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祁连
2023年06月30日
字数:5,831
版次:03
李 均
李均 甘肃高台人,曾任甘肃省天祝县委书记,临夏州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甘肃省政府副秘书长,甘肃省水利厅副厅长,甘肃省引大入秦工程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甘肃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正厅长级)、省文明办主任、甘肃省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大学期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先后在20多种报刊上发表散文、诗歌、小小说、报告文学180余篇。
没有高耸入云的祁连山,就没有雪水灌溉的万顷良田;没有浩瀚葱郁的林海,就没有翡翠铺成的千里草原……
在那古老而遥远的丝绸之路古道上,有一脉气象万千、绵延千里的大山,横亘于甘肃省和青海省之间,呵护着沟通中原西域的河西走廊。它就是古时被匈奴称为“天山”的祁连山。
打开中国地形图,祁连山脉位于甘肃西部和青海东北部,是两省的界山,是中国境内的主要山脉之一。它西端在当金山口与阿尔金山脉相接,东端至黄河谷地,与秦岭、六盘山相连,北临河西走廊,南靠柴达木盆地,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宽约300公里,海拔4000~6000米。祁连山并不是一条单独的山脉,而是由多条西北—东南走向的高山与宽谷盆地平行排列组成。从东到西有冷龙岭、托勒山、托勒南山、党河南山等大山,自北而南包括8个岭谷带,其间夹杂有湖泊、河流和很多水草丰美的宽谷盆地。驻足河西走廊南望,高耸陡峭的祁连山直插云端,与天相连。古时匈奴呼“天”为“祁连”,祁连山在匈奴人心目中就是天山。
当今,很多人并不是从地理教科书里知道祁连山的,而是从“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这句古老的匈奴民歌中感知了祁连山的神圣和神秘。匈奴民歌广为流传,闻之者众,真正走进祁连山的人并不多,只有那些真正走进祁连山腹地的人,只有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沿着山谷考察过祁连山的人,才能感受到它的博大精深,才明白地理教科书和有限的文献资料对祁连山的描述过于简单。
从小生活于斯、成长于斯的我,也是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仰望和品读中,渐渐读懂了这座横贯东西、雄视河西走廊的祁连山。
我和祁连山有着难解难分的缘分。少年时代,我是在老家甘肃高台县新坝乡的乡下度过的。那里北临巴丹吉林沙漠,南倚祁连山群峰。黑河平原的人称我们是“山里人”。小时候,我们时常南行几里地进入祁连山,砍柴、拾粪、挖药材、采蘑菇、放牧驴马牛羊。谜一样的大山,就像是老百姓的衣食父母,总对我们慷慨地敞开胸怀……
长大后,我和许许多多探访考察者一次次走进这座大山,从东部的冷龙岭向西,经民乐县、肃南县一直到达敦煌。一路的景观异彩纷呈:东部降雨丰富,林木森森,分布有一个个国家森林公园;向西到张掖市境内,森林渐少,牧草丰盛,世界第一大军马场——山丹军马场和大马营草原、肃南草原等是我国重要的牧区,再向西便是雪山冰峰和戈壁大漠了。
大学毕业后,我先后在祁连山北麓的中共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委员会、祁连山中段的张掖地委以及祁连山东段的中共天祝藏族自治县委员会工作长达22年。出于对这座大山灵境的神往,更因为工作需要,我无数次登临雪峰、爬上冰川、攀援山崖、穿越森林、跨过河流、走进草原……用脚步、身下的马蹄和车轮丈量着祁连山的博大雄浑。
祁连山是丰饶无比的“金山银山”。祁连山素有“万宝山”之称,蕴藏着种类繁多、品质优良的石棉矿、黄铁矿、铬铁矿及铜、铅、锑、镍、锌等矿产。其中,八宝山的石棉为国内稀有的“湿纺”原料。中国最大的镍钴生产基地、第三大铜生产基地、《财富》杂志“世界500强”企业——金川集团公司就是1958年10月祁连山地质队在这里发现了金川镍矿后建设起来的。国家“一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之一、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碳钢和不锈钢生产基地、荣登中国企业500强榜单的酒泉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更是依托山岳高耸、沟壑纵横的祁连山腹地的铁矿而建立的。
祁连山脉的不同区段带给了我不同的景观体验,温度和降水在山体不同高度上的组合,形成了各具特点的自然风貌:绝顶上,云缠雾绕,白雪皑皑;往下来,针叶林密布;再下来,阔叶林与杂灌林错杂,河水蜿蜒其间,草原从林缘向山坡下展开,把绿色推向深远。冬天,千山万岭,一片洁白,银光熠熠;夏天,雪线把它拦腰截断,上有堆银积玉、流光溢彩,下有林木葱郁、滴翠泻绿。明代诗人郭登在一首赞美祁连山的诗中写道:“祁连高耸势岧峣,积素凝花尚未消。色映吴盐迷晓骑,光生玉树晃琼瑶。寻梅腊外春寒敛,仗策吟边逸兴飘。几度豪来诗句险,恍疑乘蹇灞陵桥。”
在祁连山被列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范围内,有无数奇珍异兽出没于崇山峻岭之间。栖居岩洞、昼伏夜行的雪豹,奔腾原野的野马群,稀奇珍贵的马熊、马兰鸡、雪鸡,体大耐寒、善于长途跋涉的野牛、盘羊,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唇鹿,还有獐子、狐狸……据统计,祁连山有1044种高等植物、229种陆栖动物物种。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人们印象中牦牛都是黑的,可21世纪初,我在中国民族自治第一县——天祝藏族自治县任县委书记时,却在抓喜秀龙、赛什斯、毛藏等19个乡镇176个村的雪域高原上看到了雪浪般涌动的白牦牛群,如同悠悠吹响的白海螺,饱经雪雨风霜,承载着藏族牧人的沧桑一路前行。白牦牛突然奔来眼底,是祥瑞之风,是灵光吉照……我既惊奇又兴奋,领会了民谣“天下白牦牛,唯独天祝有”的内涵。
白牦牛是中国及世界稀有珍贵的地方类半野生特有种群,“食雪山肥草,饮雪山清水”,是极其宝贵的资源。多年来,天祝县委县政府围绕这一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带领当地牧民做了大量工作,终于使天祝白牦牛走向全国,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全国绿色食品A级产品。白牦牛已被列入《中国牛品种志》和《甘肃省畜品种志》,成为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并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在甘肃省十大畜牧业县之一天祝县,被誉为“雪域之宝”的白牦牛养殖,已成为“人无我有”的特色优势产业,在藏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水草丰美的辽阔草原,是祁连山很重要的景观,祁连山草原总面积约2.4万平方公里,按不同地理类型可划分为高山草原区、中部低地草甸区、荒漠草原区。其中,最著名的是大马营草原。这里地域广阔,总面积329万亩,气候湿润,自古为优良的天然牧场,是目前世界第一大军马场——山丹军马场的所在地。自西汉开始至清朝,山丹军马场一直是皇家军马饲养基地。1949年8月1日,毛泽东主席亲自电令第一野战军并西北军政委员会,要求完整无缺地接收山丹军马场,足见其战略地位在政治家心目中的分量。
水草最丰美的要数肃南草原。这里如诗如画,处处都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丽画卷,被《中国国家地理》评为全国最美的六大草原之一。特别是夏日塔拉草原,曾是匈奴浑邪王的牧地,之后回鹘人和蒙古人也选择在这里定居。“夏日塔拉”意为“黄金牧场”,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中说这一片草原是“黄金莲花草原”。夏日塔拉四季分明,清代学者梁份在地理名著《秦边纪略》中说:“其草之茂,为塞外绝无,内地仅有。”每当夏季,走进夏日塔拉草原,百鸟争鸣,繁花争妍,使人迷恋陶醉。斯时斯地,深吸一口清新空气,浑身舒泰,神清气爽。裕固族人在自己的民歌《家园》中唱道:“美丽的风光,遍野的牛羊,祁连山脚下千里迷人的画廊,幸福的岁月飘散着酒香,裕固人的家园是人间的天堂。”走进肃南草原,那风中起伏的碧波绿浪,那银色、粉红色、金色的花海,都让我心动不已,不知此时是何时,乐而忘返不思归。
山里的春夏秋冬,山里的风雨晴晦,都记在了我的工作日记里,深印在了我的脑海里。尽管每一次到山里去都少不了马驮帐篷,人背行囊,爬冰卧雪,忍饥挨饿,但我却因近距离朝圣灵山,而每每超越艰辛,体验到深刻的快乐。
祁连山是滋润一方的“生命之山”,是山南山北的万水之源。水,生命的源泉,生命的象征;水,也是打开祁连山这本天书的前言。广袤的西北干旱区,有水资源就意味着生命的繁衍生息。祁连山孕育的水,成就了河西走廊的繁华,及其无法取代的战略地位。“甘州不甘(干)水浇田,凉州不凉米粮川。”正是得益于祁连山大量雪水的补给,才有了“金张掖”“银武威”之美名,有了“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张掖认江南”的佳句。
祁连山郁郁葱葱的森林,犹如一块块绿色的宝石镶嵌在阴坡上,把足下的土地牢牢吸引在自己的周围。那刚劲挺拔的松柏、婀娜多姿的山杨、繁茂稠密的灌木、名目繁多的草药、万紫千红的山花,把祁连山打扮得美不胜收,分外妖娆,连空气、阳光都成了绿色。《河西志》记载:“祁连山山高气寒,纵山深谷,有广大的天然林和草原,终年积雪,成为冰川。”祁连山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峰终年积雪,最高峰疏勒南山团结峰海拔5808米,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地面积占整个山区的三分之一,高大的山峰截住了气流和云团,在高山发育了众多的雪山和冰川。祁连山已查明冰川共有3066条,总面积2062平方公里,储水量约1320亿立方米,这是一个巨大的固体水库。河西走廊是典型的绿洲经济,出自山中的河流养育了山下片片绿洲。
无数次进进出出,我渐渐读懂了谜一样的祁连山,这是一座对河西走廊乃至全国自然生态都举足轻重的神山。你看,它像父亲一般高大坚韧,抵挡着北方的风寒侵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矿产宝藏;又像母亲一样柔情似水,它的森林雪峰、河流湖泊、草原湿地集合出无与伦比的富饶,呵护着一方生灵,为神州大地增添异彩。
将祁连山放入更大的人文及自然背景下,才能真正理解它对甘肃乃至中国的意义。祁连山脉是被干旱区包围着的高地,它的北边是戈壁和沙漠(北山戈壁和巴丹吉林沙漠),南边有柴达木干旱盆地,西边是库姆塔格沙漠,东边有黄土高原。祁连山在来自太平洋季风的吹拂下,是伸进西部干旱区的一座湿岛。没有祁连山,蒙古高原的沙漠就会和柴达木盆地的荒漠连成一片,沙漠将会步步向兰州推进。正是有了祁连山,有了高山冰川和山区降雨才发育了条条河流,养育了河西走廊,有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通道——丝绸之路。
祁连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山”。祁连山的地理意义和文化内涵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沧桑厚重的历史告诉我们,多元文化于此交织融合,成就了山里山外各族人民的坚韧刚毅、自信乐观和善良淳朴。记得有一次在肃南县杨哥乡深山区骑马下乡调研,在白云深处的牧帐中,我听到了一句裕固族牧人中流传甚广的诗句:“当我忘记了故乡的时候,故乡的语言我不会忘;当我忘记了故乡语言的时候,故乡的歌曲我不会忘。”当时,奔放欢快的敬酒歌不停地在我耳旁回荡,我的心却随着雄浑苍凉的诗句飞向远方。是啊,近年来国内外考古学家在河西走廊、祁连山地区发现了大量新石器时代的游牧文化遗存,陆续出土了家畜骨骸、骨制的生产工具、红铜器、青铜器等,这一类型文化距今已有3500年—5000年。在祁连山的许多山岩上,还有史前时期牧人遗留下的岩画,内容以动物、狩猎、放牧、祭祀等为主。
祁连山养育的众多河流与绿洲,让古代中原的政治和文化越过了西北的广袤沙漠,到达了新疆,走向了帕米尔高原甚至更远的地域。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伴随丝绸之路重要区段近1000公里祁连山总是传唱着不同民族的友谊与融合之歌。
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春天,汉武帝派遣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领骑兵一万,自甘肃陇西出发北击匈奴。他们越过祁连山支脉焉支山一千余里,切断匈奴右臂,执浑邪王子,缴获了休屠王宫中的祭天金人。同年夏秋,攻祁连山浑邪、休屠二王,浑邪王杀休屠王,率众四万余人降汉,匈奴余部远遁西域,隐于漠北。汉庭遂置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移民屯田,开辟了造福千秋的丝绸之路。隋大业五年(公元609年),隋炀帝西巡,在祁连山中段的张掖主持有西域27国使臣、商贾参加的“互市”,史称“万国大会”。此后,张掖日益繁荣,由中西贸易的中转站,逐步发展成为隋朝对外贸易和开放的窗口。历史上,张骞、玄奘、左宗棠,还有法显和尚、李白、王维、高适、岑参、王昌龄等都曾经在祁连山区留下动人的故事或不朽的诗篇。
到近现代,祁连山更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
1949年9月,王震将军率领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从青海翻过祁连山的扁都口至河西,一举击溃仓皇逃遁的国民党马步芳部,解放河西,挺进新疆……
祁连山给了我们生息的家园,给了我们智慧和力量,也给了我们仰视精神高地的标识。坐落于祁连山下的玉门,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工人阶级的杰出代表“铁人”王进喜,带领他的钻井队用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落后设备,在20世纪60年代的玉门,打出那样多、那样高水平的钻井,双倍实现了他的“月上千,年上万,祁连山上立标杆”的宏伟目标,彰显了迎难而上、不畏艰险的创业勇气。“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铁人精神”,曾经是一个时代奋斗精神的见证,激励和鼓舞了几代人,给人们祁连山一样的坚毅力量,让人们在祖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奋发图强、一往无前。
地处祁连山乌鞘岭下的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是腾格里沙漠南缘凸出的一片内陆沙漠。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一片荒芜,一年四季八级以上的大风要刮10多次,沙漠每年以7米多的速度向南推移。20世纪80年代初,古浪县土门镇6位农民以守护家园为己任,封沙造林,治理沙害,成为八步沙的第一代治沙人。之后的三代治沙人用38年时间坚守,用“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的治沙办法,一步一叩首,一步一躬身,硬是在这个寸草不生的沙漠里,绘就了人进沙退的壮美图景,生动地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2019年3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时代楷模”称号。八步沙“六老汉”治沙的凯歌高扬在祁连山区,回荡在神州大地……
为保护祁连山地区的生态环境,国家1988年成立了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7年,国家开始创建祁连山国家公园试点工作。这个国家公园的主要职责是保护祁连山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公园总面积5.02万平方公里。其中,甘肃省片区面积3..44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68.5%,涉及肃北、阿克塞、肃南、民乐、永昌、天祝、凉州区等7县区,包括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祝三峡国家森林公园、马蹄寺省级森林公园、冰沟河省级森林公园等保护地和中农发山丹军马场、甘肃农垦集团等机构。祁连山国家公园的建立,将有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使祁连山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修复。
巍巍祁连山,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西北地区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是民族团结的桥梁纽带,保护着中西交流的陆路通道——河西走廊。她见证了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历史。今天,她保护的河西走廊又是我国在国际社会履行大国责任,造福万民,共同发展、共享福祉的生态通衢大道。
说不尽的祁连,道不完的祁连,我仰望,我赞美,我深深地眷恋……
(原文刊登于《人文甘肃》第六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