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缅怀伟大历史中感悟宝贵革命精神
2024年03月04日
字数:3,496
版次:04
杨维军
90多年前,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革命先辈,团结带领陕甘边区军民,成功创建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后来与陕北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陕甘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两点一存”、起承转合的重要作用。2023年,笔者有幸跟随《南梁之光》电视文献片摄制组,探寻先辈足迹,查阅文物档案,采访整理素材,撰写拍摄脚本,接受精神洗礼。深切感受到:革命先辈在血与火的革命实践中孕育形成的党性观念、意志品质、斗争智慧,不仅是指引陕甘革命斗争得以红旗不倒、“硕果仅存”、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源所在,也为走好新的长征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精神力量、留下了宝贵财富。
一、从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维护团结统一的历史,感悟革命先辈以革命大局为重、把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党性观念。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中,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共产党人,以“只知有党,不知有其身”的忠诚品格,妥善处理党内分歧,坚决维护党和军队的团结,带领陕甘边区军民,不断进行配合、联合整合,确保陕甘红旗不倒,革命根据地屹立不败。1934年7月,刘志丹等人领导的红军部队和谢子长等人率领的陕北游击队会合后,自觉联合、统一决策,并派红26军主力北上支援陕北革命斗争。1935年初,陕北省苏维埃政府和红27军成立后,两块根据地连成一片,实行统一指挥领导,互相支援配合,形成陕甘革命根据地。陕甘边根据地第一次反“围剿”斗争取得胜利后,上海中央局和北方局代表无端指责革命根据地领导人“右倾机会主义”“逃跑主义”,刘志丹、习仲勋等人以大局为重,始终保持着忠于党、忠于人民的高尚革命品质,即便是在党内遭受不公正待遇、甚至因错误“肃反”而身陷囹圄的时候,仍然以正确方式同错误思想斗争,守护了来之不易的革命成果。1943年1月14日,在中共中央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上,对陕甘宁边区建设成就卓著的22人予以奖励。毛泽东为获奖者逐一题词,给习仲勋的题词是:“党的利益在第一位”。革命先辈在陕甘边革命斗争的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始终把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才能无往而不胜、不断取得新胜利。
二、从创造性运用强大真理武器、不断开拓创新的历史,感悟革命先辈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人在陕西省委遭到破坏、与党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一方面,多次派人到上海寻找党组织,比如,后来跟随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进行战略转移的贾拓夫,就是派出寻找党中央的人员之一;另一方面,不盲目依靠上级指示和抽象教条,善于把党的正确路线方针同陕甘的革命斗争实际相结合,正确地估量敌情我情,按照客观情况去决定自己的政策,独立地处理重大问题,表现出政治上的成熟和独创。他们创造性地运用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在国民党统治力量薄弱和环境艰苦的陕甘两省交界山区建立革命根据地和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为党在全国执政进行了先期探索。在军事斗争、根据地建设的艰难过程中,他们将群众工作与统一战线相结合,不拘泥于工农群众的概念限制,灵活争取民团、土匪、哥老会、国民党军队及少数民族群众,扩大革命联盟,为党中央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提供了借鉴。他们探索形成“狡兔三窟”的多区域战略布局,使根据地在流动中生存发展,灵活机动地实施敌进我退、外线作战的战略战术。毛泽东赞赏“狡兔三窟”的办法,“创出局面,这很高明。”谢子长在陕北面临白色恐怖和部队严重受挫的关键时刻临危受命,深刻总结经验教训,创新机动灵活的战术战法,取得了粉碎“围剿”、两破安定城、消灭“四大民团”等胜利,巩固并发展了根据地。习仲勋坚持从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实际出发,领导制定了“十大政策”,丰富了党局部执政的理论与实践。这些探索和创新,既是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产物,也是开拓创新、敢为人先的结晶。陕甘边的斗争史证明,什么时候坚持实事求是,军事斗争、根据地建设、苏维埃政府建设就能够不断取得胜利。革命先辈靠实事求是起家和发展起来,虽然他们没有直接用过“实事求是”这个词汇,但他们探索的革命道路、坚持的斗争路线和方针政策,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实事求是。
三、从为百姓打天下、创建民选政府的历史,感悟革命先辈同人民群众生死与共、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宗旨意识。革命先辈从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出发,通过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发展经济、兴办教育、改善医疗等政策措施,切实维护了群众根本利益、改善了人民生活,最大限度调动了群众参与革命的热情,为开创革命新局面提供了坚强保证。刘志丹视人民如父母,他时时处处替人民大众着想,要求部队对老百姓秋毫无犯,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即使战斗行军遇到再大的困难,都不打扰群众,不给群众添任何负担。被当地人称为“谢青天”的谢子长,战斗负伤、积劳成疾,去世前还说:“就这样死了,我对不起老百姓”“我给他们做的事太少了”。习仲勋在创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时,“一村一村做调查研究,一家一户做群众工作”“和群众休戚与共,生死相依,由于血肉相连,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人民群众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待红军,腾房间、筹军粮、当向导、探敌情、踊跃参军。这种水乳交融、血肉相连、鱼水相存的党群、军群、政群关系,正是党在创建革命根据地、建立边区政权、开展武装斗争中的明显优势之所在。
四、从不怕牺牲、愈挫愈奋的历史,感悟革命先辈忠诚于革命、“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理想信念。革命先辈在全国革命陷入低谷的艰难形势下,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国民党军阀的残酷“围剿”、与上级联系不畅、革命力量鱼龙混杂、党组织不成熟、不健全等困难,始终坚守理想信念,坚持革命斗争,先后组织了大大小小70多次武装起义和兵变,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刘志丹在入党誓言中写道:“加入党,就要为共产主义信仰奋斗到底。作为个人来说,奋斗到底就是奋斗到死。”他的好几位亲属被敌人杀害,两个幼子在恶劣战时环境中不幸夭折,自己也含冤入狱,但在生死关头,他始终坚信“黑云总遮不住太阳”。谢子长在1934年8月的战斗中负伤,当时正处于国民党“围剿”根据地的关键时刻,本应休养的他,怀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坚定信念和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心,坚持随军转移和指挥战斗,后来由于伤情不断恶化,不久便与世长辞。习仲勋在革命处于低潮、身陷囹圄时,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出生入死、百折不挠,是始终怀抱“最大的牺牲决心”“为党尽忠”的坚定革命者。南梁革命烈士纪念碑上镌刻着600多位烈士的名字,而为创建陕甘革命根据地牺牲的革命志士远远不止这些。正是这些有名和无名的英雄们,筑起一座屹立不倒的丰碑。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之所以能够创建并且不断走向胜利,靠的就是老一辈革命家和革命先辈坚定的政治信仰、百折不挠的革命意志和他们坚持党的利益高于一切、忠诚于党的党性修养和人格品德。
五、从实行“三色建军”、民选政府的历史,感悟革命先辈又斗争又联合、肝胆相照的统战智慧。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人采用阶级分析、区别情况、灵活对待的方法,与同情革命的各派力量建立合作,尽可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了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刘志丹经常告诫战友和同志:“革命需要建立统一战线,敌人越少越好,朋友越多越好。”习仲勋曾回忆说:“我们能在西北站住脚,得到发展,是和志丹的大团结思想分不开的。”在创建陕甘边革命武装和根据地的过程中,刘志丹提出红、白、灰“三色”建军思想,最大限度争取和壮大革命力量。白色指派共产党人到国民党军队及民团开展兵运工作,使其改造成为党所掌握的革命武装。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人积极做国民党军内中上层人士的统战工作。灰色指派共产党人教育、改造绿林武装,为创建人民军队准备群众基础和武装力量。在刘志丹、习仲勋等人影响下,马锡五、郑德明、李仲英、朱志清、马海旺等200多个哥老会成员相继投身革命,在黄龙山落草的郭宝珊也加入红军。红色指由共产党人组织发动工农群众,建立党领导和指挥的人民武装。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时期的统战工作实践,对习仲勋开展统战工作有着深刻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主持西北局工作时,习仲勋认识到西北民族问题、宗教问题的特殊性、复杂性,采取妥善的步骤和正确的办法解决民族和宗教问题。在陕甘边革命斗争中,正因为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领导人坚持大团结大联合,注意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从而得以发展壮大、不断取得胜利。
百年党史波澜壮阔,精神力量无坚不摧。90多年前,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成功创建了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孕育形成了宝贵的革命精神。进入新时代,这种宝贵精神迸发出更为强大的力量,激励我们开拓创新、拼搏奉献,共同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