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主责主业 凝聚奋进力量
2024年07月17日
字数:1,721
版次:03
焦盛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责任。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聚焦国家战略布局、贯彻“四为服务”方针的重要使命和时代担当。
甘肃政法大学作为全国最早建立的省属本科政法院校,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了一大批扎根西部、服务基层、服水土、留得住的优秀人才,毕业生遍布西部地区党政机关、公检法司等部门。在新时代背景下,学校持续强化举措,着力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治校各方面、教书育人全过程,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甘法大”智慧和力量。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突出示范引领。认真履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责任,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落实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发挥意识形态教育领导小组、思想政治教育领导小组等专门性机构作用,持续完善制度体系,优化工作机制;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党团日活动和“党支部书记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活动;积极发挥统一战线法宝作用,召开“团结民族心,凝聚师生情”少数民族师生座谈会,开展学校少数民族学生帮扶活动,提升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水平,凝心聚力落实党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部署要求,牢牢把握工作的政治方向。
二是凝聚思想共识,擦亮育人底色。带领全校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持续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三进”工作,将现有6门思政课作为开展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宗教观、民族宗教政策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关键阵地,2024年秋季学期起将增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用好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等“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创新讲授“行走的思政课”,教育引导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化课程思政建设,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推动各专业基于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立足学科视域、理论和方法,将思政元素充分融入课堂教学,实现各学科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同频共振的育人效应;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活动,通过主题讲座、论坛、辩论赛、征文活动、演讲比赛、读书分享会等形式,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党建思政、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服务社会等立德树人全过程各领域,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三是加强文化浸润,厚植家国情怀。结合政法院校特点和学生自身发展需求,用好法学优势学科专业特色、甘肃地方特色资源、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开展多学科学术论坛、学术讲座、文化讲解等学术交流,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法治文化品牌;创新文化活动,丰富文化载体,邀请青海社科院院长索端智、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院长严庆、西北政法大学义乌研究院院长穆兴天等知名教授来校讲学,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艺术作品展、文创设计作品展等文娱活动,用好校报、校园文化墙、微信微博公众号等载体,增强广大师生的文化认同,提高全校师生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培养广大师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是强化学术支撑,积极服务社会。积极发挥学校作为甘肃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协同创新智库、甘肃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的作用,汇聚力量持续加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研究,深度探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结合点,积极开展学术研讨,传播研究成果,引导社会思潮,形成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中的日常交往认知》等高水平理论成果;鼓励专家学者发挥法学学科优势、资源优势,参与民族政策的制定和评估过程,利用智库资源,为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策略建议,智库报告《甘肃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问题建议报告》被省民委采纳;持续助力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乡村振兴,开展法治宣传、科技文化下基层、支教支农、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活动等,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民族知识,促进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提高民族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
(作者系省政协委员,甘肃政法大学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