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
2023年08月30日
字数:1,793
版次:03

魏长缨


  近年来,渭源县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紧紧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聚焦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总体目标,深入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全面推行林长制,加快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进程,持续推进渭河源头生态修复保护,不断巩固生态建设成果,推动绿色发展,全力改善区域环境质量和生态功能,为建设环境优美的生态新渭源奠定了坚实基础。渭源县政协充分发挥平台优势,通过调研协商、提案建议等,助推全县生态面貌持续改善,“绿满渭源”成效显著。目前,全县有林地92.9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6%以上,有草地42.55万亩,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78.33%。
  持续加大绿化投入,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各界参与,多渠道筹资、多元化投入的可持续运行的国土绿化投入机制。优化政策,培树典型,正向激励,全力吸引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参与国土绿化,支持金融机构通过国家储备林贴息贷款、绿色金融贴息贷款等方式参与国土绿化。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参与碳汇林项目建设,推动林业碳汇,形成了全社会积极参与大规模国土绿化的强大合力。积极谋划和争取生态项目。把渭河源头生态涵养保护纳入省市整体生态保护规划,精准对接“三北”六期规模和“双重”项目规划,重点围绕渭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发展谋划申报跨区域生态治理项目,充实项目储备库,积极争取国家政策、资金及项目支持。深入推进“绿满渭源”行动。聚焦全域“扩绿”,把造林增绿作为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工程,提高生态建设层次,整流域、整区域规划,重点推进北部乡镇生态规划建设,实现区域美到全域美的转变。坚持生态林、经济林、景观林“三林”共建,对项目造林、面山绿化、通道绿化、“四旁”绿化统筹考虑,科学规划,整体推进。
  加大管护力度,完善管护机制。建立健全林草资源管护制度框架,全面推进生态绿化保护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法治化建设。建立林木管护长效机制,制定完善管护办法,明确责任主体,明确管护责任。牢固树立“三分栽七分管”理念,加强从栽植到成林全过程管理,提升管护水平,做到建设与管护、发展与保护并重。壮大县乡村管护队伍,逐步建立权责明确、运转高效、行为规范、监督有力的执法队伍体系。严格落实“林长制”,发挥县、乡、村各级林长职责功能。加强护林员管理,全面落实林木管护责任。坚守林业红线,严格落实网格化管理,加密巡查巡视频次,着力抓好森林草原防火和落叶松鞘蛾等有害生物防控,建立健全重大森林草原有害生物防治应急管理体系。
  重视生态经济效益,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思路,用市场化手段,持续优化林业产业发展布局,做大“生态+产业”“生态+科技”文章,拓宽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路径,在利益联结机制、科技创新、示范引领等方面加快探索和实践。积极实施兴林富民产业工程,壮大经济林果产业,拓展建设生态乡村,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康养、花卉等产业,推动生态林业产业链条化、集约化发展。推动林业产业转型升级合理选择适宜于本地的树种,加大本地苗木繁育和栽植力度,增加群众收入。有效利用退耕还林地,间植药材、紫花苜蓿、红豆草、燕麦等优质牧草,研究推广种植沙棘、连翘等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较高的作物,促进林业产业转型升级。高度重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协调、相融合、相促进,立足林业资源丰富等优势,突出“降碳”,全面落实好碳达峰、碳中和政策,大力发展碳汇林,科学评估林地储碳量,探索碳交易,发展低碳经济。
  全面提升“生态渭源”影响力,讲好“生态渭源”故事。结合药、薯、畜、蔬、游等产业发展,通过在国家及省市新闻媒体发声、网红打卡推介、抖音快手小视频、一月一活动、一季一赛事等各种途径,唱响“生态渭源”主旋律。坚持以“生态”为主基调,打造“甘肃生态文化旅游名县”,着力推进5A、4A景区创建工程,加快建设“一核七星”乡村旅游发展格局,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推动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推动“生态+”多业态融合发展。以“生态”为基础,坚持多业态融合发展,依托玫瑰、万寿菊、蔬菜、林果等基地建设,大力推进农旅融合,发展采摘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建设农特体验馆、研学馆,开展采摘、研学、体验等活动,增加当地群众就业,拓展生态旅游空间。坚持生态、文体、旅游深度融合,继续举办全国山地自行车赛,持续挖掘渭河生态文化,创排非遗舞蹈、秦腔等剧目,建设非遗手工展馆、皮影馆、博物馆等,助力提升“生态渭源”影响力。
  (作者系渭源县政协党组书记、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