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桑吉顿珠委员:以音乐浸润以文化滋养 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4年01月19日
字数:1,320
版次:01

本报记者 张柳 赵淑娟


  身着霓裳羽衣的敦煌壁画仙女步履轻盈,在乐器伴奏下翩翩起舞;刚柔相济的武术接连上演,引得观众叫好连连;热情奔放的歌声回荡在舞台上,台下掌声经久不息……2023年9月,北京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内,由西北民族大学举办的“锦绣中华·丝路明珠”主题展演吸引着众多参观者的目光。
  谈起这场展演,作为活动组织者之一的省政协委员、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桑吉顿珠感触颇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鲜明主线。如何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更加有形有感有效?我认为以音乐浸润、以文化滋养,是很好的途径与方式。”
  少数民族教师、教育事业工作者、单簧管演奏家,互不相同的三重身份,让桑吉顿珠委员一直在思考“自己能做什么、要做什么、使命又是什么”。自2023年成为省政协委员后,他更感肩负的责任重大,经过长久思考,终于找到了不同领域、不同身份的结合点——要以音乐的力量去推动民族团结。
  “音乐是抽象的艺术,它不以文字为载体,想象空间巨大,极具感染力。音乐也是一种世界性语言,能跨越文化障碍,搭建起人与人沟通的桥梁。甘肃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各民族在此长期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建设着这片美丽的土地。因此,讲好各民族‘三交’史,我省具有天时地利上的优势,而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更要立足专业领域,积极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去年,学校赴京组织展演,就是一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学实践公开课’,我们通过艺术语言来展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故事,呈现出千年丝路文化文明交融交汇的历史印记。”桑吉顿珠委员说,很期待能够在即将召开的省两会上和大家一起分享用艺术语言展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故事。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还要做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桑吉顿珠委员是硕士研究生导师,同时也是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他表示,学院的舞台实践、本科生研究生的实习、教学与科研工作中,都应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其中。“去年10月,由西北民大音乐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联合举办的文化和旅游部《2023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研习培训计划——藏戏传承人研修班项目》开班。这个项目旨在推动藏戏表演走进现代生活,为传统戏曲类项目的传承发展奠定人才基础,助力南木特藏戏在当下的传承与发展,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除了立足专业领域,以音乐的力量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之外,桑吉顿珠还充分发挥委员作用,广泛联系服务界别群众。“奥尖才让是西北民大舞蹈学院的青年教师,也是我所联系的界别群众。在与他的沟通交流中,我会向他宣讲国家的民族政策、统战政策,在探讨专业问题时,也会引导他用好的艺术作品来展现民族团结这一主题。”
  耕耘不辍,丰收如期。就在一个多月前,第六届甘肃省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评选结果公布,桑吉顿珠委员获评该称号。“很意外也很荣幸,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我将继续发挥应有作用,将心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之心、传承之责一一融进言行,上好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生动一课,以文化浸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各民族文化交融互鉴、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