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关于加强草原保护和建设遏制沙尘暴发生的几点建议
2023年08月07日
字数:1,434
版次:01
  省政协委员、民革甘肃省委会党员、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副院长花立民反映,2023年以来我国已出现近10次沙尘天气过程,沙尘出现时间早、过程次数多,为近十年同期最多。沙尘肆虐我国西北、华北大部分地区,导致这些地区的工农业遭受严重损失,人们的生产生活和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影响。沙尘暴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裸露的地表和丰富的沙质、土粒是沙尘暴形成的物质基础;不稳定的空气是必要的势力条件,使沙尘垂直移动,卷扬至高空;大风是动力条件,使沙尘水平移动。就2023年沙尘暴发生而言,亚洲冬季风周期性变化、下垫面状况利于起沙以及大气环流形势利于沙尘向我国输送是主要原因。以目前科学技术水平,还没有通过改变大气环流从而达到减轻或减少大风天气的能力,也无法完全治理地质时期以来形成的广大沙漠、戈壁。因此,控制尘源才是减少沙尘暴的关键。
  沙尘暴的尘源来自于沙化土地。我国现有沙化土地面积达172.1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陆地面积的17.9%,主要分布在北纬35度至50度之间的草原区。加强草原的保护和建设是减少沙尘暴的有效措施。为此,建议:
  一、按土地利用类型综合防治沙尘暴和土地荒漠化。属于草地开垦、撂荒造成的沙荒地,应立即停止开垦,人工种植多年生牧草,封育恢复草地植被;属于樵采、滥挖、滥搂、挖金、开矿破坏植被引起的土地沙化,应立即停止破坏,采取植被恢复与再造措施;属于草地过牧引起的草地沙化,应进行草地培育,拓宽草地生态容量,提高草地载畜能力,实施以草定畜;属于用水不当,地下水位下降引起河湖干涸、植被萎缩引起的沙漠化,必须采取科学用水、节水措施;属于灌溉不当引起的土壤次生盐渍化则必须改进灌溉方式;属于毁林造成的土地沙化,则应植树造林。
  二、采用保护重于治理、以保护为主、治理促保护的方针。我国每年荒漠化治理的面积小于发生的面积,治理赶不上荒漠化产生的速度。以前多以点和线的空间格局进行治沙,对沙化土地发生的预防不够。点上治理,面上破坏,得到治理的局部地区生态环境好转,面上的整体生态环境恶化。建议采取保重于治、以保为主、以治促保的沙漠化防治方针。即不破坏现在的绿色植被,在水热条件较好的地段通过治理拓宽生态环境容量,换取面上耕地的封闭、超载部分的草地家畜转移,达到育封、恢复原有植被的目的,使面上的保护得以实现。
  三、将干旱草原与荒漠植被的保护置于首要位置。沙尘暴和沙化土地发生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地带性植被即温带干旱草原、干旱荒漠和高寒草地,占干旱半干旱区面积的50%以上。森林只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区的山地和地势低、地下水位高或有灌溉条件的低地,其分布面积小于干旱半干旱区面积的3%,与地带性干旱草原和干旱荒漠的面积比例为20:1,适合用于造林防治土地沙化的面积很小。森林位于湿润区,沙化土地、荒漠化土地基本上不是毁林造成的。因此,宜将主要以林治沙的方向转移到草原与荒漠植被的保护上来,将其置于沙漠化防治工作的优先位置。
  四、将单纯种人工防护林转向恢复、重建干旱区、沙区当地乡土植被。人工防护林特别是公路、铁路、农田、居民点周围的防护林,其防沙作用应充分肯定。但是防护林的作用是挡住沙子,属于治标措施。治本的办法应该是减少或消灭沙尘源。沙尘源产生于防护林之外的干旱草原与干旱荒漠区。因此,治本的办法是恢复与再建干旱区绿色草原植被与荒漠植被。此外,人工防护林特别是阔叶树组成的防护林,其蒸腾量、耗水量是干旱区地带性草原植被的若干倍,受水分条件限制,在干旱区不可能大面积造林,切实可行的办法是重建当地旱生草原植被与荒漠植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