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红色金融的正道沧桑
2024年01月22日
字数:1,626
版次:03

任蓉华


  红色金融诞生于烽火年代,成长于艰险岁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红色政权的经济“生命线”,在各个历史阶段都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大革命时期,革命取得胜利,既要抓紧“枪杆子”,也要握紧“钱袋子”。爆发于1921年11月24日——1922年1月24日的衙前农民运动,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有组织有纲领的农民运动,设立了全国第一个革命金融机构。当时,衙前村隶属的浙江省萧山县,农民不仅面临旱涝、虫害等自然灾害频发,还苦苦挣扎在50余种苛捐杂税的水深火热之中。贫苦农民要想彻底摆脱掉地主阶级的压榨盘剥,就必须把金融资源更多地掌握在自己手中。1924年12月,衙前信用合作社应运而生。入社的农民每户存入1元钱,作为借贷基金,借钱不要利息,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和积极响应。
  上世纪二十年代,来自共产国际和苏联的经济援助有限,为了开展革命运动,革命者们往往要自行筹措经费。1923年2月7日,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正式开业,发行铜元票,开展银钱兑换、吸收存款、发行货币等业务,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工人阶级经济事业组织,并发行了第一张“红色股票”。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股份制经济实体,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在平稳物价、打击投机、调动革命积极性等方面成绩显著,为改善工人经济生活、团结工人坚持斗争发挥了积极作用。
  土地革命时期,逆境开拓势燎原。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为了打破国民党反动派频繁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各根据地相继成立了自己的银行机构。除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红军造币厂的建立与“工”字银元的发行,赣西南、闽西、湘鄂西、鄂豫皖、闽浙赣、湘鄂赣、晋冀鲁豫等革命根据地的红色金融事业亦发展顺利。1929年8月,中共东固区委、东固区革命委员会成立了东固平民银行,之后更名为东固银行,其发行的铜元票在赣西南地区广为流通,活跃了整个赣西南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发展。
  1932年2月1日,经过艰难困苦的摸索,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于江西瑞金宣告成立,毛泽民任行长。这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时期创办的国家银行,是工农民主政权的第一个国家银行。
  抗日战争时期,“扁担银行”“挎包银行”“随军银行”“马背上的银行”“月光下的银行”……这些在今天看来不可思议的称呼,恰是抗战时期人们对红色金融机构生动而亲切的描述。当时,银行工作人员经常处于紧张备战状态,白天工作,夜间行军,跟着部队同敌人周旋,账款平时由骡马驮,战况紧急时则挎包随身背,辗转在烽火硝烟中坚持开展业务。1939年至1943年间,仅冀南银行就先后有两位行长和80多名工作人员献出了宝贵生命。
  1941年1月30日,中共中央所在地——陕甘宁边区政府授权陕甘宁边区银行发行边币,尝试建设独立自主的经济金融体系,运用放款和发行的方式支持边区经济生产,支援抗日战争。受经济封锁影响,印钞厂的条件非常有限,印刷设备简陋,印制钞票的原材料也难以凑齐。买不到草板纸,就用羊皮革;买不到宣纸,就用毛边纸;买不到甘油,就用冰糖、蜂蜜调和。
  随着战争形势的不断发展,华北各解放区逐渐连成一片,它们在财政经济和货币金融方面相互独立的局面亟待解决。为此,中国共产党加快了各解放区红色金融机构从巩固扩大走向集中统一的步伐,全国集中、统一的金融体系呼之欲出。1948年12月1日,由原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合并而成的中国人民银行在河北石家庄中华北大街55号宣告成立,并发行全国统一货币——人民币(即第一套人民币)。1951年底,人民币成为新中国唯一合法货币。截至1953年12月,第一套人民币共发行了12种面额62种版别,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人民银行的成立和第一套人民币的发行,在我国金融史和货币史上具有划时代、里程碑的重大意义,奠定了新中国本位货币的基础,终结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混乱不堪的金融、货币制度,掀开了中国共产党领导金融工作的辉煌新篇章。以此为开端,我国逐步探索建立起独立自主的货币体系,为中国的经济发展、现代化建设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