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直永不屈服的民族脊梁
2023年11月27日
字数:1,780
版次:04
李庆林
作家李凖创作的长篇小说《黄河东流去》是多年根植于我内心的一部好作品,甚至带给我最初的文学启蒙。提倡阅读红色经典的当下,我认为广大读者仍应好好读一下这部作品,不论从我党艰苦卓绝的奋斗史角度,还是深刻领悟中国农民坚强不屈的可贵品质的层面,《黄河东流去》的感人叙述,都颇为详实的再现和还原了那段悲惨历史。
李凖同志1978年时写完了这部小说的上部,继而搁笔,又经深思熟虑,于1984年完成了下部。他非常严谨的创作态度,委实应得到我们的赞赏和效仿。小说从1938年蒋介石命令国民党军队炸开河南郑州花园口,黄河决堤,致使一千多万人受灾,上百万人遇难,写到七年后抗战胜利,黄泛区幸存的难民重新回乡,感人至深,故事结构庞杂,逻辑清晰。
当时蒋介石的借口是“以水代兵”,阻挡或减缓日军进攻的步伐,为保武汉一带不受侵略。然而事实是不久后武汉即遭沦陷,生灵涂炭的同时,河南冲积平原大量黄泛区难民由东向西奔逃着。更可怕的是,大量难民几乎都是只会种地的农民,他们在流离失所、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同时,不得不面临逃到城市中极难生存的境况。不仅如此,接二连三的涝灾、旱灾、蝗灾,既惨绝人寰,又史无前例。书中海老清就是一例,他是种地方面的好把式,但只会种地,离开了土地,对他而言,如同鱼离开了水。逃荒途中,他落脚一处村落,租种别人的田地,丰收时,将大量粮食交给租主。黄河决口时,此地尚安,可是祸不单行,一些时日后,一场罕见的蝗灾席卷此地,寸草不见,一片荒芜。可怜海老清死守土地,仰天长叹,活活饿死。小女儿雁雁埋葬了父亲后,忍受着饥饿与悲痛,只身前往西安投奔母亲和姐姐爱爱。
《黄河东流去》主要写了黄泛区赤杨岗七个家庭的逃亡与流变过程,同时穿插叙述了共产党人领导的新四军的担当精神和斗争精神。蓝五与雪梅的爱情悲剧;心怀儒家智慧的徐秋斋老人;生存能力极强并甘愿舍身为人的李麦大婶;善良淳朴机智勇敢的海天亮;坚守道德底线不向生活屈服的梁晴;朴实憨厚的庄稼人海老清一家;实诚耿直又性格偏执的春义;老实守旧视土地为神明的长松;喜欢贪图小便宜头脑较为灵活的王跑;看似自私却古道热肠的四圈……小说中情节曲折,语言朴实无华,故事扣人心弦,极富张力地描绘出一幅河南难民的流亡图。
母亲河日夜不息地流淌,花园口决堤后,养育八方的黄河变成了上千万人无家可归的“祸水”。面对黄河之殇,我们从小说里看到了底层农民的顽强和求生智慧,感受到了中国农民不屈的脊梁。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投降后,共产党人将土地归还给这些农民,让他们“耕者有其田”,经历七年流亡重归故里,并在之后的三年内战中,经过辛勤耕耘,靠着独轮车,靠着中国农民的优秀品质,向前线运粮送物,强有力地支援解放军,支持共产党人赶走蒋介石,建立新中国!
海老清的悲剧一去不返,海天亮与母亲李麦不再骨肉分离,王跑带着妻儿回到赤杨岗重建家园,年迈的徐秋斋依然矍铄……读到这时,我们不仅仅读到了一份欣慰,更读到了一种光明,一种红色革命带来的阳光普照。黄河日夜不息流淌,她理应滋润和养育这些善良勤劳的农民!重返故乡后,许多乡亲喜极而泣,并心有余悸。他们深知回来的每一家,人口都不全了,然而生者坚强,挺直腰杆,才能对得起那些死去的乡亲。因此,他们再一次打起精神,挺直永不屈服的脊梁。
从这个意义上讲,《黄河东流去》不可不读,千千万万个中国农民,他们饱受磨难,历尽沧桑。却在有地种有粮吃之后,心怀感恩。在他们无私的帮助下,使得为民为众的共产党人有了深厚的群众基础,有了“人民之河”的坚强靠山。最终,改天换地,换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我非常认同小说中李麦大婶的一句话:“怕什么?我要了半辈子饭,什么都不怕,有人就会有一切!”事实证明,她说的没错,中国农民乃至全体中国人都应该像她说的一样,永远挺直腰杆,彰显我们永不屈服的民族脊梁!
小说中蓝五与雪梅的爱情悲剧,令人痛心疾首。但当了新四军排长的海天亮与梁晴之间的动人爱情,则令人涌出感动的泪水,不乏温暖和力量。徐秋斋老人用智慧帮助这些老乡一次次摆脱困境,令人赞叹和钦佩。李麦大婶总是在最危难之时挺身而出,充分显示出中国劳动妇女的勇敢品质和担当精神。这一切,通过作家李凖的生动笔触,活灵活现,我们仿佛置身于1938年的黄泛区,同难民们一道经历痛苦磨难和生死拼搏。有了这样的感同身受,才真正懂得了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真正明白了中华民族不屈脊梁的伟大和深刻内涵。
作家李凖创作的长篇小说《黄河东流去》是多年根植于我内心的一部好作品,甚至带给我最初的文学启蒙。提倡阅读红色经典的当下,我认为广大读者仍应好好读一下这部作品,不论从我党艰苦卓绝的奋斗史角度,还是深刻领悟中国农民坚强不屈的可贵品质的层面,《黄河东流去》的感人叙述,都颇为详实的再现和还原了那段悲惨历史。
李凖同志1978年时写完了这部小说的上部,继而搁笔,又经深思熟虑,于1984年完成了下部。他非常严谨的创作态度,委实应得到我们的赞赏和效仿。小说从1938年蒋介石命令国民党军队炸开河南郑州花园口,黄河决堤,致使一千多万人受灾,上百万人遇难,写到七年后抗战胜利,黄泛区幸存的难民重新回乡,感人至深,故事结构庞杂,逻辑清晰。
当时蒋介石的借口是“以水代兵”,阻挡或减缓日军进攻的步伐,为保武汉一带不受侵略。然而事实是不久后武汉即遭沦陷,生灵涂炭的同时,河南冲积平原大量黄泛区难民由东向西奔逃着。更可怕的是,大量难民几乎都是只会种地的农民,他们在流离失所、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同时,不得不面临逃到城市中极难生存的境况。不仅如此,接二连三的涝灾、旱灾、蝗灾,既惨绝人寰,又史无前例。书中海老清就是一例,他是种地方面的好把式,但只会种地,离开了土地,对他而言,如同鱼离开了水。逃荒途中,他落脚一处村落,租种别人的田地,丰收时,将大量粮食交给租主。黄河决口时,此地尚安,可是祸不单行,一些时日后,一场罕见的蝗灾席卷此地,寸草不见,一片荒芜。可怜海老清死守土地,仰天长叹,活活饿死。小女儿雁雁埋葬了父亲后,忍受着饥饿与悲痛,只身前往西安投奔母亲和姐姐爱爱。
《黄河东流去》主要写了黄泛区赤杨岗七个家庭的逃亡与流变过程,同时穿插叙述了共产党人领导的新四军的担当精神和斗争精神。蓝五与雪梅的爱情悲剧;心怀儒家智慧的徐秋斋老人;生存能力极强并甘愿舍身为人的李麦大婶;善良淳朴机智勇敢的海天亮;坚守道德底线不向生活屈服的梁晴;朴实憨厚的庄稼人海老清一家;实诚耿直又性格偏执的春义;老实守旧视土地为神明的长松;喜欢贪图小便宜头脑较为灵活的王跑;看似自私却古道热肠的四圈……小说中情节曲折,语言朴实无华,故事扣人心弦,极富张力地描绘出一幅河南难民的流亡图。
母亲河日夜不息地流淌,花园口决堤后,养育八方的黄河变成了上千万人无家可归的“祸水”。面对黄河之殇,我们从小说里看到了底层农民的顽强和求生智慧,感受到了中国农民不屈的脊梁。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投降后,共产党人将土地归还给这些农民,让他们“耕者有其田”,经历七年流亡重归故里,并在之后的三年内战中,经过辛勤耕耘,靠着独轮车,靠着中国农民的优秀品质,向前线运粮送物,强有力地支援解放军,支持共产党人赶走蒋介石,建立新中国!
海老清的悲剧一去不返,海天亮与母亲李麦不再骨肉分离,王跑带着妻儿回到赤杨岗重建家园,年迈的徐秋斋依然矍铄……读到这时,我们不仅仅读到了一份欣慰,更读到了一种光明,一种红色革命带来的阳光普照。黄河日夜不息流淌,她理应滋润和养育这些善良勤劳的农民!重返故乡后,许多乡亲喜极而泣,并心有余悸。他们深知回来的每一家,人口都不全了,然而生者坚强,挺直腰杆,才能对得起那些死去的乡亲。因此,他们再一次打起精神,挺直永不屈服的脊梁。
从这个意义上讲,《黄河东流去》不可不读,千千万万个中国农民,他们饱受磨难,历尽沧桑。却在有地种有粮吃之后,心怀感恩。在他们无私的帮助下,使得为民为众的共产党人有了深厚的群众基础,有了“人民之河”的坚强靠山。最终,改天换地,换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我非常认同小说中李麦大婶的一句话:“怕什么?我要了半辈子饭,什么都不怕,有人就会有一切!”事实证明,她说的没错,中国农民乃至全体中国人都应该像她说的一样,永远挺直腰杆,彰显我们永不屈服的民族脊梁!
小说中蓝五与雪梅的爱情悲剧,令人痛心疾首。但当了新四军排长的海天亮与梁晴之间的动人爱情,则令人涌出感动的泪水,不乏温暖和力量。徐秋斋老人用智慧帮助这些老乡一次次摆脱困境,令人赞叹和钦佩。李麦大婶总是在最危难之时挺身而出,充分显示出中国劳动妇女的勇敢品质和担当精神。这一切,通过作家李凖的生动笔触,活灵活现,我们仿佛置身于1938年的黄泛区,同难民们一道经历痛苦磨难和生死拼搏。有了这样的感同身受,才真正懂得了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真正明白了中华民族不屈脊梁的伟大和深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