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2023年11月08日
字数:2,636
版次:04

时磊英


  最初知道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初中时代从语文课文——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得知的。四十多年以来,我一直心怀向往,可总以为遥不可及。没想到若干年之后,我以游客的身份置身其中。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全文我都能倒背如流。四十多年一晃而过,时至今日,文章里的一些语句和段落,我依然还能朗朗上口。当时,对于鲁迅先生的那篇文章,我仅限于机械地背诵,并不能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
  当我置身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时候,鲁迅先生笔下那一段段温馨的童年往事、妙趣横生的童年乐园、私塾的童年求学经历,那些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可爱的蟋蟀和知了,都曾为鲁迅先生的童年带来了无穷的乐趣,让人回味无穷,感慨万千。
  一路跋山涉水,真实地置身于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时候,一种恍然如梦的感觉油然而生,同时,也激动不已。那一刻,仿佛只有徐徐清风才理解我当时的心情。呼吸着鲁迅先生生前曾呼吸过的空气,一边在他童年的乐园和私塾里游览,一边打捞着鲁迅先生笔下的场景,又一边将眼前的情景与鲁迅先生笔下的场景一一对照起来。那时的我屏心静气,连眼睛都不敢眨一下,唯恐会错过或漏掉某些景致,就那么满怀激情地游览着,对比着……
  百草园,为周家新台门族人家所共有的一个荒芜的菜园。平时种一些瓜果蔬菜,秋后用来晒稻谷。它是鲁迅先生童年的乐园。园内,菜畦依然碧绿,石井栏依然光滑,皂荚树依然高大……这一切都历经沧桑,早已斑驳陆离,有的已非原物,可它们依然还坚守在那里,营造着鲁迅先笔下的百草园固有的风貌。此时,因为季节的缘故,也没有“鸣蝉在树叶里长吟”;“泥墙根一带,”也没有油蛉的低唱,蟋蟀们的弹琴,也没有斑蝥可“用手指按住它的后背”,让它“啪的一声,从后背喷出一阵烟雾”……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我们没有看到白雪覆盖的百草园,可我一想起鲁迅先以简洁素净的手法,所叙述的扫雪、撒食、支筛等程序繁多的捕鸟过程,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就浮现在眼前,令我仿若穿越时空,看到鲁迅先生和他的小伙伴们捕鸟的情形,也仿若回到我们小时候,爷爷带着我们几个孩子在院子里,扫开地上的一片雪,撑起竹筛捕鸟的画面。不管是鲁迅先生和他的小伙伴们,还是小时候的我们,捕到鸟的时候,总是时而欢呼雀跃,时而屏气凝神,时而怅然若失……
  可惜好景不长,鲁迅先生在百草园无拘无束的快乐时光就画上了句号,家人把他送到了一家私塾去求学,而且又是绍兴最严厉的私塾。他便心怀各种猜测——“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不管是何种原因,他都只得万般不忍地向童年说了声:再见了我的蟋蟀们!再见了,我的覆盆子们!再见了,我的百草园!
  “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就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这个“三味书屋”便是鲁迅先生童年就读的私塾。我一直很喜欢“三味书屋”这个名字,它既富有诗意,又带有哲理。以至于我想要在自己的书房挂上一块写有“三味书屋”的牌匾。我想,这大概是对私塾先生“方正、质朴、博学”的品质敬畏的缘故吧!
  三味:有人说是经书之味,史书之味和子书之味;也有人说鲁迅先生的老师亲口说过:三味是指布衣
  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布衣是指老百姓。“布衣暖”就是甘当老百姓,不去当官求功名;“菜根香”就是指满足于粗茶淡饭,不去向往山珍海味;“诗书滋味长”就是指认真地体会诗书的深奥内容,从而获得深长的滋味。
  从鲁迅先生的老师对“三味”的解释来看,他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人。老先生姓寿名怀鉴,字镜吾。清朝同治八年考中秀才之后,就再也不参加科举应试了。终生以坐馆教徒为生。共教书六十年。每年收徒不超过八个。
  三味书屋室内的匾额、桌椅、对联等皆为当时的旧物。我静静地看着“三味书屋”的匾额,还有那匾额下那“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的画,以及“须发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的瘦瘦的老人的画像,感觉那里的一切都那么的熟悉而又陌生。直觉告诉我,画像就是鲁迅先生的老师——寿镜吾老先生。我与老先生静静地“对视”着,恍惚间,忽然感觉他像是瞬间复活了一样,面带着微笑,“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大声地读道:“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意,千杯未醉嗬”,他那略带沙哑而又富有磁性的声音,仿若在我的耳边回荡……当寿老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却没有发现,他的学生们正在他的眼皮子底下,偷偷干着各式各样的事:有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支架上做戏的,有用“荆川纸”蒙在小说的绣像上描画的……
  孩子们在三味书屋学习期间,要受到规矩的束缚。书屋正中的塾师桌上有一把戒尺。想必是寿镜吾老先生用来惩罚他那些坏了规矩的学生用的;除此之外,书屋还有罚跪的规矩。但是这些都不常用。对于不听话的学生,他通常只是瞪几眼,大声道:“读书!”
  鲁迅先生的书桌最初在书屋的南墙下,由于别的学生经常出入后院,会影响他学习,就要求塾师把他的座位移到了东北角。鲁迅的书桌是一张带有两个抽屉的硬木书桌。据说他书桌右下角有一个一寸见方的“早”字。那是他当年亲手刻上去的。一次,鲁迅因故迟到,受到塾师的严厉批评,于是,他就刻下了那个“早”字,用以自勉。从此,他就再也没有迟到过。可惜书屋门口如今拉了警戒线,我们不能走到鲁迅先生的书桌前,亲眼目睹他当年刻下的那个“早”字。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个园。”那个园虽然很小,但是,它盛满了鲁迅先生的童年乐趣。在靠近书屋的那棵树下,有三个头戴瓜皮帽、梳着小辫子的小男孩正玩得不亦乐乎。其中两个男孩席地而卧,另外一个附身弯腰看着他们两个入迷地做游戏。或许,他们三个都陶醉在游戏里,一玩经年,无论多少游客的造访,都不能惊扰或中断他们的游戏。按照鲁迅先生的叙述,不知道他们是在寻蝉蜕,还是捉了苍蝇喂蚂蚁?也不知道他们三个当中究竟哪一个是童年的鲁迅先生?
  童年的鲁迅先生求知欲很强,他除了完成塾师规定的《四书》《五经》等功课外,还多方寻求课外读物,如《尔雅音图》《癸己类稿》等等,他读书并不死记硬背,而是注重理解和掌握。他曾制作了精美而小巧的书签,中间写着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朱熹《训学斋规》)。因为他读书都按照“三到”的方法,所以比别人学得快,学得好,为此常得到塾师的称赞。
  那个曾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绿荫和白雪里玩耍的孩子,历经了风雨,最终变成了尖锐犀利、深刻张扬、钢筋铁骨的斗士,他紧握手中匕首般锋利的笔,直面惨淡人生,直剖国人的劣根性,直插敌人的心脏,成为中国文学近代史上一颗耀眼的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