩店撤乡建镇,列入小城镇试点。街道拆迁拓宽,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沿街上宅下店或前店后院的建筑多集中在镇政府两侧。这都是前几年的事。离西门坡不远的刘家门台子,一直是个土台子,向阳暖和,茶余饭后,常有人聚,或打扑克下棋,或谝东家长西家短的闲传,是家乡人眼里的牙茬骨台儿。刘家老人当工人退休,女儿是教师,已出嫁多年,儿子在外打工。修楼房或许谋划多年了,这是意料之中的事。可怜的老赵,去世好多年了。鳏居的大半辈子里,早晚路过,总见他蹲在破烂的门口,叭哧叭哧,一声不响地抽旱烟。过去问他好着么,他慢慢抬头,回一句“你回来了。”声音低沉无力。
“谁在他家老宅修了楼房?”
“老赵发落到乡里的女儿修的。”回家问兄弟,解了我的疑惑。老赵的女儿嫁在本镇潘河村,从乡里搬到镇上,住进了父亲的院子。兄弟见我问老赵家修楼的事,顺着说起镇上掀起新一轮乡村振兴的声势。“哥,你脚踒了,跨年没回来了。镇上这一次,新砌了排水渠,铺了人行道,还栽了风景树,跟着东西两头临街没有修楼的人家都修了!郑儿子家院子大,修了三层,一二楼租给旺泉办起了韩店大酒店。街上能办婚宴的酒店已有三家子。”兄弟泉水般流淌的话语,让随我进门的熟人接上了话茬儿“难怪你老哥找不到原来的巷口!”
真的。我记忆中的刘家门台子,老赵家青苔斑驳的土墙,还有夹在中间的巷口,都已遗落在过去的时光里了。不过,从熟人调侃的话语里,我又捡回了那遗落多年的小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