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聚智聚力增颜提质 共绘和美乡村新图景
——省政协助力榆中县河湾村生态宜居和美乡村建设工作综述
2024年05月01日
字数:2,753
版次:02

本报记者 邱瑾玉

  临近立夏,走进榆中县马坡乡河湾村,平坦、整洁的村道在一片错落有致、白墙灰瓦的民居中蜿蜒而去……远处的马衔山上,山顶积雪尚未消融,但山脚下广袤的田野里已是一派生机勃勃、热火朝天的春耕景象。
  去年以来,省政协认真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积极对口帮扶河湾村,按照省政协党组提出的“当年起步、第二年攻坚、第三年完善”的工作要求,河湾村紧盯《榆中县河湾村生态宜居和美乡村建设规划》,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基础设施、积极培育产业,推动河湾村塑形象、练内功,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推进生态宜居和美乡村建设。
 

坚持高位高标高效 探索和美乡村实践新路径

  乡村振兴,万众瞩目。政协不能缺位、更要有所作为。
  时间回溯到2023年3月,省政协党组书记、主席庄国泰在兰州市榆中县调研乡村振兴工作时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及省委工作要求,把产业振兴作为先手棋和切入点,以系统思维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一年来,庄国泰主席先后多次来到榆中县调研乡村振兴工作,并听取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在深入调查研究、充分了解情况后,一个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核心的村庄整治建设大行动的设想逐渐成熟。
  按照把河湾村打造成“两山论”实践基地和学习浙江“千万工程”样板村的目标定位,结合河湾村实际,省政协邀请省直有关部门、规划设计院所、节水公司等,与县乡村一道在前期广泛调研、征求意见、不断修改完善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了《河湾村生态宜居和美乡村建设规划》。
  理念指引,规划先行。一场从环境到生产,再到生活、生态的深层次变革正在河湾村持续推进。
 

村容村貌提质增颜

  走进河湾村五社安玉香家的庭院里,一树梨花正在盛开,去年夏天修葺一新的房屋更显得宁静安逸。“现在家里有了上下水,庄子周围的路也修好了。”安玉香一边说一边高兴地带着记者参观她家二楼平台的亭子,“这是省政协请专业设计公司给我们作的整体设计,站在这里还可以看见马衔山的风景,多好!”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村容村貌方面,已完成五社4户屋顶、大门改造,5户外立面示范改造,正在进行35户外立面改造。同时,在前期卫生旱厕改造的基础上,全面实施水冲式厕所改造。基础设施方面,已完成五社供排水工程,供水通水58户,排水入户56户,硬化砖化五社和一、二、三社产业路2.1公里,五社砼路路面项目正在进行路基处理和模板固定。同时,协调华能公司制定3种供暖方案解决河湾村农户冬季采暖问题,已安装示范72户,力争今年9月底全部完成安装。
  让农民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人和参与者、享有者,这是省政协高标准设计、高点位打造,让村庄美起来、活起来、富起来,探索可推广、可复制的美丽乡村建设新范式的真意。
  今年1月18日,省政协在河湾村组织开展“迎新春、送文化、树新风、共建和美乡村”活动,来自省城的书画家、艺术家为村民送去了春的祝福和精神大餐。安玉香至今依然记忆犹新,她说,村庄已经很久没有那样热闹过了,她表示要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和大家一起让生养自己的河湾村美起来、活起来、富起来。
  生活环境改善了,群众自发参与的积极性也彻底调动起来了。安玉香告诉记者,几乎每家每户都像她一样自觉参与村容村貌改造。据了解,河湾村动员群众311人次,出动清运车辆39辆次,拆除残垣断壁185平方米,清理门前三堆、村社干道、河道沟渠、田间地头垃圾12.5吨,治理农户草棚、牛棚5座;完成河道整治(河道基槽开挖)210米、外立面改造2100平方米,完成不稳定斜坡治理衬砌石方200方;在公共区域内开挖树窝560个,种植丁香、紫叶稠李、金叶榆、云杉等树木560余株。
 

农旅融合发展特色旅游

  乡村美了,游客多了!每年夏秋季节,兴隆山大景区都以其舒适的气候、独特的景致吸引大批游客来此观光旅游,这是河湾村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资源。
  地处兰州一小时经济圈范围内,在和美乡村建设过程中,河湾村坚持因地制宜、凸显特色,将村里的房屋在不改变乡村特色的基础上,采用红瓦、灰檐、红墙的样式进行改造,为村民家中修建观景台,依托交通便利优势和兴隆山的自然风光,鼓励村民发展农家乐经济。
  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工作委员会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正在指导县农投和县文旅投等部门,开展民宿项目建设选址,打算选取2-3户房屋,按照发展民宿(农家乐)模式,对房屋风貌进行设计,打造高标准民宿集群,发展庭院经济,为乡村旅游和民宿产业提供路径和样本。同时,引导农户发展餐饮、休闲、旅游服务业,指导建立电商、微信公众号、抖音直播等销售平台,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农民收入。
  

高寒山地特色农业产业气象新

  河湾村的耕地大多是山地,人均2.5亩,阴寒湿冷的气候导致当地产业一直以来都以冷凉型蔬菜、中药材种植为主。
  “地里发现死苗现象,灌根解决不了根本,要从清苗做起。”4月17日,在马坡千亩绿色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片带,省农科院植保所研究员李继平给种植户们开出“药方”,“关键措施是种苗处理,苗子泡药水要15到30分钟,拿出来千万别在太阳下晒干,放在阴凉处晾干,一定要注意科学用药和绿色播种,植物激素要杜绝。”
  据了解,自2023年省政协农业界别政协委员工作室在省农科院挂牌以来,工作室发挥农业科技专业特长,开展政策咨询、技术服务成为一大亮点。
  今年以来,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工作委员会就组织省农业农村厅、省农科院、甘肃农业大学有关专家教授先后8次赴河湾村开展调研,召开推进会3次。先后成立了河湾村高寒山地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园技术指导专家组,重点负责产业园区中药材、绿色蔬菜、百合种球繁育技术指导;成立了河湾村高寒山地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园领导小组,负责产业园区发展联动协调,共同谋划抓点示范和园区建设工作。
  “我们充分发挥委员联系界别群众的优势,让更多委员走到群众之中,请农技专家组团来这里,打通科技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培育打造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农民队伍,为当地建设和美乡村、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提供有力支撑。”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工作委员会有关负责人表示。
  4月17日,记者来到榆中县马坡乡河湾村高寒山地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30亩的现代设施蔬菜育苗大棚里,整齐安放着一个个长方形的育苗箱,箱内均匀的小方块中一株株青梗松花菜苗正在茁壮生长。“好苗子育在家门口,省时省钱又省力。”自从示范园里有了育种服务,种植户们再也不用跑东跑西找苗子。今年年初,育种棚内的第一批芹菜种苗已发往西安等地,为当地群众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乡村振兴的实践中,我们看到了河湾村以高寒山地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为抓手,集成推广应用现代农业技术、现代农机装备、现代智能设施农业,集中连片建设中药材和高原夏菜千亩产业带,打造绿色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基地,整体推动高寒阴湿山区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走出了一条高寒山地现代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示范路子,一幅共绘和美乡村的新图景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