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低空经济“高飞” 推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新支柱
2024年03月11日
字数:1,267
版次:03
本报记者 王钊 师向东
3月6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李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低空经济”首次写进报告,引发代表委员热议。
“低空经济是典型‘新质生产力’的代表,融合了信息化、数字化、航空、无人机等多领域技术,既包括传统通用航空业态,又融合低空生产服务方式,在工业、农业、服务业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是制造业和服务业高度融合的创新生态,对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重要作用。”在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期间,住甘全国政协委员、省工信厅副厅长黄宝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建议,发展低空经济,推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新支柱。
来自中国民用航空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到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的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1.5万亿元,到2035年更是有望达到3.5万亿元。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一条新赛道,是全球主要经济体竞相角逐的新领域。
“低空经济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代表,也将影响到未来产业的布局和国家竞争力。”黄宝荣委员认为,低空经济在产业上,是数字化、智能化的高度集成和结晶,代表制造业的最高水平;在交通上,是客货运输的革命,代表了高效率、高速度;在场景上,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各个方面。
在乐观前景面前,黄宝荣委员也看到了当前发展低空经济依然存在的诸多问题。例如,由于空域管理严格、通航政策限制较多,低空经济发展受到较大制约,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尚不完善;空域开放范围有限,飞行审批流程繁琐,缺乏科学有效的低空空域管服手段;缺乏统一标准规范的共享基础设施,包括起降点、通信保障、飞行监管等;低空活动的高度数字化智能化给管理带来很大挑战。
对此,黄宝荣委员建议,以数智赋能低空经济,打造“人工智能+低空”融合发展生态。构建低空智能融合基础设施,建立统一标准化的低空智能基础设施,解决有限的地面、空域和频谱资源共享共用的问题,避免重复建设,促进产业发展。
“大规模低空飞行的管理和服务必须依托全数字化、智能化直至自主化和自进化的系统来辅助管理和服务,构建数字化智能化管理服务系统,探索建立高效有序的空域融合运行模式,提高低空空域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黄宝荣委员建议构建全数字化低空智能融合系统,借鉴深圳模式,鼓励国内城市构建全数字化低空智能融合系统(SILAS-GS),发展低空经济的“大脑”和数字底座。
同时,布局低空经济产业链,强化“人工智能+低空经济”融合发展生态,以数字化、智能化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黄宝荣委员说,低空经济拥有非常丰富的产业资源,涵盖原材料、机械制造、电子芯片、软件、数据信息、物流服务、管理服务等,是关系国家产业链安全和质量的核心生态。建议鼓励具备条件的地区发展通用航空和无人机产业,推动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无人机(消费级、工业级)、直升机、传统固定翼飞机等低空航空产品的研发和制造,促进低空经济与航空制造、系统开发、航空服务等产业有机融合,培育低空综合发展新业态。
“西部地区在发展低空经济上具有先天优势。”黄宝荣委员呼吁充分发挥西部地区地广人稀的特点,鼓励西部地区省份规划建设低空经济实验示范区,并按场景需求设置示范区的主要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