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从这里唱遍全国
2023年05月22日
字数:1,842
版次:03
潘生林
艰苦奋斗精神永放光芒
高立业,第一任阿拉马力边防站站长;刘守宪,第一任阿拉马力边防站教导员;梁庭明,顾干明,张孝勤,潘世勇,盛致荣,荣德才······这一个个一直在延伸的名字,凝结着对祖国对人民无限忠诚的伟大戍边精神。阿拉马力边防站曾有四幅对联:三间泥糊石垒屋,十个立志戍边人。十口心思,思家思国思边关;二十只眼,观山观水观日月。热血腔里耀忠心,戍边路上留诗魂。一口锅三块石垒灶,煮烫炸熬样样香;两把锹十双手建卡,掏挖铲旋般般精。
四幅对联集中表达了哨卡第一代建卡戍边官兵艰苦建卡、忠诚戍边的坚强决心,表现了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青春热血凝练的忠诚。
第一代建卡戍边人中,1963年入伍来哨卡的战士都是应届高中毕业生,他们年龄都在20左右。抱着戍边卫国的伟大志向,把人生青春年华献给了建卡戍边事业。
郭仁杰、刘治民是那一批新兵中的佼佼者。读书多,文化素养高,来哨卡不久就安排放羊。这羊倌一当就是半年多。哨卡四周重峦叠嶂,沟壑纵横,还要防范狼叼。半年多放羊吃尽了苦,跑断了腿,人瘦了一圈。
哨卡防区,春天姗姗来迟,秋天欻欻早来,早晚温差大。在执行戍边任务时,说风就是雨,雨还未停,飞雪又到;单衣未干,棉衣又湿。来不及防冷加暖。吃饭无规律,冷热无保障,几乎人人都不同程度的患有“三炎”:鼻炎、胃炎、关节炎。高寒山区的严酷的气候条件,历练着哨卡官兵“越苦越累心越甜”的戍边意志。
高立业带领十名官兵,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完成建卡戍边的任务,不是靠一时的热情,是靠信仰的坚定,对祖国的忠诚,对信仰始终不渝的追求。
1962年第一批建卡戍边的十位官兵,大都是解放前或五十年代参军入伍的,都把个人的困难压在心底,从不吐露。人人一门心思守边卡。一直到1963、1964、1965年期间,哨卡人手极少,建卡施工劳动与站岗、巡逻、潜伏连轴转,往往是夜哨连续两班岗,下哨又去割红柳编哨楼;夕阳西下,巡逻回来,晚餐后借着月光挖水渠、炸山修路,打围墙,修梯田,建菜园,修碉堡,建吊桥,栽白杨,种榆柳······
1963年来哨卡的刘治民、郭仁杰、张化民、刘兴仓、王哲斌、贾吉祥、侯生才、赵金仓等,都是陕西籍当年的高中毕业生,但他们听从祖国召唤,毅然参军入伍来到哨卡,无怨无悔。面对艰苦的生活和自然环境,把“以苦为乐,以苦为荣,心甘情愿,自找苦吃”当作正确价值观的核心,以此要求自己,磨砺自己,各个都成为各项工作的能手:喂马钉马掌,放羊防狼刁;施工不惜力,训练有奇招;孤独寂寞有歌声,文化宣传有新意。为《话》歌的创作,为阿拉马力哨卡的戍边建设奉献了青春年华。
当时建卡戍边急需的生活设施,戍边瞭望设施,一件件、一桩桩火烧眉毛。他们和老战友一起,不等、不要、不靠,在完成瞭望、巡逻任务的同时,充分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脱土坯,筑瞭塔;挑断山梁、削去半拉山,扛原木栽木柱建吊桥;挖壕撬石,填沟垒渠沿,建成数千米高山水渠;峭壁点炮,镐刨锹铲,千丈山腰刨出拉水道······
这里是一所天下少有的大学校。第一代建卡戍边人完全用解放军大学校的宗旨、要求,建卡守卡,履行戍边使命。他们自力更生,历练了战胜自然环境、克服艰苦生活条件的品质、意志,最终战胜了自己。《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这首歌是第一代建卡戍边人向祖国交出的一份合格答卷。
哨卡有一项传统,每年一季度为爱国主义教育季。毛泽东有一段至理名言:“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上世纪60年代参军入伍的农村战士中有部分战士识字不多,还有的战士没上过学。参军到哨卡后,战士们就如进了学校,学文化、学知识,特别是学政治、学军事。官兵认识到:没有先进理论武装的人是不能适应边防斗争需要的。高立业组织62、63年老兵中文化高的老战士做教师,因人施教一帮一。采取了三个结合的学习方法:既认字又看文章。当时安排,认字与学习《为人民服务》结合;辅导与背原文相结合;写心得与记录本职工作相结合;由于结合实用实际效果显著。
炊事班长李成道,河南籍60年入伍。刚入伍时连自己的名字也写不上。哨卡忠诚戍边学文化浓厚的氛围,激发了他的学习决心。他书不离手,如饥似渴,废寝忘食学习,马灯耗煤油,就借着灶膛的火光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铁棒终究磨成针。还在炊事工作中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反复实践使每天的耗煤量下降百分之20%,被评为节煤积极分子,文化程度也有大的提高。他写了一幅对联:“灶膛添黑金,熊熊火焰旺,炼铸金心铜胆;锅台摆战场,般般厨艺精,酿调美味佳肴”。对联贴在饭堂墙上的学习园地栏中,受到全哨卡战友的高度称赞。
(连载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