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西游记》的“雏形”在张掖
2023年08月04日
字数:6,761
版次:03

杨文远



  杨文远 甘肃靖远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散文家协会、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起源地》专栏作家。曾任《丝绸之路》杂志社副主编。作品散见于《中国散文家》《丝绸之路》《读者欣赏》及德国《欧华导报》、印尼《印华日报》等海内外报纸杂志。
  明代小说家吴承恩,这位淮安才子创作的《西游记》小说,主要讲述大唐僧人玄奘西行取经的故事。20世纪80年代中期,《西游记》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从而形成了经久不衰的《西游记》文化热,也引起国内外学者对《西游记》“雏形”的探求和解读。
  《西游记》的“雏形”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们生活体验的凝结,是不褪色的记忆,是小说和现实相对接的符号。
  2004年7月,张掖市大佛寺文物保护单位负责人首次对外公布:“经反复考证,一幅幸存于大佛寺内、绝不允许游客拍照的壁画内容是《西游记》创作原型。”一石激起千层浪。张掖是玄奘取经路过的地方,西夏修建的甘州大佛寺壁画形象生动地绘制了“西游记”故事,它比《西游记》小说问世还要早大约200年;在民间唐僧取经路过张掖的故事也广为流传;张掖一些古老的地名与《西游记》小说中的地名又不谋而合,比如高老庄、流沙河、火焰山、通天河……
  

“金张掖”的最初印记

  2000年夏日,我第一次踏上河西走廊的广袤土地,到达河西腹地张掖。所行之处,满眼都是绿油油的小麦、玉米、水稻,金黄的油菜花,香甜的哈密瓜,秀美的山川,丰美的水草,新鲜的空气……我脑海中曾经对张掖大漠风沙的印象一扫而光。行走在街头巷陌,那些洋溢着的笑脸、淳朴的民风,使我对处于丝绸古道的张掖,更是增添了诸多好感。黑达格是我在张掖出差时结识的回族朋友,闲聊之时,他告诉我,张掖有着极为丰富的《西游记》文化资源。通天河、流沙河、高老庄、火焰山、牛魔王洞、晾经台遗迹……这些都是传说中《西游记》的印记。他自告奋勇地表示,如果我有空,他可以抽空陪我逛逛。对他的盛情和豪爽,我很是感动,但因为有工作在身,只是匆匆地来,亦匆匆地别离。但张掖那些与《西游记》相关的景点、地名、传说的取经故事,却成了我心中的牵念。2008年,终于有闲暇,我抛开烦劳的红尘俗务,过黄河,越乌鞘岭,再次来到处于河西走廊中部的张掖,对张掖也有了更多的了解和全新的认识。
  张掖,古称甘州。境内有巍峨的崇山峻岭,也有广阔浩瀚的大漠戈壁;有如画似锦的绿洲,也有壮观的冰川雪峰;有茂密的原始森林,也有碧绿的草原牧场;既具有南国风韵,又兼具塞上风情。“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张掖认江南”,这样绝佳的诗句,是对张掖最好的赞美。它是古丝绸之路上商贾云集的重镇,也是新亚欧大陆桥的要道,并且是甘肃省“甘”字的由来地。
  张骞、班超、法显、玄奘等人,曾经踏着河西这块富饶的土地,走向陌生的国度。他们是中外文化传播的使者,友好往来的信使,为古老的中原大地打开了一扇又一扇传播文明的窗口。来自西域的商人、学者、僧侣,也披星戴月奔波于这条连绵数千里的寂寥古道,为我们的祖先带来具有异国情调的物质和精神文化。
  这些显赫的人物中,最有名的当属玄奘。这位佛教唯识宗创派大师,从京都长安出发,经过凉州(今武威市),沿河西走廊出玉门关后一路西行。地处河西中隘的古甘州,自然是玄奘西行求法的必经之所。接着,玄奘又取道哈密,沿天山南麓,经新疆库车、阿克苏,翻越穆素尔岭,穿过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历尽艰难抵达天竺,即今天的印度。前后经历17年,行程5万里,于公元645年返回长安。
  玄奘回到长安后,他取经的故事,便在河西走廊张掖地区民间不断流传、衍变。玄奘行程所经地域,从此便融入了更多的神奇和鲜明的地域色彩。自然,河西百姓的民俗文化、宗教理念、审美情趣、传说故事,也是层出不穷。张掖大佛寺殿内的墙壁上所绘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连环画,便是明证。
  

找寻玄奘取经故事的踪影

  “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这首电视剧《西游记》的主题曲,早已耳熟能详。此刻的我,坐在电脑前,正徜徉在文字的世界里,一边倾听这首不屈中稍显悲壮的歌曲,一边叙写张掖与《西游记》相关的文化渊源。
  玄奘万里迢迢的取经行程,要经受无数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所以,在河西大地留下的许多取经遗迹和脍炙人口的取经故事在流传过程中便自然而然地披上了十分浓重的神话色彩。
  玄奘赴天竺求取真经,发生在唐太宗贞观年间。玄奘取经路上所经受的苦,所历经的磨难,是不堪想象的。归来后,其弟子辩机根据玄奘口述,将其在西域的所见所闻整理成了《大唐西域记》一书。玄奘的另外两位弟子慧立、彦保又写了一部《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了玄奘的传奇经历。玄奘西行求法,求取佛教真经,本来就是传奇中的传奇,他的弟子出于对师傅的敬仰,加之佛教故事本身也夹杂了一些神话和传说,因而,此书将玄奘的取经过程描写得极富传奇色彩。这两部出自玄奘弟子之手的著作成为后来民间大量创作取经故事的源头和灵感。
  张掖大佛寺中的西游故事连环壁画《大唐西域记》讲述的便是玄奘取经故事的真人真事。大佛寺始建于公元1098年,俗称卧佛寺,是我国唯一一座西夏佛教寺院。安放在大佛寺内的释迦牟尼卧佛,是我国最大的室内卧佛像。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大佛寺曾经红烛摇曳、香火鼎盛,这里曾有着古丝绸之路熙熙攘攘的人流,他们曾将大佛寺作为精神的寄托,潜心膜拜。千年的时空之中,大佛寺内那尊硕大的释迦牟尼卧佛,不知听到过多少苍生的心灵隐语。卧佛殿佛坛的后壁正中,便是那幅惊世的西游故事连环壁画。这幅连环画为国内罕见壁画,不仅仅是玄奘取经故事在河西留下的宝贵遗迹,也是西游故事与张掖关系的有力证明。整幅壁画呈横平式构图,约13平方米。画面由悟空大战混世魔、悟空会观音、圣僧恨逐美猴王、子母河八戒取水、悟空借扇息火焰、悟空大战牛魔王、紫竹林悟空参拜观世音、红孩儿火烧悟空、观世音甘泉活树和婴儿戏化禅心乱等故事组成。故事之间没有明显的连续关系,但又共同构成以“西游记”为主题的连环壁画。
  关于张掖大佛寺西游故事壁画的绘画年代,近几年来,尽管学者之间有着颇多争议,但是大多数学者认为,该壁画绘制于元末明初时期。如果这个说法正确,那么它比百回本《西游记》成书要早200年,这说明张掖大佛寺的西游故事连环壁画就是《西游记》百回本小说的创作“雏形”。玄奘取经故事,虽然早在《西游记》百回本小说成书之前,就以民间俗讲、说唱的艺术表现形式在社会上广泛流传。但是,从地域关系上来说,河西走廊自古就是佛教和其他西域文化的第一道消化中转站,西域以及比之更远的域外文化总是先在河西地区被初步汉化以后,才渐次传向内地。因此,西域一带零散的取经故事,首先演变为河西一带的俗讲,再到三晋大地的初级戏剧,然后才是中原内地的杂剧、平话等。直到晚明时期,市民文学开始逐渐兴盛,淮安才子吴承恩便粉墨登场,在俗讲、民间故事、传说、杂剧、平话等基础上创作了这部举世闻名的奇书———《西游记》。
  在西游记故事的这种传播过程中,河西重镇张掖作为西域至中原的必经之地,必然成为西游记故事传向中原的起始站,并留下诸多和《西游记》故事相关的历史印记。这些印记后来传至中原地区,才促使《西游记》成书。因此,张掖地区流传的诸多西游故事便是《西游记》小说的“雏形”。
  

石猴出世的传说

  张掖民间有这样一句俗语:“石头坷垃里蹦出来的。”“石头坷垃”泛指石头堆。如果也讲出处,这句俗语应源于河西当地石猴出世的传说。
  石猴传说在河西是这样讲述的:话说西王母巡游天下路过祁连山时,因一时困乏,便坐在一块红黑间杂的花岗岩上小憩。因为当日适值西王母月经来潮,不知不觉中在巨石顶上渗进了些许经血。于是,这块巨石便开始孕育,500年后,发育成熟,巨石裂开,“蹦”出了一个石猴。
  《西游记》小说中第一回描述美猴王出世时,说是东胜神洲傲来国有座花果山,花果山山顶上有一块仙石:“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有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五官具备,四肢皆全。”
  对比起来,祁连山石猴传说和《西游记》小说中美猴王出世几乎如出一辙。
  

黑河与黑河妖孽

  张掖黑河发源于祁连山冰川,是灌溉张掖沃土的重要内陆河流。相传,玄奘取经路过黑河时,天气骤变,下起了冰雹。大圣赶忙给师父找了个躲避的地方,他一个筋斗翻到北山顶上,手搭凉棚,睁开火眼金睛往四下观看,只见从山中一个黑洞里喷出一股股阴风,卷起河水,水汽又化作冰雹,泼洒向四方八面。正当此时,有一位老者来到大圣面前,他对大圣说:“佛家止步,这是无底洞,有进没有出。洞中有个老魔头,正在发怒。要吃七七四十九头牛羊。”大圣说:“我们是到西天取经的僧人,哪来牛羊?”老人提起小铜锣一敲,只见49头大牛、49只花羊,即刻来到老人身边。老人说:“我平生一心向佛,但没修成正果,死难瞑目。在我气数将尽之时,有幸遇上了玄奘大师。我把这些牛羊送给你们,但愿你们能逢凶化吉,顺利西行。我死后,希望玄奘大师能在佛陀前为我祈祷。”老人说完,便把所有的牛羊赶入洞口。一会儿,云消雾散,红日高照。玄奘师徒又开始上路了。
  数年后,玄奘取经回来,远近的善男信女都来拜见。玄奘叫众人在河水边搭起土台,他在土台上念了三天三夜经卷,也为先前赠送牛羊的老人祈祷超度。正当玄奘念经时,老魔头又从洞口吹出一股阴风,阴风吹散了经卷,有些经卷被吹进了河里,经卷在水里一经浸泡,河水全变黑了,黑水河因此得名,念经台遗迹至今尚存。
  听起来美好的传说,虽然约略觉得有损大圣的威名,但是,它却和《西游记》中关于“黑河妖孽”的情节片段息息相关。
  经历了千年风雨荡涤的黑水河,还是那条咆哮的河,只是河岸的路已经成了老路,树也成为古树。这老路上除了“黑河妖孽”的传说,还存有废弃的古城吗?即使是断壁残垣。也许,那老路就是古老的黑水国遗迹,也许,玄奘当年就从此路经过。站在黑水河岸边,我感到些许孤独。
  

莫贺延碛与八百里流沙

  莫贺延碛,号称八百里流沙。在《高僧传·法显传》中,对它做了如是描绘:“西渡流沙,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四顾茫茫,莫测所之。唯视日以准东西,望人骨以标行路耳。”传说,当年取经路上的玄奘穿越此地时,“四顾茫然,人马俱绝。夜则妖魅萦火,煽若繁星,昼则黯风攘沙,散如时雨”。
  如果在《西游记》小说中去找寻“八百里流沙”印记的话,《西游记》第八回中的一小段描述,便极为相像:“师徒二人正走间,忽然见弱水三千,乃是流沙河界……那菩萨停云步看时,只见:东连沙碛,两抵诸番;南达乌戈,北通鞑靼。径过有八百里遥,上下有千万里远。水流一似地翻身,浪滚却如山耸背。洋洋浩浩,漠漠茫茫,十里遥闻万丈洪。”
  不知你是否有过在飞机上俯瞰大漠戈壁的感受,因为观音菩萨是踩着祥云俯看,所以才有波翻浪涌、洪水滔滔的错觉。实际上,那就是八百里沙流如海、沙浪如山、浩瀚无垠的莫贺延碛。
  

沙尘暴与黄风怪

  《西游记》小说中,玄奘取经途中,共计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对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难描述尤为突出,比如流沙河、黑水妖、黄风怪、火焰山。提起黄风怪,小说在第二十一回讲黄风怪纵风时是这样叙写的:“望着巽地上,把口张了三张,呼的一口气,吹将出去,忽然间,一阵黄风,从空刮起。”“冷冷飕飕天地变,无影无形黄沙旋。穿林折岭倒松梅,播土扬尘崩岭坫……一轮红日荡无光,满天星斗皆昏乱。南山鸟往北山飞,东湖水向西湖漫。”有研究《西游记》的学者说,其实,这黄风怪就是我们今天西北常见的沙尘暴。
  每年春夏之交的时候,在古丝绸之路西域及河西走廊中段的张掖一带,沙尘暴尤为突出。狂风卷着滚滚黄沙,遮天蔽日,有时刮得天昏地暗。每当刮起沙尘暴的时候,路上行人的眼窝、鼻孔、耳朵里都会填满黄沙。
  如果细细对比,其情状与齐天大圣在黄风岭遭黄风怪袭击时的情形几乎雷同。
 

米山面岭与油缸醋井

  河西走廊及张掖一带有这样一则传说:自从盘古开天辟地之时,人间的吃食都是从天上下的,春天下油,夏天下醋;秋天下米,冬天下面。因此,人世间到处是米山面岭、油缸醋井。粮油多了,人们便不知道爱惜,而是随意浪费。一天,有一家的小孩拉了屎,他的母亲便把刚刚吃剩下的一张薄饼拿过来给孩子擦屁股,然后顺手扔给狗吃了。此事正巧被巡查的天神看在眼里,报告了玉皇大帝。玉帝大怒,降旨于主管天神,将下米下面、下油下醋改为下雨下雪。同时在天上设米山面岭、油缸醋井,放一只鸡啄米,一只狗舔面,一只老鼠吃油,一群醋娘娘吸醋,直到米完、面净、油干、醋尽才下雨雪。
  在《西游记》小说第八十七回《凤仙郡冒天止雨孙大圣劝善施霖》中,大圣路至天竺国凤仙郡,到玉帝那儿请旨求雨的情节是这样描写的:“玉帝道:‘那厮三年前十二月二十五日,朕出行监观万天,浮游三界,驾至他方,见那上官正不仁,将斋天素供,推倒喂狗,口出秽言,造有冒犯之罪,朕即立以三事,在于披香殿内。汝等引孙悟空去看。若三事倒断,即降旨与他;如不倒断,且休管闲事。’四天师即引行者至披香殿里看时,见有一座米山,约有十丈高下;一座面山,约有二十丈高下。米山边有一只拳大之鸡,在那里紧一嘴,慢一嘴,啄那米吃。面山边有一只金毛哈巴狗儿,在那里长一舌,短一舌,舔那面吃。左边悬一座铁架子,架上挂一把金锁,约有一尺三四寸长短,锁梃有指头粗细,下面有一盏明灯,灯焰儿燎着那锁梃。行者不知其意,回头问天师曰:‘此何意也?’天师道:‘那厮触犯了上天,玉帝立此三事,直等鸡啄了米尽,狗舔得面尽,灯焰燎断锁梃,方才该下雨哩。’”
  仔细斟酌对比,传说中的米山面岭、油缸醋井的故事和小说情节读来几乎神似,小说只不过巧妙地加工组合了上述传说故事。
  

与《西游记》相关的张掖地名

  张掖的“西游记”文化,除了大佛寺壁画,传说中的神话取经故事之外,那些地名中的“西游记”文化符号,也是小说创作“雏形”中最精彩的华章。
  《西游记》中的高老庄,位于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是一座魏晋时期的古城堡,猪八戒就是在这座城堡里被玄奘收为弟子的。高太公的女儿,因此才得以脱离苦海。
  后来,求功心切的猪八戒终于在流沙河一展身手,和沙悟净大战了三百回合。其实沙悟净早已经观音菩萨点化,在流沙河拜玄奘为师,从此跟随师父晓行夜宿,心无二念。不打不成交的八戒和沙悟净,终于能够在取经途中患难与共。《西游记》中流沙河的“雏形”便是流经甘州的流沙河,也叫“大沙河”。
  张掖临泽县板桥镇以北的山坳深处,还有传说中的牛魔王洞。传说,此洞是铁扇公主和牛魔王的爱巢。洞旁有一座庙宇,称“牛魔王庙”。明朝万历年间整修,清朝乾隆年间又续修,庙墙上画有玄奘西天取经故事图。
  “径过八百里,亘古少人行”的通天河,同在张掖市临泽县境内。据说,通天河的水势,依旧汹涌。传说,玄奘当年是被通天河的大金龟驮着渡河的。当渡到通天河中心之时,大金龟突然口吐人语:“请高师到西天见到如来佛时,问一问佛祖,就说我已静修1300多年,何时才能脱离龟身,成为人身。”传说中大金龟的话语,令人动容。
  鱼儿山位于肃南县皇城镇西30公里处。传说,大闹天宫时玉帝派二郎神捉拿孙悟空,悟空战二郎神不过,先后变化为鸟、鱼、鸡等动物与二郎神斗法,均被二郎神识破,悟空便一路疾奔到了庙沟(皇城南10公里处),变作一座山神庙,终逃不过二郎神的追打,于是经过一场恶战,在哮天犬的帮助下,二郎神终将悟空捉拿,从此便有了鸾鸟山、鱼儿山、鸡冠山、二郎山和黑狗口等皇城地名。
  肃南县是“西游记”文化元素相对集中的地方。这里还有诸神居住的南天门,悟空被压500年的盖掌达坂,白旗山因为李靖指挥天兵天将捉拿大圣而得名,和西海龙王相关的红山……
  位于高台县城西15里处的西极寺,又名晾经台。它是传说中玄奘从西天取经东返时的晾经台。起因是,观音菩萨知道玄奘此次取经,要度九九八十一难,当时已度八十难,尚差一难。师徒四人兴高采烈地带着佛经路过此地,在过羊褡子河时,浪高水急,白龙马马失前蹄,所驮的经卷全翻进河里。这时悟空施展法力,把掉进河里的经卷全部打捞上来,但经卷已经被河水淹湿了。师徒四人找到一处高台地,翻晒晾干了经卷。当地百姓据此称其为“晾经台”。后来,晾经台上还修建了庙宇,庙宇内有一副楹联:“台虽不高,县名由此而定;寺本甚大,圣经赖以保存。”它无声地叙说着高台县名的由来以及晾经台和《西游记》的渊源。
  高台县境内还有合黎山,就是传说中的火焰山。合黎山山间怪石嶙峋,赤壁千仞,土石赤黑带红、寸草不生,传说玄奘取经路过河西走廊到火焰山(合黎山)前,齐天大圣用芭蕉扇扇灭了熊熊燃烧的大火。在大佛寺壁画上,也能看到悟空煽灭火焰山大火的画面。
  从西游记故事的传播,到张掖民间传说中和《西游记》相关的印记,再到张掖境内众多和《西游记》一致的地名,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张掖有着浓缩版的《西游记》文化记忆,《西游记》也艺术化地再现了张掖的这些文化元素。所以,可以确信地说,《西游记》的创作“雏形”就在张掖! (原文刊登于《人文甘肃》第七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