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中华文化的基本问题
□王世明
2024年01月05日
字数:6,811
版次:03


  王世明 1955年生,北京怀柔人,中共党员,北京大学法学硕士、清华大学哲学博士。曾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宣部副部长。
  

引 言

  《论语》讲道:“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这就是《论语》中著名的“治国三部曲”——“庶之”“富之”“教之”。“庶之”讲的是人口问题,“富之”是生活问题,“教之”是提升的问题。
  今天的中国已经开始进入全民教化的阶段。我们拿什么教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什么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提升我们的民族精神?《道德经》中说:“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人的长久的好命运,关键就在于根。根越深,树越大;根越深,好运就越久长。中华文化就是中国人的根。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8月19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国人的精神基因,是我们中国人的精神标识,是我们中国人的精神追求。他讲了“基因说”“标识说”“追求说”,回答了传统文化与中国人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讲道:“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回答了当代价值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弘扬者。这个结论回答了共产党人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共产党人与传统文化、中国人民与传统文化、当代价值与传统文化之间的重要关系,党中央都有明确的回答。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要求,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现在,全国各地都在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兴起的势头已经呈现出来。
  总体来看,全党、全社会对文化的重视上了一个台阶。但是在传统文化兴起的过程中,又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倾向。第一种倾向,就是把传统文化做“小”了。一些人研究传统文化,研究的基本上是“礼”文化,如《孝经》《弟子规》等。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传统文化就是这些。《弟子规》《孝经》是不是传统文化?肯定是。我们需不需要研究?肯定也需要研究。但如果只把传统文化定位于“礼”文化肯定不够。
  第二种值得注意的倾向是把传统文化做“浅”了。一些人研究传统文化的着眼点、着力点更多的是琴棋书画、诗词歌赋。这些当然是值得我们中国人骄傲的文化亮点。李白、杜甫、白居易,唐诗宋词,书法大家……都让中国人扬眉吐气。中国古籍按内容分为四大部类,叫“经史子集”。“经”管灵魂,“史”管经验,“子”管技能,“集”管娱乐。“集”文化就是今天的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如果我们把我们的传统文化就定位在这里,大家整天热心的就是这一件事,显然就会把我们的传统文化做“浅”。
  第三种倾向,就是把传统文化做“偏”了。中国传统文化是什么?大家一开口:“仁义礼智信。”在研究传统文化的时候,很多人基本上是在研究这几个概念。“仁义礼智信”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很闪光的内容,但毕竟是偏阴柔的东西。如果我们把我们的传统文化定位于偏阴柔,它又将会引领我们这个民族走向何方?这个事情很重大,一个民族怎么能一直在阴柔的路上前行呢?“礼文化”“乐文化”“仁文化”都是中华文化中闪光的东西,但如果我们仅限于此,就会出现偏差。这就需要我们在今天继承、弘扬的过程中给予关注。考虑到文化传承过程中的这些带有倾向性的问题,我认为中华文化的基本问题要回到文化本位上去。
  

中华文化的基本立场

  我们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么博大的文化建立在什么基础上?基石是什么?世界观层面上又是什么?这个非常需要我们关注。只有把立场搞清楚了,我们才能知道我们的文化的本质是什么,才能够把握我们文化的走向,也才能够了解中国人的初心。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词入手来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立场。
  第一个关键词:历史源头
  探求中华文化的基本立场,需要到中华文化的历史源头,看它最早的形态和生发的背景。
  《易经·系辞》讲:“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包牺氏”就是伏羲氏。伏羲氏是我们中华文化的始祖,这是《易经》里明确说的。这些年我们经常举办“黄帝故里拜祖大典”,规模、影响都比较大。中华文化的始祖是谁?经常有人搞错这个概念。黄帝轩辕氏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人物,但是不能说他是中华文化的始祖。伏羲庙才是中华祖庭,这个地位无可替代。
  《读者》杂志创办于甘肃兰州,享誉天下。细究之下,你就得认可甘肃的文化高度和文化基因、文化根脉的久长,以及甘肃人身上文化气息的浓厚。中华文化的点灯人是伏羲氏,中华文化的祖庭就在甘肃。甘肃应当有这份自信,应当有这份自豪。
  我们的祖先观天、观地、观万物,以天地万物为研究对象,从天地万物的变化运行中提炼出中华文化。这是对物的研究,我们的文化有一种天生的禀赋——唯物。中华文化的基本立场就是唯物立场。创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是调查研究。三个“观”:观天,日升月落,斗转星移;观地,春夏秋冬,寒来暑往;观万物,周而复始,生生不息。从方法上也能看到,中华文化的基本立场是唯物立场。从研究结果上看,“于是始作八卦”,同样是物。《易纬》里解释了什么叫“卦”——“卦者,挂也”,摆在天地之间的八种现象就是八卦。这八种物质现象就是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它们对应的符号是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后人给八卦增加了不少鬼鬼神神的迷信内容,使得今天我们对八卦文化存在误解。今天我们继承传统文化的时候,需要回归它的本源。
  无论是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还是研究成果,都可以证明中华文化的基本立场是唯物立场。这就是中华文化之根,中华文化的哲学,中华文化的世界观。
  关于文化的用途,《易经·系辞》有两句话:“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第一个用途是研究精神现象,第二个用途是阐释物理世界,是一种全覆盖的文化。洋洋乎!荡荡乎!一种伟大的唯物主义文化创造出来了,一种通天彻地的文化创造出来了。伏羲氏开启了中华智慧,开启了中国好活法。
  第二个关键词:重要结论
  唯物文化告诉我们的道理是:这个世界是真实的,不是虚幻的。我们每个人活着都是真实的,不是虚幻的。这个世界、这个地球不是假的,我们活着的这个真的世界是可以被我们认识、为我们所用的。每个人的命运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唯物”作为一种世界观,它同人的命运息息相关。既然世界是可知可为的,你的日子能不能过好,你能不能获得好命运、能不能得到吉祥人生,就取决于你是不是好好干。每个人都要靠自己的奋斗获得好命运,这就是中华文化告诉我们的最重要的结论。自己好好干,你就充满了希望,你就有好命运。“唯物”告诉我们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要认真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这恰恰就是中华文化告诉中国人的最重要、最基本的道理。我们只要把全民族的奋斗精神都动员起来,中华文化传播的一个基本问题就解决了。
  唯物文化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从实际出发。因为世界是真实的、客观存在的,你要做事,要成功,就得按照“是”来做事。中国文化很早就发现了“实事求是”这个问题,所以中国人在骨子里是从实际出发的。如果谁一脚踏空,办事不是从实际出发,这辈子就办不成事,就活不好。今天我们总是在说“要克服假大空”。“假大空”就不是从实际出发,不是实事求是。“假大空”就会毁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好命运。所以你要奋斗,并从实际出发。
  “从实际出发”对我们中国人很重要。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就是从实际出发、从唯物立场产生的思想方法。唯物立场产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实际出发的唯物文化,就是走自己的路,走符合中国实际的道路。用传统文化来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就能够看到,我们今天的制度源远流长、根基万丈。这样一来,我们的制度自信就建立起来了,因为我们的思想方法是正确的。唯物文化生发了中国人的奋斗精神,生发了从实际出发的思想方法,成就了今天中国的制度设计、道路设计。
  在唯物层面上,文化自信实际来自文化比较。西方文化在世界观层面上是唯心主义的文化。西方人找到了“上帝”作为根由,认为人的命运都在上帝的手上,由上帝来安排。西方文化的结论是你能不能活好,由上帝决定。中国文化说你能不能活好,取决于你自己能不能好好干,是自己决定的。中国人讲天地之道,讲“物”;西方人讲神。从事过中国科学史和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李约瑟说,中国文化最了不起的地方在于它是自然主义。西方文化是超自然主义,进入了一个神秘的不可知的状态;中国文化不是神秘的,是现实的、客观的、可知的状态,这是中国人最了不起的地方。这也是中国人把握了“中庸”的一个结果。中国人在文化的探寻上把握住了一个度,没有无限地走下去,走到“天边”就不走了,因为找到了这个事物的边界。而西方一步就跨出去了,踏入了超自然主义。中国改革开放40年所取得的成就,来自我们党的好政策,来自中国人的勤劳。现在大街上到处都是买不完的东西,这些东西是哪来的?勤劳的中国人创造出来的。唯物立场生发了中国人最重要的价值观念。
  第三个关键词:人文精神
  在唯物的立场上,,中国人的人文精神概括起来就是八个字:“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从唯物角度看,人文精神第一位的、首要的东西是自强不息,它甚至可以说是中国精神最高层级的表达。中国人要永远好好干,这就是中国精神。
  什么是自强不息?第一是“自”,中国文化认为“自己”这个概念非常重要,不要把希望寄托于自己之外,要把美好的生活、美好的命运都寄托在自己的身上。《论语》里有句非常著名的话:“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我们学传统文化,就要摈弃怨天尤人的心态,凡事从自身找原因,靠自己去努力。第二是“强”,《道德经》第五十五章中说:“心使气曰强。”心中鼓鼓荡荡、斗志昂扬的精神状态就叫“强”。我们这个民族的崛起和复兴是时代的课题,全体中国人的昂扬向上才能支撑中国梦。在《中庸》第十章中,子路和他的老师孔子有一段专门对“强”的讨论:“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孔子说“强”在中国的不同地域表现不一样,南方人的“强”是宽忍、宽容,内心刚硬;北方人的“强”就直接表现为挺枪跃马、死而无悔。一般意义上的“强”是什么?他说其实是人内心的信仰决不动摇,是信念和信仰的力量。中国人内心世界的“强”靠什么?靠我们的信仰,靠我们对我们的制度模式的坚定不移。第三是“不息”,不息就是要一直做下去,这很难。为什么这样要求?《易经·系辞》讲:“恒,德之固也。”一个人只有具备了“恒”这种状态,才能不断提升,才能使获得的成果得到巩固和积累,才能越来越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要求我们在前进的路上有一往无前的劲头,有什么困难克服什么困难。甘肃要赶上发达地区就需要充分调动每个人身上自强不息的精神。
  中国的人文智慧——“自天佑之”。《易经·系辞》讲:“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就是说,自己努力,老天“帮忙”,就会得到成功。其实改革开放这个客观有利条件已经具备了,但主观上非常努力的人才能获得这些客观条件的“帮忙”。就扶贫而言,贫困人口之所以贫困,有客观的原因,除去这些还有可能是他自己主观上不努力,所以我觉得扶贫就需要自强不息、“自天佑之”的精神建设。然而,不是所有的努力都能获得老天的帮助。孔子有这样一段生动的话来解读“自天佑之”:“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也。”他说“天助”是有条件的,一个人要想获得老天的帮助,首先得“行天道”。在中国,“行天道”就是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就是自觉维护我们党的领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天道。其次就是“得民意”。“人之所助者,信也”,你一定得是个好人,一定要得到社会的认可,你才能在这个群体中获得力量。再次,“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除了“行天道”“得民意”,还得时时校正自己的价值观,将主观努力和客观条件融合在一起,才能获得成功、得到吉祥。所以中国的人文精神“自强不息”需要与中国的人文智慧“自天佑之”相互配合。这是我们在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生发出来的。
  第四个关键词:时代课题
  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中国人的好命运在于奋斗。从中华文化的根性去判断,中华民族是个勤劳型民族。这个民族之所以优秀、之所以闻名,最核心的原因就是勤劳。我们出国的时候可以看到,西方人的商店周末休息,只有中国人的商店开门。现在讲周末经济、假日经济,其实拼的就是在别人休息的时候挣钱,挣的是那份勤劳的钱。勤劳是我们在全球范围内无可比拟的优势。
  但是我们这个时代也提出了一个非常重大的课题:富起来的喜与忧。今天的中国人需要认真思考这个问题。中国人要“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站起来”的问题解决了,我们也正在“富起来”,在国外也扬眉吐气了,这当然值得高兴。“富起来”仍然是我们现在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但是“富起来”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富裕生活与人的勤劳品质之间将要发生矛盾。一些中国人不知不觉地正在由勤劳型向享受型转变,当我们更多是在追求享受、脱离勤劳的时候,我们就将走下坡路。
  今天我们的时代使命是民族复兴,是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富起来”在考验着每一个中国人。如果一个国家的国民生活好起来之后不想好好劳动了,那么这个国家就完了。在《道德经》第五十八章,老子给我们这样的教诲:“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今天“富起来”的中国难道不值得我们忧虑吗?正在经受考验的全民族的劳动态度难道不值得忧虑吗?儒家有个重要思想,叫“天欲祸人,先以微福骄之;天欲福人,先以微祸儆之”,就是说老天对待人类的态度,使你受苦,通过受苦和磨炼,让你好起来;如果没完没了地让你享福,最后就要把你“报销”掉。你表面上很有福气,实际上可能是在通往死亡的路上奔跑。
  在今天,我们全体中国人都应当有一个共同遵守的原则——简约、惜福。《道德经》第五十九章中,老子从哲学层面上跟我们讲:“治人事天,莫若啬。”人无论对待自己还是自然界,都有一个最大的原则叫“吝啬”,就是简约的意思。我们今天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欲望无边。中华道统里有个核心问题,就是著名的“十六字心传”,《尚书·虞书·大禹谟》讲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尧传给舜,舜传给禹,代代相传的核心内容就是这16个字。“人心惟危”讲人的欲望的无限性,这是全人类的“麻烦”。“道心惟微”讲自然界的有限,自然界所能够供养我们的物质的有限性。无限与有限相互矛盾,整个人类社会想存活下去,就要克服这种矛盾——人心的无限性和物质的有限性。“允执厥中”,把握好中庸这个度。传统文化教导我们“治人事天,莫若啬”,要简约惜福,把我们民族的勤劳本性保持住,把我们生存最重要的法宝保存住,让我们的子子孙孙永远有出息。
  第五个关键词:意识形态
  从唯物文化讲,我们今天的意识形态是什么?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它的形式是共产党执政,内容是老百姓得好处。这就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实际上就是中国利益。在中国人过日子的过程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对天下太平、中国发展的守卫。把“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解决的是中国力量的问题,就是解决中国利益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意识形态中很核心的问题。《共产党宣言》中写:“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的上空徘徊。”为什么是欧洲的上空而不是地下?因为欧洲的土地是神的土地,而马克思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老祖宗伏羲氏给中国人留下了深厚的唯物主义文化基因,共产主义发现了东方曙光,到这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同我们中国的唯物主义文化完全融合了。马克思主义已经转化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道路和事业,已经成为我们中国老百姓的好生活。在马克思主义伟大思想的照耀下,我们享受到它所带来的实惠。《易经》中说:“百姓日用而不知。”中国人非常有幸,我们被中国传统文化所滋养,又能享有马克思主义这份智慧。它们共同组成中国文化,它们是我们美好生活的灯塔。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必然的结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弘扬者。(上)
  (原文刊登于《人文甘肃》第二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