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被遗弃墓碑里的故事
2023年04月24日
字数:1,900
版次:07

郑学富


  周末回农村老家,发现一通墓碑斜躺在田间沟渠边,原是村民修桥时所用,现桥拆除,墓碑遂被遗弃。我凑上去一看,上面字迹清晰可辨,上书“皇清赐恤奉直大夫义烈马大公、宜人之墓”。“奉直大夫”是古代文散官名,宋代称“寄禄官”,有官名有待遇,但没有实际职事。金、元、明、清各代为文散官,清代为十六阶之第十阶,从五品。“宜人”为封建时代妇女封号,宋代政和年间始有此制。文官自朝奉大夫以上至朝议大夫,其母或妻封宜人;武官官阶相当者同。元代七品官妻或母封宜人,明清五品官妻或母封宜人。可见此墓碑应为“马大公”夫妻合葬墓碑。
  碑文记述了马大公的慷慨仁义和忠烈义举。笔者查阅了清光绪版《峄县志》,这篇碑文在“卷二十四·碑碣”中全文收录,题目是《六品衔例赠修职郎马公之碑》;“卷二十一·乡贤”中有马大公人物小传。我又查阅了其他相关历史资料,对马大公的人物生平、主要事迹作了简要梳理:
  马大公名马毓德,字润亭,祖籍济宁任城,后迁入台儿庄落户入住。马毓德性情宽厚,德行高尚,孝敬老人,待人和善,慷慨好施,乐于助人。他精通岐黄,常给人义诊看病,用医药救人。邻里有争执,他便前去好言劝解,在乡里德高望重。有王彦方、严君平(二人均为古代道德高尚之人)之风。咸丰年间,由于受太平天国运动影响,鲁南一带饥民揭竿而起,经常攻城掠地。为加强城防,当地民众组建团练。因马毓德威望高、口碑好,又身怀武功,大家推选他来牵头当团练长。马毓德此时已七十岁了,他老当益壮,挑选勇士三百余人,经过训练之后,纪律严明,战斗力极强,所向披靡,山林啸聚之徒望风而逃。捻军知道他带领的团练作战骁勇,视其为劲敌。清咸丰八年(1858年)九月底,崛起于安徽涡阳的捻军首领张乐行、刘天福率领捻军数万人,出征鲁南。其一部自台儿庄大运河的丁庙闸渡河北上,出其不意,蜂拥而至,剑指台儿庄。当时,台儿庄修筑城墙尚未竣工,城内驻守清军数百人,见捻军人多势众,兵临城下,不战而逃。马毓德自告奋勇率练丁三百人守城。他对乡亲们说:“你们各自保护家室赶快逃离,我来阻挡敌人。”大家担心他,都劝他一起离开。他大声说:“我如果走了,团勇便作鸟兽散,敌人势必追赶,大家都免不了生灵涂炭。”此时捻军先锋已抵台儿庄城门之下,马毓德奋不顾身,手挥长刀,带领敢死队十余人冲向敌阵。捻军人多势众,锐不可当,马毓德身上负伤多处,他手刃敌人十多名。终因寡不敌众,马毓德自刎身亡。同年十月初一(11月5日),捻军攻陷台儿庄,“纵掠三日乃去”。
  碑文感慨道:“自古豪杰磊磊轩天地,岂独功名恭然?其气节之峥嵘,实有超出寻常万万者。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一焉而已。晚近士大夫往往以仕宦为捷径,遇小利害辄以明哲保身为辞,而乡曲自好。乃有灼然义理之正,至于陷身决脰而不悔,《诗》所谓‘百夫之防’‘百夫之御’‘百夫之特’者,非欤? 吾故表而出之,以告夫绅耆硕士,与有风化之责者,则如义烈马公其人。”后人为纪念马毓德,立马公祠于台儿庄西门里,勒碑记之。
  碑文落款“赐进士出身望都县知县年愚弟吴步韩顿首拜撰并题”。撰文者吴步韩又为何人呢?
  吴步韩(1798—1866),山东省郯城县曹庄(今属临沭县)人,进士出身,曾任河北省望都县知县。吴步韩天资聪慧,五岁入私塾念书,十一岁应童子试,十七岁补学官弟子第一,二十五岁中举,三十三岁著书《七岌山房弃余草》,世人争相传阅。清道光十六年,三十六岁的吴步韩中丙申恩科二榜第45名进士,拟知县即用,翌年,实授望都知县。四十四岁那年,因迎送应酬不周,得罪钦差丁某。为防陷害,其父吞金而亡,随报丁忧,获准,回家守制。
  守孝三年间,常寄情于家乡山川名胜之间,著文赋诗,临贴写字。其中为家乡命名而作的“曹庄八景”诗,更成为传世之作。服孝满,改授兖州府学教授。吴步韩一生仕途多艰,唯从事教育时间较长。任望都知县时,修小莲池书院,结交当地文人学士,曾培养了大批学子。吴步韩才思敏捷,善辩健谈,诗、词、歌、赋、文、书法均有很深造诣,少时即蜚声齐鲁淮海间,成年后为人作文无不挥笔立就。某年清廷派官员李竹坡视学山东,李浏览吴步韩部分作品后,称其为“山东省第一才子”。对于步韩的文才,张宝信在《吴小岩先生传》一文中称:“馆海州,尝为人作观风文,一日成十七艺,观者咋舌;工书法,好临《争座位》帖。为人作字,不录成文,或骈或散,或诗词,信笔为之,以尽其纸为度。”
  碑文记载了当时台儿庄作为漕运重镇的繁荣景象:“台(儿)庄濒运河,商贾辐凑,圜圚栉比,亦徐兖间一都会也。”此碑对研究清朝时期台儿庄的商贸业、鲁南农民起义和捻军攻打台儿庄有着重要的文献价值。且碑文洋洋七百余言,笔底烟花、炳炳烺烺,书丹颜筋柳骨、鸾翔凤翥,可谓文书并茂,实为碑中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