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对“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重大论断学习体会
2023年05月31日
字数:1,986
版次:03

 黎志强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的重大论断,关乎我国继续发展过程中举什么旗、走什么路、靠什么往前走的根本性问题,是对新时代新征程上我国所面临的诸多战略性有利条件作出的精辟概括,蕴含着深厚的历史责任、丰富的辩证思维和缜密的系统观念,闪耀着指引未来的时代光芒。“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是新时代十年来极不平凡的奋斗历程和宝贵经验的伟大结晶,从政治保证、制度优势、发展条件、发展环境、精神风貌等方面,既揭示了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之道,更指明了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之理,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深刻把握这一重大判断,有助于我们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更好发扬历史主动精神,以更加坚定清醒的历史自信、历史自觉砥砺前行,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凝聚共识、汇聚力量、鼓舞斗志,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状态、务实有效的举措,在新发展阶段创造新辉煌、谱写新篇章。
  第一,“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断,指明了中国奇迹的关键所在,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深层揭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是国家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的领导之所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根本而言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具有无比坚强的领导力。党的坚强领导力源于坚定的初心使命。这样一种坚定的使命意识使得中国共产党不拘于眼前、不困于私利、不碍于困难、不畏于挫折,而是以一种强烈的历史主体意识与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情怀,注重长远,敢于斗争,勇于战胜一切风险挑战。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作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流砥柱和主心骨作用越来越得到彰显。
  第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经国序民,正其制度”,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中国奇迹之所以能不断延续,“中国之治”之所以如此成功,其奥秘就蕴藏于“中国之制”当中。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13个方面的制度,系统构筑了“中国之制”的制度图谱,奠定了“中国之治”的制度基石。其中,起四梁八柱作用的是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构建起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总体框架。这三类制度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从不同层次对党和国家各方面事业作出基础性制度安排,成为我们治国理政的根本。实践证明,只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能发挥“中国之制”长治久安的强大效能。
  第三,“有持续快速发展积累的坚实基础”。历经4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我国生产力得到充分释放和快速发展,经济建设取得堪称奇迹的非凡成就,物质基础达到了近代以来从未有过的丰厚程度。正是有持续快速发展积累的坚实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我们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也为我们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保障。
  第四,“有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这一有利条件,得以于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新时代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得到有利保证,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更加科学,全党思想上更加统一、政治上更加团结、行动上更加一致,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显著增强;得益于优越制度体系的保障,从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到日益丰富不同领域具有创新性、支撑性的重要制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层次分明、系统完备,各项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民主集中制更加健全,全面依法治国深入推进,在国家治理中日益显现出巨大的制度效能;得益于正确发展道路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所创造的伟大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在这一道路上我国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用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中国奇迹”。
  第五,“有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自信自强,源自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源自于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源自于我们党百年来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中国人民百年奋斗的伟大实践证明,只要我们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实现民族复兴的信心和决心就会越来越坚定,战胜困难挑战的志气、骨气和底气就会越来越强大,必将迎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未来。
  (作者系省政协文化文史资料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