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推动高质量发展 实现现代化建设良好开局
2023年04月28日
字数:3,811
版次:02

省政协副主席、党组成员 贠建民


  二十大报告指出: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主要目标任务是: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显著提升,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取得重大进展等。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这里我就甘肃经济高质量发展,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实现建设现代化良好开局,必须承担起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
  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化进程的持续主题和首要任务。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就是三大变革。质量变革是主体,效率变革是主线,动力变革是基础。质量变革,就是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就是全面提高国民经济各领域、各层面的素质。效率变革,就是通过创新驱动和结构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整个经济系统的效率。动力变革,就是推动创新要素的流动和集聚,使创新成为质量提高的强大动能。
  首先,只有高质量发展才能解决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新时代社会主要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021年全国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1。2007年甘肃城乡比是4:3:1,为近20年来最高,尽管后来有所下降,但2021年甘肃城乡收入比仍然是3:16:1,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比较明显。只有高质量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现象。
  其次,只有高质量发展才能奠定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就现代化来讲,发展的任务还是十分艰巨的。世界34个发达国家的人均GDP,均值是4.5万美元,中值是5.3万美元。按此标准,中国人均GDP至少达到2万美元,才算跨进发达国家的门槛。2022年我国人均GDP是1.27万美元,要在2035达到2万美元门槛,需要大概每年5%的增长速度,而甘肃2022年人均GDP只有6500美元,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第三,只有高质量发展才能推进实现共同富裕进程。分好蛋糕,首先要做大蛋糕,有增长才有分配。2021年全省GDP突破万亿大关,增速6.9%,排全国第20位,2022年增速4.5%,排全国第3位,但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2.2万元,仍低于全国平均线3.5万。所以,我们要实现实现现代化建设的良好开局,需要有更大的GDP总量和更高速的增长。
  二、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快建立现代经济体系,关键是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加快建立现代经济体系,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点,主要任务是加快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我体会,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是通过创新驱动和结构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整个经济系统的效率,尤其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所以,提高效率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首先,加快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对全国而言,一是要抓紧打造具有世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主要是实现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深度融合。有关资料表明,2022年全国评选出783个产业集群,主要分布于东部地区,仅江、浙、广占近50%。青海有5个,宁夏有5个,甘肃仅有2个,一个是甘肃甘味肉羊产业集群,一个是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节能环保产业集群,不仅数量少而且能力弱。二是要推动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的融合发展,尤其是充分发挥产业数字化的优势,建设有影响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三是要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程度。对甘肃而言,最重要、最紧迫的就是千方百计提高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2013年甘肃工业增加值2262亿,2020年工业增加值2288亿,8年时间甘肃的工业增加值只增加了26亿,工业占比从2013的37.62%下降到2020年的25.23%,2021年为27.82%。全国工业最强的20个城市,广东4个,江苏4个,浙江2个,福建、四川、湖北、湖南、河北、山东各1个。20城中,除综合能力强的城市(4大直辖市)之外,工业增加值占比普遍在40%以上。所以,工业比重低是甘肃落后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其次,加快形成城乡融合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还是在农村,提出要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一是以产业振兴引领和推进乡村振兴。乡村发展慢的主要原因是乡村的产业不强不大,导致现代化的生产要素(人才、技术、资金)难以下乡,要素单向流动,城乡经济没有循环起来,导致乡村发展质量不高。二是推动区域分工和一体化发展。甘肃省地形狭长,区域差异大,各市州资源及产业的禀赋差异明显。省委提出推动构建“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明确了不同类型区域的主体功能、主导产业,同时注重牵引带动、充分发挥辐射作用,推动省内市州互惠互利、优势互补,逐步形成主体功能明确、主导产业突出、各展所长、充满活力的区域发展态势。
  第三,加快形成绿色发展体系。我国是一个资源短缺型国家,但水资源、能源的消耗系数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2—4倍。反过来,提高资源与环境的利用效率恰恰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效率来源。甘肃“风光”无限,但转化利用有限;风景很美,但环境承载能力较差。所以,通过资源环境标准和政策倒逼产业的转型升级,成为甘肃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建立绿色发展体系的重要举措。
  三、实现现代化建设的良好开局,必须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这是新形势新条件下对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出的新的重大要求,是新时代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采取的重大举措。加快动力变革既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也是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的重要条件。改革创新始终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
  一是全力提升产业投资水平,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动力。加快国内大循环、更大力度对外开放两者并举,循环起来,充分发挥投资在经济增长中的关键作用,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投资是基础动力,而项目是发展之基、产业之本,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和主抓手。要找准甘肃在全国区域发展中的定位和坐标,抢抓国家发展战略机遇,结合省内实际着力优化区域发展格局,用好“一带一路”发展载体,构建起“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加倍珍惜“投资”这个基础动力,才能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打好基础。
  二是强化教育科技人才支撑力,增强科技创新的驱动力。总书记强调“越是欠发达地区,越需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去年以来,全省以强科技支撑强工业、强省会、强县域为牵引,坚持“自主创新、引领发展、人才为本、开放融合”,重点围绕“创造、运用、机制、政策”等关键环节,做了大量工作。全省目前有专业技术人员61万人,研发人员达到5.5万人,现有在甘两院院士17人、“长江学者”34人、杰青59人、省级科技拔尖人才69人、国务院特贴专家1471人。要坚持把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作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环节,改进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制定更加灵活的人才政策。
  三是深化改革,增强市场经济的活力。甘肃省工业体系大多为政府垄断的采掘业、原材料工业、电力、军工等。截止2021年底,甘肃省规上工业企业仅2026家,仅占全国的0.05%,且以央企为主。全国工商联公布的2022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中,甘肃无一企业入选。主题教育期间大家都看过一个纪录片《黄河安澜》。12万人口的循化县,有3万人在全国近千个城市从事牛肉拉面产业,让循化拉面成了支柱产业,“面向世界,驶向蓝海”是他们的目标。而我们的兰州牛肉面,贡献着上百万兰州人的早餐,但在省外更多看到的是“兰州拉面”,并不是兰州牛肉面,说到底还是对培育市场主体重视程度不够。所以,一方面,要继续提高规上工业的数量和规模;另一方面,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始终支持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民营企业家权益,把党委和政府支持的具体措施从制度和法律上落实落细,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政协工作要紧跟党委政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献智献力
  要始终坚持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推进到哪里、政协履职就跟进到哪里,将中心工作作为建言资政的着力点、凝聚共识的聚焦点。
  一是要围绕“八个着力”重点工作履职尽责。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甘肃时,对我省经济发展提出过明确要求,总书记的把脉定向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遵循。这既是全省上下躬身实干、笃定前行的动力源泉,也是政协系统建言资政、共谋发展的重点。要坚持把政协工作放到全省改革发展的大局中去谋划和推进,围绕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坚持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履行政协职能。
  二是要围绕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履职尽责。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坚持问题导向”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并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政协委员履职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的过程,只有在问题中把准社会发展脉搏,在解题中认识经济发展规律,打通“堵点”、破解“痛点”、攻克“难点”,才能真正让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更牢、成色更足、质量更优。
  三是要以高质量的调研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政协的调查研究覆盖政协工作的方方面面和整个过程,是政协工作的基本功。政协履行职能的过程,就是一系列深入调查研究的过程。作为政协委员,只有踏踏实实沉下去调研,形成高质量的调研报告,最终才能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