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地质情怀
2024年04月22日
字数:1,433
版次:03
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是中国几乎家喻户晓的文学巨匠,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蜚声世界文坛,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谈及鲁迅,大家都会怀念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大贡献,然而,很多人或许不甚了解,鲁迅在地质学方面也曾取得过辉煌的业绩。他在《而已集·革命时代的文学》中提及:“我首先正经学习的是开矿,叫我讲掘煤,也许比讲文学要好一些。”
一
鲁迅少年时读的是私塾,在那里他接触到了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山海经》,书中地理记述与神话传说交织的奇书让他魂牵梦绕,也为他打开了一个更大的空间——古人地理世界中描绘的、充满了荒诞离奇想象的国家地理。
1898年鲁迅首次离开家乡,考入了南京水师学堂。一年后,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它是一所培养地质、矿物、道路工程等新式人才的学堂,接受的是刚刚起步的地学新式教育。
矿路学堂由洋务派代表张之洞奏请光绪皇帝批准开办,仿照德制,课程以开矿为主、铁路为辅。鲁迅等人成为该学堂招收过的唯一一届采矿地质班学生(1898年10月—1902年1月,共24人)。学习期间,他非常刻苦,学了《矿学》《地质学》《测算学》《测图学》等课程,在教材的书页空白处记了很多听课笔记、学习心得等;花大量时间抄录英国著名地质学家赖尔的《地学浅说》译文内容,甚至把书中精密的地质构造图描摹下来。最终,鲁迅成为班级中唯一获得金质奖章的学员,以一等第三名的优异成绩毕业。学堂总办钱德培曾夸赞:“周树人真是博学。”
1956年,中国近代学者许寿裳的夫人陶伯勤向北京鲁迅博物馆捐赠许的多件遗物,其中包含9页鲁迅的地质手稿,经鉴定为是鲁迅在矿路学堂学习时的笔记,记录了他的勤奋和踏实。
他的毕业执照中这样写道:“学生周树人,现年廿一岁,身中面白无须,浙江省绍兴府会稽人,今考得一等第三名。”期间,鲁迅不仅学到了扎实的地学知识,还有深切的实践经历。1901年11月他和同学一起到句容县青龙山煤矿实习,到野外进行实地考察,了解了当时新式的采煤方法。他在《朝花夕拾·琐记》中曾回忆:“我们下矿洞去看的时候,情形实在颇凄凉,抽水机当然还在转动,矿洞里积水却有半尺深,上面也点滴而下,几个矿工便在这里面鬼一般地工作着。”这次实习,不仅使他学到了地质和采矿的实践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对中国最早的产业工人的苦难生活和恶劣环境有了真切的体会和实在的了解。
二
鲁迅在地质学术方面的研究成果颇丰。在他的一生中,尽管从事地质生涯不过七八年时光,但凭《中国地质略论》《中国矿产志》“一志一论”,足以名垂地质学发展史。
《中国地质略论》发表于1903年第8期《浙江潮》杂志,这是中国人所写的第一篇地质论文。尽管此后有史料的发现,证明在鲁迅之前的数月也有地质文章发表,但他的《中国地质略论》这篇论文,绝对堪称近代地质学的启蒙之作。“吾广漠美丽最可爱之中国兮!而实世界之天府,文明之鼻祖也。”这篇近万字的文章,凝练而全面,分为绪言、外人之地质调查者、地质之分布、地质上之发育、世界第一石炭(石炭,即煤炭)国五个部分,并介绍了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论述地球与宇宙的起源。在这篇论文中,鲁迅明确提出了“地质学”一词,并为它下了一个简约的定义:“地质学者,地球之进化史也,凡岩石之成因,地壳之构造,皆所深究。”《中国地质略论》不是一篇地质学的纯科学作品,而是从地质学科学知识中蕴发出的爱国主义“炽热的政论”。正是这篇论文的出台,为中国地质学史上第一部开山之作《中国矿产志》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连载上)
一
鲁迅少年时读的是私塾,在那里他接触到了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山海经》,书中地理记述与神话传说交织的奇书让他魂牵梦绕,也为他打开了一个更大的空间——古人地理世界中描绘的、充满了荒诞离奇想象的国家地理。
1898年鲁迅首次离开家乡,考入了南京水师学堂。一年后,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它是一所培养地质、矿物、道路工程等新式人才的学堂,接受的是刚刚起步的地学新式教育。
矿路学堂由洋务派代表张之洞奏请光绪皇帝批准开办,仿照德制,课程以开矿为主、铁路为辅。鲁迅等人成为该学堂招收过的唯一一届采矿地质班学生(1898年10月—1902年1月,共24人)。学习期间,他非常刻苦,学了《矿学》《地质学》《测算学》《测图学》等课程,在教材的书页空白处记了很多听课笔记、学习心得等;花大量时间抄录英国著名地质学家赖尔的《地学浅说》译文内容,甚至把书中精密的地质构造图描摹下来。最终,鲁迅成为班级中唯一获得金质奖章的学员,以一等第三名的优异成绩毕业。学堂总办钱德培曾夸赞:“周树人真是博学。”
1956年,中国近代学者许寿裳的夫人陶伯勤向北京鲁迅博物馆捐赠许的多件遗物,其中包含9页鲁迅的地质手稿,经鉴定为是鲁迅在矿路学堂学习时的笔记,记录了他的勤奋和踏实。
他的毕业执照中这样写道:“学生周树人,现年廿一岁,身中面白无须,浙江省绍兴府会稽人,今考得一等第三名。”期间,鲁迅不仅学到了扎实的地学知识,还有深切的实践经历。1901年11月他和同学一起到句容县青龙山煤矿实习,到野外进行实地考察,了解了当时新式的采煤方法。他在《朝花夕拾·琐记》中曾回忆:“我们下矿洞去看的时候,情形实在颇凄凉,抽水机当然还在转动,矿洞里积水却有半尺深,上面也点滴而下,几个矿工便在这里面鬼一般地工作着。”这次实习,不仅使他学到了地质和采矿的实践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对中国最早的产业工人的苦难生活和恶劣环境有了真切的体会和实在的了解。
二
鲁迅在地质学术方面的研究成果颇丰。在他的一生中,尽管从事地质生涯不过七八年时光,但凭《中国地质略论》《中国矿产志》“一志一论”,足以名垂地质学发展史。
《中国地质略论》发表于1903年第8期《浙江潮》杂志,这是中国人所写的第一篇地质论文。尽管此后有史料的发现,证明在鲁迅之前的数月也有地质文章发表,但他的《中国地质略论》这篇论文,绝对堪称近代地质学的启蒙之作。“吾广漠美丽最可爱之中国兮!而实世界之天府,文明之鼻祖也。”这篇近万字的文章,凝练而全面,分为绪言、外人之地质调查者、地质之分布、地质上之发育、世界第一石炭(石炭,即煤炭)国五个部分,并介绍了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论述地球与宇宙的起源。在这篇论文中,鲁迅明确提出了“地质学”一词,并为它下了一个简约的定义:“地质学者,地球之进化史也,凡岩石之成因,地壳之构造,皆所深究。”《中国地质略论》不是一篇地质学的纯科学作品,而是从地质学科学知识中蕴发出的爱国主义“炽热的政论”。正是这篇论文的出台,为中国地质学史上第一部开山之作《中国矿产志》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连载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