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文化自信 坚持守正创新 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定西实践路径探析
2024年05月27日
字数:1,586
版次:04
高永平 定西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
近年来,定西立足文化资源丰厚的市情实际,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推进文化强市建设,为中华文明永续传承发展贡献力量。一、多元荟萃的陇中文化见证传承着中华五千年文明
定西以马家窑为代表的史前文化内容丰富、领域广泛。境内绵延280多公里的战国秦长城遗址,所承载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在中国长城文化史上举足轻重。兴起于周秦,显于大汉,盛于大唐的陇西李氏文化源远流长。红色文化彪炳史册,榜罗镇会议、岷州会议是党中央在长征途中召开的至关重要的会议,为红军胜利结束长征,开启陕北苏区领导全国革命新局面迈出了关键一步,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翰墨文化久盛不衰,“锄含云水笔含墨,耕罢梯田种砚田”是对定西农民书画创作的真实写照,人人爱字画,家家挂字画,户户有收藏,形成了独有的书画现象。
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转化的定西实践
马家窑文化发掘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从20世纪40年代至今,人们对马家窑文化的研究、保护、传承一直没有停止过,从2003年起,对马家窑遗址进行四次考古发掘,出土的动植物遗骸、发现的成排分布的房屋遗址,表明马家窑文化不再是仰韶文化的地方类型,奠定了马家窑文化的历史地位,对于研究中华文明起源乃至世界文明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长城文化传承保护取得重大进展。定西市始终把长城保护作为首要任务,通过抢险加固、重点防护、建设文化公园等方式,加强对战国秦长城遗址的保护利用。临洮县整合秦长城沿线文物和文化资源,全方位做好长城遗址保护和资源开发利用;岷县对秦长城遗址进行深入普查,将12处遗址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使古老长城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和时代新貌。
李氏文化价值研究取得重大成效。多年来,一大批致力于李氏文化研究的学者和民间人士多方发力,编纂完成《李氏文化研究》、李氏谱牒1000多部,出版的《李氏名人大观》收录了一万两千多位历代李氏名人,呈现了从商末到新中国建立以来几千年的历史跨越,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取得重大成果。定西市坚持不懈保护、传承、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的工作一直在延续,通渭榜罗、岷县岷州、漳县盐井等长征纪念馆,已纳入国家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成为全国建党百年红色旅游重要基地。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全新打造的“红色+”旅游基地,走出了一条红色产业和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新路子。
翰墨文化创新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经过多年的培育,书画产业得到蓬勃发展。全市现有中书协、中美协会员115人,80多个书画研究机构,先后创作出一批高水准的艺术精品力作,在多个国家和国内城市举办书画展览,影响广泛。通渭县书画文化艺术节已成为享誉省内外的书画艺术盛会,悦心国际书画村年书画交易额达10亿元以上。陇西莫建成艺术馆已成为书画交流、人才培训的重要阵地,书画产业对县域经济的贡献率持续增长。
三、以更实举措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力影响力
一是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主动担负文化新使命。习近平文化思想博大精深,学深悟透这一思想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要在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上下功夫,建立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研讨制度,深入挖掘研究陇中文化的丰富内涵与独特优势。
二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续扩大文化影响力。持续坚持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建立政府投入保障机制、文物保护管理制度;持续加强文化遗产的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持续统筹好文化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提升文化资源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三是充分激发文化文艺创造活力,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健全文艺创作扶持政策,大力支持文艺精品创作,唱响文化自信自强的主旋律;打造陇中特色文化品牌,推动陇中文化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
四是用心用情讲好陇中文化故事,着力增强文化传播力。鼓励陇中文化走出去,深入挖掘和阐释陇中文化的精神标识和内涵精髓,依托“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活动,提高陇中文化的传播力和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