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活起来 传下去 走更远
——民乐县政协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小记
2024年05月22日
字数:1,196
版次:02
 

通讯员 章新俊

  近日,课间时分走进民乐县民联镇寄宿制小学,可见学生口含木棒敲击头顶碗碟,声音此起彼伏不绝于耳,随着音乐响起,学生们按照民乐顶碗舞的动作要领,时而来回穿插,时而旋转如陀螺捻线,舞乐浑然一体。
  同样,在六坝镇寄宿制学校操场上,伴随着激昂的锣鼓声,学生们的民乐霸王鞭舞蹈也正排练上演,配合着轻盈的步伐,霸王鞭碰击着表演者的肩腿,不时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宛如沙场点兵。
  这一幕幕场景是民乐县落实政协委员“多形式开展非遗进校园,积极开展非遗教学实践活动”等建议的真实写照。据悉,民乐县目前有非遗保护项目省级4项、市级31项、县级64项。近年来,随着全县深入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非遗保护措施不断加强、传承水平显著提升,相关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民乐县东街社区居民沈凤英从小喜欢钻研手工刺绣,作为手工刺绣的非遗传承人,现年73岁的她时常担心因缺少传承人,让她钟爱的手工刺绣终有一天走进历史。
  “不仅是手工刺绣,还有木塑画、唱念宝卷等非遗项目也一度只剩项目传承人。”县政协文化文史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全县大多数传承人年龄都在60岁以上,传承人老龄化严重,使得非遗传承难度较大。
  为破解非遗传承后继无人的难题,县政协组织文化、教育界委员组成调研组,深入民俗艺术馆、三堡文化大院、民乐古城等地,对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情况进行了综合调研。
  “全县非遗项目根植民乐大地,见证着民乐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的精巧技艺和聪明才智。应结合中小学校开展的兴趣活动小组等第二课堂,让非遗传承走进学校、走进年轻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走进课堂、站上讲台。”
  “非遗进校园,不但可以丰富学生们的课外生活,也可弥补学校开展第二课堂师资短缺的问题。广大师生可直观感受非遗文化技艺精髓,从小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在喜闻乐见中培养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深厚情感。”
  委员们的建议得到县教育部门的认同采纳。目前,民乐县教育部门会同文化部门坚持每年开展非遗进校园,成功将顶碗舞、木塑画、麦秆画、四家武术等10项非遗项目引进14所中小学,定期安排课时开展传承教学活动。
  “我现在带了20多个学生学习手工刺绣。希望通过我的传授,能把手工刺绣这门技艺传承下去,让更多人认识它、了解它。”去年开学,沈凤英被聘为县职业教育中心的课外辅导员,带着她的手艺走进了学校。
  “省级非遗传承人每年有省级补助资金5000元,但市、县级非遗传承人没有相关补助。”县政协委员呼吁相关部门积极争取项目资金,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进入,激发市县非遗传承活力。
  “下一步,县政协将聚焦创新开发具有地方特色文化创意产品,持续调研推进以顶碗舞、手工刺绣、木塑画、皮影戏等为代表的非遗项目逐渐向产业化发展方向迈进,助力打造一批‘非遗+旅游’的文旅融合景点,推动非遗项目保护传承和文化产业发展相互融合、高质量发展。”县政协主席杨瑗芳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