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爱党爱国的中国楷模
我国第一位女流体力学家陆士嘉
2023年03月13日
字数:3,087
版次:07

□吕雪萱


  “要使后代人特别是年轻一代了解一位伟大力学工作者的一生,树立一个榜样……她是我国航空教育界的一代楷模。”
  ——引自陆士嘉教授20世纪50年代学生的唁电
 

  1933年,陆士嘉大学毕业,由于北平研究院不招收女生,她需要赡养母亲,便先后在河北第五女子师范和北京私立志成中学教了四年书,实践她“教育救国”的理想。
  1936年,陆士嘉与张维订婚。第二年,她借钱自费留德,进入了德国哥廷根大学,并取得洪堡奖学金。当想到万里之遥的祖国正遭受日本飞机的狂轰滥炸,她毅然从物理专业改学航空专业,成为近代流体力学奠基人普朗特的研究生。从此,陆士嘉把一生都献给了祖国航空科学和教育事业,成为我国第一位著名的女流体力学家。
  普朗特从不接收女生。当时,德国人对中国留学生的业务水平和能力持怀疑、轻蔑态度。陆士嘉勇敢地向普朗特提出请求:“请您考我吧。”尽管准备时间才一个月,可她成绩非常突出,老教授破例接收了一名中国留学生。
  普朗特不接受女学生是因流体力学在理论上和实验上要求都很高,没有好的数学功底和刻苦钻研精神,一般人不敢问津。更何况当时欧洲处于动乱与战火之中,居民生活很不稳定,一个中国女留学生,生活上面临的困苦可想而知。
  二次大战期间,德国对中国留学生的学习和科研工作严格保密。而陆士嘉用严密的理论方法,正确解决了喷气发动机理论(当时的前沿科学)中的一个关键——复杂的流体力学问题。这一研究成果竟与德国气动中心所做的实验结果一致。最终陆士嘉在1942年获得博士学位,从而在德国树立起中国妇女自强自立的新形象。由于战争影响,陆士嘉几经周折,曾在柏林担任教师和造船厂的研究工程师。之后,导师普朗特介绍陆士嘉去气动研究所。当该所负责人询问她对日本的态度时,陆士嘉义正辞严地谴责日本帝国主义的强盗行径,因此被拒绝在研究所门外。
  1946年,陆士嘉和张维踏上归途,回到分别了9年的故土。
  

  1949年2月,北平解放。在清华大学第一次教授会上,会议宣布取消原清华“夫妇不能同任教授”的规定。第二天,陆士嘉收到清华大学聘请她为航空系教授的聘书。回国3年来,陆士嘉与张维先后在上海同济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清华大学任教,但校方只聘张维任教授,而让她搞别的工作。现在,看着散发油墨清香的聘书,联想到十几年来在国外、国内切身体会到的对妇女的不公正待遇,她心情非常激动。她从心底感谢“党和新中国给妇女带来了双重解放”。
  1952年,国家决定将八所大学的航空系合并组建我国第一所综合性航空科技大学——北京航空学院(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陆士嘉担任建校筹委会委员。北京航空学院建成后,陆士嘉任第一任空气动力学教研室主任,后又担任飞机系副主任。她按照实际情况安排课程,使教研室工作很快走上正轨。她编写讲义,始终在教学第一线讲授《理论空气动力学》《随面层理论》等课程。
  1956年,陆士嘉和专家、学者提议并论证在北航建立空气动力学专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在陆士嘉等人的推动下,北航终于从我国航空航天长期发展的战略需要出发,建立起我国第一个空气动力学专业,30多年来培养了近千名本科生和研究生,为推动我国航空航天事业飞速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为了教学和科研的需要,陆士嘉和同志们一道创建了一整套低速空洞和我国第一个高速空洞。她又帮助建成湍流实验装置,支持搞水动实验室。这些设备对北航教学和科研工作(如研制“北京一号”等飞机、飞行器)起了积极的作用,至今仍是学校空气动力学专业的主要设备之一。很多工厂、研究所、学校都到这里来做实验,这为他们以后建成类似的设备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为了让我国航空航天科技事业早日赶上世界先进水平,陆士嘉除了积极从事粘性流体和磁体力学的研究和组织工作,还与教师们一道进行湍流结构、湍流和减阻等方面的研究。上世纪80年代以来,她支持生物流体力学的发展,发起并主持分离流和旋涡运动为主体的流体力学的全国性学术研讨会,为推动我国流体力学的迅速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
  

  从1946年回国到1986年逝世,陆士嘉从事高等教育整整40年。逝世前,她还在病榻上指导博士生的学习。一些老教师赋诗纪念她:“春蚕到死丝长在,典范长存在教科。”
  在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上,陆士嘉始终主张对研究生或本科生的培养,业务上、思想上都应该是高层次的,培养出来的学生能担当国家所赋予的重任。她还坚持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并重,强调教学、科研要结合生产实践,教学和科研才有生命力,才能更好地为国防建设服务。她身体力行,带领教师们到航空工厂、设计单位,从生产、科研第一线吸取营养,开拓新领域。她坚持“讲两小时课,至少要用六小时备课。”上课时,她边讲课边两只手写板书,同学们对她“左右开弓”的绝技感叹不已。
  1982年“三八”妇女节,陆士嘉来到女学生中间,和她们促膝谈心。她说:“你赞成社会主义,就得为社会主义事业献身;你觉得中国人应当站起来,有能力搞好四化,你就得把自己摆进去。”“我很喜欢水仙花。我最喜欢的是,它的根部有大量的储备,不用施肥,只要放点水它就能茁壮成长。”她语重心长地叮嘱女学生们要做好三个储备:过硬的思想,过硬的知识和过硬的身体。
  “科学研究往往需要几代人的努力,科学工作者的职责就是探索。……我愿意成为探索的一个小卒,一个铺路石子,为后面的人做点探路工作。”陆士嘉这些发自内心的话,也是她一生奋斗历程的真实写照。
  搞科研,她把易于出成果的项目分给中青年教师,自己去搞不易见成效却又是我国欠缺的疑难项目。对业务基础和外语差的教师,她给予具体辅导,甚至把学习材料送到教师们手里。
  1981年,中国科学院召开学部大会,增补学部委员。陆士嘉德高望重,在学术上又有重要贡献,被列入学部委员候选人名单。早在刚开始酝酿候选人时候,她就明确表示自己不宜做候选人,经领导多次动员才勉强填表。现在她不当候选人的态度更坚决,“年纪大的同志应该主动设法为中青年同志创造条件,宜将机会让给杰出的中年科学家,让他们在前面发挥作用。我们这些人不当委员也会提意见、出主意,绝不能由于我们而挡住了他们,这样对我国的科学事业发展不利。”陆士嘉给中国科学院学部写信,阐明自己的心迹。此事传开后,许多科技工作者尤其是女同志非常惋惜,认为她应该代表妇女参加学部工作,为妇女争气。陆士嘉说:“同志们的心情我理解,但毕竟我年纪大了,中青年人上去会比我干得好,我们应该创造条件让他们上。”
  


  陆士嘉1951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195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曾任全国第一、二、三届人大代表,第五届、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妇联第二、三、四届执委,中国民主同盟第五届中央常委,以及中国空气动力学研究会、中国力学会、中国航空学会等学术团体的领导工作和学术刊物负责人。
  《流体力学概论》一书是德国著名科学家、近代流体力学奠基人普朗特上世纪40年代的作品。中国科学院力学所郭永怀副所长曾在50年代将它翻译出版。普朗特逝世后,他的学生们根据流体力学的新成果、新发展修订了该书,改写了大部分章节,使内容更为丰富。此时,郭永怀已经逝世。为了把这本近代流体力学权威性著作的新版本介绍给我国科技工作者,陆士嘉重新翻译了该书德文第七版修订本。出版时,她坚持新译本仍然只署郭永怀的名字。后经出版社反复动员解释,说明署名还有责任问题,她才同意加上自己的名字。出版后,她要求把全部稿费交公,仅领取了找人抄稿花去的400元誊写费,其余全部捐赠中国儿童福利基金会。
  陆士嘉对子女要求严格。上世纪60年代女儿上大学,她每月只给22元钱,并且从不对子女谈自己的收入情况。改革开放以来,经她推荐、介绍出国学习、进修的教师有几十人,但她的子女没有一个“沾光”的。
  1986年8月29日,陆士嘉溘然长逝。她用勤劳、忠诚的一生实践了“只要我活着,就要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主义添砖加瓦”的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