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龙·龙文化·龙源公园
——来自黄河岸边的龙文化记忆
2024年07月26日
字数:4,621
版次:03

李文祥




  李文祥 汉族,甘肃古浪县人。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先后在省、市、县政府部门和新闻单位工作。著有《三农问题论》《农村经济发展研究》《穷人经济论》《县域经济论》《农村经济发展论》《生态农业论》《三农问题新论》《龙在我身边》《澄怀观澜》《时光惊心》《岁月如歌》《龙说甘肃》《我从陇上走过》《全圣之路》《翰墨风华》等个人专著十余部。
  

引言

  史前的陇原大地,曾生活着原始氏族部落,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和历史的烙印。这里诞生了伏羲、女娲和轩辕黄帝等创世英雄,他们在陇原大地播撒薪火,奏响了远古文明的序曲,开创了华夏文明,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至伟至巨的贡献。
  以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遗址为代表,遍布陇原大地的文化遗存,特别是伏羲、女娲和轩辕黄帝的历史遗迹,无不印证着远古文明的灿烂与辉煌。
  在中华文化的记忆中,绵延恒久的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娲形象,远古华夏先民创世的神话传说,大美无言的龙图腾,至今仍散发着她固有的魅力,永远给世人留下了圣洁的印象、无尽的遐想和不懈的求索。
  

上篇 走进历史的深处

  探微甘肃的久远历史,最令人感动的是伏羲、女娲的创世神话传说。伏羲率领氏族部落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征伐交融、开疆拓土,开创渔猎文明、农耕文明、手工文明,由此孕育了这里最为灿烂的文化——伏羲文化,创造了中华民族最初的原始文明。
  1958年,甘肃省秦安县城东45千米处首次发现了大地湾遗址,众多各式墓葬和居住遗迹,揭开了距今8000年前黄河流域华夏先民生活的真实面目。
  2012年,一座整体展现史前文化,再现史前人文风貌的博物馆——甘肃大地湾博物馆,正式落成并开馆。从远处眺望它呈折线型延伸到古河道边,外观用黄土泥层装饰,处于半地下状态,与周围自然地貌、遗存古迹共依共存,彰显了“大象无形”的建筑风格及古朴厚重的文化内涵。
  史传有一个叫“华胥之洲”的地方,一个居住在黄土高原的美丽部落,是华夏先民最早的“家”。这里有着温和的气候,广袤的湿地、森林和草原。在蓝天白云的辉映下,黄河岸边满目的绿草鲜花闪耀着生机勃勃的光华。族人们黄色的皮肤透着阳光照射过的油亮的古铜色,那是高原强烈的太阳光所造就的健美肤色。
  华胥之洲草地水域是一块“天之所生,地之所产,足以养人”的宝地,族人在这里与自然和谐相处,耕作狩猎,其乐融融。“华胥”之族、之家衍生出了许许多多美丽的故事和多彩的传说,均以“华”字冠名。今之华人,其根或许就在这块美丽的华胥之洲。
  在黄河一级支流渭河流域的葫芦河畔,有许多关于葫芦与伏羲、葫芦与女娲的传奇故事。他们的母亲是华胥雷龙女,两个葫芦娃——雷龙娃和女娲,在华胥母亲的精心教养下,识天、识地、识万物,亦农、亦牧、亦渔猎,在渭河流域的台地上健康地成长着。
  伏羲、女娲凭智慧与博学、勤劳与能干,创造了氏族部落生存与发展的条件,深受众多族民爱戴,因此被推举为部落首领,并把“庖牺”确立为雷龙娃所在部落的新名号。这个雷龙娃就是后来的伏羲,有人面龙蛇般的身躯。“雷龙娃”乃乳名,是因为华胥母亲分娩时天空雷电大作,有两条大虫围绕茅屋翻飞,故有“雷龙娃”之名。
  在共同的劳作生活中,伏羲与女娲兄妹结为夫妻,这是华夏先祖最早的婚嫁仪式与婚姻关系,开创了垂范万世的男女婚配的娶嫁礼制,为家庭的诞生开辟了先河。
  今天,被誉为“羲皇故里”的天水市秦州区,有全国最大的伏羲庙。
  据考古发掘,伏羲因人面龙体、女娲人首蛇身,因而以“龙”作为宫号,以蛇的出入蛰伏为物候,该部落因此产生了龙的图腾雏形。龙起源于伏羲,由此完成了华夏民族统一的标志,成为部落联盟共同尊崇的徽帜,所以伏羲被后世尊称为“人龙”,他的部落被称为“龙师”。
  秦安大地湾遗址的发掘与考古研究,以毋庸置疑的事实印证了伏羲、女娲的传说并非空穴来风,龙的形成并非异想天开,特别是从秦安大地湾遗址出土的各类彩陶绘制的精美图案中,我们依稀辨清了“龙”的最早雏形,也从“爻辞八卦”中看到了“龙”最初的面目。
  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传说的创世人物,如盘古氏、有巢式、燧人氏、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轩辕氏等,他们都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某个阶段,其中伏羲是渔猎阶段的代表。伏羲及其部落摆脱了“饥即求食,饱即弃余,茹毛饮血而衣皮苇”的时代,带领华夏先民一步步走向了文明时代,开创了中华民族史前辉煌的文明。因此,后人尊伏羲为“人文始祖”。
  伏羲、女娲生于甘肃天水,天水是“两皇故里”,也是伏羲文化的源头。大地湾遗址就是伏羲、女娲及其氏族部落生活、居住、创业的地方,而大地湾先民创造的华夏文明,就是伏羲、女娲对人类众多贡献的一个缩影。
 

中篇 传承龙脉有来人

  龙泽后世八千年,传承龙脉有来人。1995年1月21日,农历也恰为21日,时任甘肃武威地委书记的王国文灵感突发,奋笔疾书而成“龙”字。
  那日,当王国文还陶醉在一个又一个“龙”字狂草的亢奋中,准备提笔再写一个“龙”字时,秘书喊道:“王书记,吃午饭了。”他应声说:“好!”随即饱蘸墨汁,斗笔狂舞,灵动而出,一个“龙”字跃然纸上。提笔时一滴墨汁滴在了宣纸上,本想书写时将其覆盖,但阴差阳错地这一“墨点”恰好与起笔浑然一体。这一“滴”,竟成了女娲怀抱中的婴儿。这一字,将蛇形阴柔的女娲与苍龙阳刚的伏羲,以及他们的婴儿即“龙的传人”,还有那伏羲身后抛向空中的一点“补天石”,共同构成了远古伏羲女娲交尾图像。
  “龙”字像伏羲女娲交媾图,再现了远古的图腾符号。妙笔化境,舞之极致;气象万千,内涵无限;体势奇崛,动人心魄;一笔三妙,书中神品;天意造化,意象神奇。
  翻开中华文字演变的历史,汉字形成之始便与“龙”结下了深厚的渊源,“龙”字已成为汉字文化中源流最为久远、最具神秘色彩的文化现象,“龙”字书法也成为中华汉字中最为普遍、最具魅力的艺术现象。从甲骨文的“龙”字开始,中华五千年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书法大师、文人墨客曾写下了无数“龙”字,共同辉映在历史的天空。
  王国文1937年生于福建省惠安县。自幼饱尝战火硝烟,经历苦难磨砺,养成了他“关心天下兴亡、仁德之心长修、干事笃定执着”的品性。
  1965年王国文从北京大学政治系毕业,自愿申请到大西北最艰苦的地方,在陕西榆林地区从村支书干起,历任大队书记、公社工作组长、副县长、县委副书记、陕西省纪委副书记,后辗转甘肃省任定西地委副书记、武威地委书记、省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并荣任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
  陕甘工作38年,王国文将自己最好的年华和智慧奉献给了这方贫瘠的土地。他心系百姓、俯首为牛,他为官有道、造福于民,他廉洁从政、刚正不阿,其爱民为民事迹早在1981年就被人民日报、新华社报道,在全国竞相传颂。他不畏权势、疾恶如仇,铲除腐败、匡扶正义,在陕西整肃反贪中又被《人民日报》、新华社特别报道。他一生甘愿清贫而扶助贫困,用自己的工资与书法稿费,救助了380名贫困失学儿童,至今在陕甘贫困地区广为传颂。
  王国文从书写榜书“龙”字始,多年来,特别是退休后13年间,创办甘肃龙文化研究院、兰州龙文化研究院,致力于龙文化的研究、传承、弘扬,打造龙文化品牌,推出了一系列龙文化产品,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为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作出了突出贡献。
  迄今为止,在王国文的倡导、组织和带领下,专家、学者、龙文化爱好者已结集出版了相关的龙文化研究专著3部,发表学术论文近千篇,召开3次全国性“龙”字书法和龙文化学术研讨会,助推“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发展工程”在甘肃落地生根,并开出文化与艺术奇葩。
  

下篇 黄河岸边铸龙魂

  走进金城兰州,来到黄河岸边,徜徉在车水马龙的滨河大道,最引人瞩目的是坐落在黄河北岸的“龙源公园”,那矗立在高高八卦台基上的榜书“龙”字雕塑,在川流不息的黄河涛声奔涌中,在默默迁徙的时光流变中,凝固了古城千年的文化神韵,展示了这座古城坚守与开放兼容、古朴与新潮交融、传统与现代互映的时代风采。
  2001年,王国文萌发了以榜书“龙”字为基,以伏羲、女娲创世神话传说为内涵,以中华龙文化为主题,在兰州黄河岸边建造一座龙文化公园,实现他弘扬龙文化、传承龙精神的心愿,旨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让“龙”提振甘肃人民精神,让甘肃“龙的故乡”实至名归。
  2004年12月,以王国文榜书“龙”为蓝本,以紫铜为材质,高10.2米,重8.5吨,连底座“八卦台”总高24.6米的“龙”字雕塑,在黄河岸边崛起,与隔河相望的“黄河母亲”雕塑一起,成为兰州黄河百里风情线上的又一人文景观,一张甘肃文化旅游的艺术名片。
  从2001年3月起,王国文不顾年老体弱,多方奔波,向时任甘肃省委书记宋照肃专题报告,即蒙幸得到甘肃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欣然批示,并批交兰州市复承,兰州市委、市政府遂将其列为“百里黄河风情线”建设项目。同年7月,龙源公园建设组委会成立,进入建设阶段。由是,在甘肃省委、省政府及兰州市委、市政府支持下,开始选址设计、筹资建设,期间多得社会有识之士鼎力相助,专家学者稽考论证,艺术大师热情参与,新闻媒体宣传促动。组织者、设计者、建造者们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攻坚克难,通力合作,历时三年有余,于2004年12月28日克竣其工。
  龙源公园建造总投资960万元,其中甘肃省政府投资170万元,兰州市政府投资600万元,兰州市林业、水利、城建等部门筹资70万元,企业家、社会爱心人士捐助70万元,王国文个人捐资40万元。龙源公园的建设,倾注了王国文的心血与智慧、汗水与辛劳,也倾注了企业家和爱心人士的襄义善举,也倾注了兰州人民的爱心。难以想象,在龙源建造的投资中个人部分占了不少比例,特别是资金的使用上没有一分钱乱花挪用,这是爱心、正义、善良的一项德政、善义工程,至今仍在金城兰州传为佳话。
  龙源公园地处兰州白塔山下,金城关外,白马浪西,黄河之滨,占地20余亩,其景观设置,居中为草书“龙”字巨型铜雕,屹立于八卦台上,象征人文初祖伏羲、女娲创世形象。其西,巨龙石刻,犹横空出世,石破天惊;其东,龙生九子圆雕挺立,栩栩如生;其北,伏羲、女娲功德浮雕呈现龙祖肇启文明,并列陇上百余名书法家所书龙文龙诗石刻。由东而西,龙图腾浮雕瑰丽多姿,镌刻有1471个“龙”字的千龙字碑长廊琳琅满目,龙凤呈祥金属透雕流光溢彩,还有龙柏、龙爪柳、龙桑、龙爪槐、龙爪榆、龙亭鸟、龙池等,共同构成融园林建筑、书法艺术与雕塑景观为一体的龙文化主题公园。
  本于书法,再现书法,高于书法,将平而型的汉字书法立体化、写意化、形象化,其造型、气势、艺术效果,为古今中外所罕见。园中有巨型龙石,高3米,重18吨,由西安文远化工厂刘修亮捐创。一石立面,一面镌刻王国文榜书“龙”字,一面镌刻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题“龙源”二字,一面镌刻《龙源创建记》。
  榜书“龙”字做成雕塑,并建造龙源公园,让“龙”雕塑屹立在龙文化的发源地黄河岸边的兰州古城,甘肃特有的龙文化更加被广泛传播,也更加清晰地被记忆。腾飞的巨龙激越了黄河的涛声,附着了几千年气贯长虹的魂魄,叩响了神秘的脉搏,焕发了图腾的光彩,龙的故乡绘就浩然画卷,织就锦绣宏图。
 

结语

  龙归故里,龙吟黄河,龙降祥瑞。建造龙源公园是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发展的需要,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更是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象征。
  探寻兰州龙文化的基因,离不开那条从远古奔流到今的像龙一样千古奔腾不息的黄河,一条河、一座城,与一条龙有着不解之缘,也由此孕育了兰州龙文化的深厚内涵和博大意境,向世人展示了“龙”城的独特魅力与风采。
  甘肃从远古走来,扶带着龙的奕奕神采,历经8000年岁月,才有了如此丰厚深刻的文化积淀。沧海桑田,日新月异的发展,磨砺出了美不胜收的龙文化、龙艺术、龙产业,这一切,让人叹为观止。
  原文刊登于《人文甘肃》第三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