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五子齐登科 丹桂五枝芳
2023年06月19日
字数:1,468
版次:03

李笙清


  唐德宗贞元十二年(796年),46岁的孟郊在两试进士落第后,奉母命第三次进京应试,这回终于科场高中,进士登第。回想起历年来寒窗苦读,两次名落孙山,而今金榜题名,春风得意,不禁感怀万千,挥毫写下一首《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将自己科举高中欣喜若狂的情态表达得淋漓尽致。
  中国古代奉行“学而优则仕”的准则,以至于天下学子发奋读书,力图跻身于科场之间,将科举视为改变命运、鱼跃龙门的最佳途径,即使屡次名落孙山亦毫不气馁,哪怕皓首也要读书不倦,而一旦进士及第,无异于“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身份尊显,光耀门楣。如《儒林外史》中的范进,50多岁还是童生,读书读得家徒四壁一贫如洗,借钱赶考始中举人,从此辉煌腾达,改变了人生的命运。“只把文章谒帝居,便从平地蹑空虚。分明有个上天路,何事儿孙不读书。”这首宋代许载的《及第后寄宜春亲友》诗,可谓古人崇尚“学而优则仕”的心灵写照。由此,在中国古代的一些生活用品及艺术品上,如书画、瓷器、玉器、竹雕、瓷板画、文房用具等等,“登科”可谓一大极有特色的题材。
  明“五子登科”铭文镜(附图),圆形,圆钮,素缘。镜钮区处于一周弦纹内,沿镜钮又一圈桂枝纹,有应考得中的“折桂”寓意。外区处于内外弦纹之间,呈对称形式分布有四个凸起的方框,框内分别楷书一字,组合起来就是“五子登科”四字,“五”“子”上下对称,“登”“科”左右相对,字体端整厚实,遒劲而又不乏秀美。方框之间,分别以双雁和两朵牡丹花隔开,呈上下、左右对称分布,大雁呈飞翔状,牡丹枝叶繁茂,花朵盛开,有功名富贵寓意。整件器物除了局部有锈蚀,基本上保存端整完好,包浆丰厚,纹饰简单明了,充满吉祥寓意。
  登科,也称“登第”,即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因榜上提名有甲乙次第,故又称“及第”。隋唐时期只用于考中进士,明清时期,殿试之一甲三名称赐进士及第,亦省称及第,另外也分别有状元及第、榜眼及第、探花及第的称谓。应试未中的则称“落第”“下第”。“五子登科”四字的出现,与五代后周时期窦燕山教子有方、五子成才的典故有关,《三字经》中的“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说的就是这件事。窦燕山,原名窦禹均,五代后周时期人,因世居燕山一带而被称为窦燕山。据说窦燕山有五个儿子,分别取名窦仪、窦俨、窦侃、窦偁、窦僖。窦燕山学识渊博,以词学尤为著名,自幼就开始精心培养五个儿子,建书房40间,买书数千卷,建义塾,延请名士大儒为师授业,对于穷苦之家的学子则免费入学,造就了一些人才。对五个儿子,无论是学习还是品德修养,窦燕山都格外用心,要求严格,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在他的培养教育下,五个儿子发奋勤学,聪颖过人,品学兼优,先后登科及第,考取功名,其长子窦仪官至工部尚书,次子窦俨官至翰林学士,其余诸子皆功成名就,为官经年,八个孙子也个个出类拔萃,窦燕山自己亦官运亨通,做到谏议大夫之职,祖孙贵显,显赫一时。对此,当时的侍郎冯道曾赋诗一首赠给窦燕山,对窦燕山教子有方、五子登科给予高度评价。诗曰:“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其中的“丹桂五枝芳”即喻指窦家五子折桂高中。
  这枚铜镜以“五子登科”的故事为题材,在诠释古人教学育人的同时,体现了古人盼子成龙的殷殷期望,亦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思想和社会心理。明代正是科举空前繁盛的时期,窦燕山教子有方“五子登科”的典故被作为一种鞭策人们勤学上进的精神食粮,在社会上广为传播,工匠以之为题材纹饰铸造铜镜,人们则以这种铜镜相互赠送,表达了赠送者对受赠者的美好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