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何以红星闪烁 照耀中国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2023年10月11日
字数:1,549
版次:04

张 柳

  1936年7月,一个美丽夜晚,晴朗夜空闪耀着北方群星,由两条板凳、两扇门板、一条毯子组成的临时床铺,就这样露天摆放着。床铺不远处,小瀑布流水淙淙,然而旅人并不为这声音烦扰,因为长途跋涉的疲乏,他倒头便睡。
  国民党的层层封锁已抛至身后,红色圣地延安,正一点点靠近。这位熟睡的旅人,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要分享的书,就是他所撰写的《红星照耀中国》。
  “红色中国”是怎样的?
  从斯诺踏上中国土地的那一刻起,不断有人在讨论这件事,然而斯诺很清楚,这些发表意见、高谈阔论的人,从未真正到过红色中国。彼时,抗日战争已进入第五年。斯诺在书里写到:“事实是,在世界各国中,恐怕没有比红色中国情况更大的谜团、更混乱的传说了。”
  “中国共产党究竟是什么样的人?”
  “是什么样的希望,什么样的目标,什么样的理想,使他们成为顽强到令人难以置信的战士的呢?”
  “为了要探明事情的真相,难道不值得拿一个外国人的脑袋去冒一下险吗?”自此,他坐上开往西安的慢车,又辗转去往延安。
  尽管有特别通行证,一路上,斯诺与同行旅伴始终提心吊胆,他害怕被当成白匪或民团头子。抵达安塞时,他的恐惧攀至最高峰,内心大叫:“一个洋鬼子,就是我自己!”
  但在这时,清瘦的青年军官忽然出现在斯诺视野内,军官长着一脸黑色大胡子,用温文尔雅的口气打招呼:“哈啰,你想找什么人吗?”
  令斯诺惊讶的是,这句话竟是用英语讲的。马上他知道了,这位青年军官就是“鼎鼎大名”的红色指挥员——周恩来。
  在陕北苏区的临时首都保安(今志丹县),斯诺见到了毛泽东。作为第一个采访毛泽东的外国记者,斯诺在书中这样描述:“傍晚的时候,毛泽东光着头在街上走,一边和两个年轻的农民谈着话,一边认真地在做着手势。我起先认不出是他,后来等到别人指出才知道。南京虽然悬赏二十五万元要他的首级,可是他却毫不介意地和旁的行人一起在走”“他有着中国农民的质朴纯真的性格,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但是这种孩子气的笑,丝毫也不会动摇他内心对他目标的信念”“做了十年红军领袖,千百次地没收了地主、官僚和税吏的财产,他所有的财物却依然是一卷铺盖,几件随身衣物”。
  这之后,斯诺又采访了周恩来、徐特立、彭德怀、徐海东等红军领导人。他也向战士详细了解了长征的情况,他将长征称为“军事史上的伟大业绩之一”“历史上最盛大的武装巡回宣传”。斯诺更见证了苏区的蓬勃发展,写下:“不论他们的生活是多么原始简单,但至少这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有运动、新鲜的山间空气、自由、尊严、希望,这一切都有充分发展的余地。”红色中国真实展现在世界面前:那是最璀璨的岁月,那些日子、那块土地上的人们,都有着孩子般亮晶晶的眼睛,拥有简单而纯粹的梦想。
  3个月里,斯诺同红军指战员吃在一起、住在一起,真真切切呼吸着红色中国的空气,采访结束即将离去时,他写道:“我最后一次走过保安的大街,越是走近城门,越是感到恋恋不舍。人们从办公室伸出脑袋来向我道别”“我停下来给老徐和老谢拍照,他们像小学生那样互相搭着肩膀”“我心里感到很难过。我觉得我不是在回家,而是在离家。”
  1936年10月,斯诺结束访问回到北平家中,立即奋笔疾书。
  1937年,《红星照耀中国》在英国一经问世,便引起轰动,销量超过10万册。如今,这本书被翻译成了德、法、俄、日等20多种语言向全世界发行。
  时间回到此刻,读完这本书的最后一页,我似乎对怎样采访撰写、怎样深度报道、怀着怎样的心情投入工作与生活,有了不一样的感悟,更对革命先辈们和那段峥嵘岁月有了更立体的认识。
  《红星照耀中国》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如今,一个红星更加闪亮的中国,正以一系列进一步扩大开放的重大举措,向世界张开双臂……
  (作者系省政协《民主协商报》社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