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积极履职建言中切实担负起新的历史使命
2024年07月24日
字数:2,029
版次:03
李旺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新时代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深刻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民族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谋长远之策、行固本之举,创造性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论断,引领民族工作在创新发展中迈上新台阶,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新境界。要深刻领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实质,把准方向,持续发力,在积极履职建言中切实担负起新的历史使命,为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智慧和力量。
一、从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历史进程中深刻领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精神实质。自古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铸就了伟大的中华民族。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民族问题、民族工作,正确处理民族关系。新中国成立后,党确立了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荣为主要内容的民族理论和民族工作方针政策,各民族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团结进步。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支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强调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等理念,鲜明提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作为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进一步拓展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形成了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党的民族工作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实践充分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我们要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必然性及深刻内涵,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为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夯实坚实思想基础。
二、在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现实要求中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治站位。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历史和现实深刻昭示我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农业农村委分党组要提高政治站位,按照省政协党组的部署要求,积极组织引领农业界委员和农业农村委全体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准确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战略定位、阶段性特征以及面临环境条件变化,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上来,同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当表率、做示范,凝聚起民族团结进步的强大合力。
三、在积极履职建言中更好为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力量。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工作主线贯穿于履职全过程各方面,紧扣省政协党组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这个中心任务,树牢责任意识,明确主攻方向,聚焦重点任务,充分发挥农业界别委员专家、企业家和三农干部聚集的优势,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以高质量履职助力全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一是在开展调研视察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按照省政协党组年度重点协商计划,组织有关方面,围绕“加大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中药材种质资源普查、收集与保存”等“三农”领域重大课题开展调查研究,高质量建言资政,高水平凝聚共识,推动全省六大农业产业在提质增效中更多惠及各族群众。二是在抓点示范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提档升级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真借鉴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把河湾村打造成陇原生态宜居和美乡村样板村,为全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在积石山地震灾后重建工作中,组织农业界别和民族宗教界别委员,紧盯灾后重建与乡村振兴示范村、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三位一体”的总体目标,紧紧围绕灾区群众关注的规划设计、房屋重建、产业发展、民族团结等急难愁盼问题把脉问诊,提出解决的思路措施办法,统筹推进实施,切实把好事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三是在更好反映社情民意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贯穿于做好提案建议、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等经常性工作全过程,组织引导界别委员通过在其单位开设“社情民意信息征集”专栏、开通社情民意信息反映电话、“委员接待日”等方式,面对面听取各族人民群众的真实想法和困难、收集社会热点、引导思想动态,切实将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宣传下去,将人民群众的所思所盼反映上来,为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困难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作者系省政协常委,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工作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