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障碍 创新机制 加快推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
2024年07月01日
字数:1,244
版次:04
省政协委员 中科院兰州化物所先进润滑与防护材料研发中心副主任 李红轩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和动力引擎,科技成果转化则是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和关键环节。高校科研院所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是政策连续性不强、激励体制导向不明显,导致科技人员“不愿转”的情况普遍。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长期复杂、难出成绩的过程,一些高校科研院所对于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政策不连续、不连贯。同时,在科研人员评价考核上,重科学研究成绩、轻成果转化成效,重纵向、轻横向的倾向仍然明显。现行科研人员评价机制以学术论文、奖项等指标为主,面向实际应用的评价导向不足,导致科研人员全力拼论文而不愿去做更有难度的成果转化。
二是政策落实不到位、政策对冲有障碍,导致科技人员“不敢转”的顾虑严重。由于科技成果转化行为涉及科技、财政、税收等多个部门,各部门之间政策协调性不足,导致政策难以落实到位。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各个部门对科技成果转化的理解不一致,导致一些科技成果在转化时受阻。现有政策文件虽然鼓励推进成果转化,但具体执行过程中没有出台相应的实施细则和免责机制等,特别是没有解决最核心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同国有资产保值相冲突”的问题,现行转化政策和有关措施同组织人事、审计等部门的具体规定有出入,院所高校和科研人员普遍有“不敢转”的顾虑。
三是本土企业承接科技成果转化的意愿和能力弱,导致科研成果“转不了”的问题突出。省内大部分企业对于引领产业技术前沿创新、形成核心竞争力的技术需求不够清晰,作为科研任务“出题人”和创新风险“承担者”的主动性不强。民营企业对前沿技术缺乏消化吸收的能力,对科技成果转化前期投入的态度较为审慎。国有企业往往比较保守和封闭,缺乏开展长效科技成果转化合作的动力。加之受我省经济总量和发展水平影响,承接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不足,能够给予科研团队和科技人员的回报相对省外明显偏低,“墙内开花墙外香”现象较为普遍。为此建议:
一是提升企业优质科技成果承接能力。探索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关键行业和重点企业培育库,通过扶持政策优先享受、生产要素重点保障和重大项目优先安排等措施,重点扶持带动力强的龙头产业、培育潜力大的成长型企业,做好优质科技成果转化和新质生产力培育带动示范,从产业源头带动新型研发机构的优质科技成果应用转化。
二是不断深化科技成果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完善我省科技成果转化顶层设计和落地实施细则,视情况出台相应的案例指引,及时将省内外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上升为制度规范,持续提升制度对科技成果转化的保障力度。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标准评价体系,深入推进科技成果评价服务等标准化工作,充分发挥科技成果评价的“指挥棒”作用。
三是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负面清单和容错机制。完善知识产权市场化定价和交易机制,健全专利制度和知识产权转移转化体制机制,强化对知识产权的源头保护,纾解科研人员事后追责的担心和焦虑,激发科技成果转化的动力和活力,全力推动优质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的无障碍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