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2023年02月10日
字数:6,453
版次:03
李伯祥 甘肃西和人。甘肃省乡村振兴局调研指导处处长、一级调研员。历任西和县经协办主任,《陇南日报》副总编辑,甘肃省委农办综合处、督查处、宣传处处长,《甘肃农村工作》杂志主编。甘肃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陇南市“5·12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
著名作家李存葆曾在他的作品《梦幻仇池山》中赞誉仇池山就是上苍以诡谲乖张的形式,创造出的美的经典。其声誉之隆,不让蓬莱、普陀与武当。仇池山不仅是一座神性的山,还是一座诗性的山。仇池山一带的青山绿水,仍是今人可以贮存梦幻,使心灵得以小憩的胜地。
百年奋斗不停步,千载梦想始成真
地处西秦岭南侧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西汉水上游,位于甘肃省东南部、陇南市北端的西和县,素有“宝贝的复杂地带”之称,是享誉海内外的“中国半夏之乡”“中国乞巧文化之乡”,但同时也是全国189个深度贫困县之一、甘肃省23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全国52个脱贫攻坚挂牌督战县之一、甘肃省8个最后一批脱贫摘帽县之一。仇池山周围的蒿林乡、洛峪镇、大桥镇的贫困村,大部分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有些贫困村不是群山环绕、地势陡峭,就是沟壑纵横、岭脊狭窄、山险峰峻,座座隆起的高山,千百年来始终与贫困相伴。出行难、用电难、用水难、通讯难、上学难、看病难是长期以来制约这些贫困村发展和群众致富的瓶颈。洛峪镇的何胡村、崔马村隔河相望,山高路陡,高路入云端,山路十八弯,上下走一回,不是胆战心惊,就是惊心动魄。
多少年来,西和人民坚韧不拔,奋力拼搏,一直与贫困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不断探索脱贫致富之路。甘肃首开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区域性扶贫开发之先河,创造性地探索出以家庭为基本单元,以解决温饱和增加收入为目标,以发挥农户主观能动性为载体的“四个一”扶贫模式(人均一亩稳产田,户均一亩林果园,户均每年出售一头商品畜,户均每年输出一个劳动力)就源于西和县。
进入新时代,脱贫攻坚到了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面对最难啃的硬骨头,西和人民与省市县142个帮扶单位、1216名帮扶队员,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同心同德,甘苦与共,用汗水与泪水,靠拼搏与奉献,把初心和使命书写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各级党组织团结带领群众同心协力,顽强拼搏,攻坚克难,凝聚起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创造性地探索形成“统筹配置、各展所长、优势互补、集中发力”的西和帮扶模式,使15.3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摆脱贫困,打赢了可歌可泣的脱贫攻坚战,书写了西和减贫的精彩篇章!
西和县摆脱贫困的艰辛历程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是陇原儿女脱贫攻坚的一个历史印证,是陇南人民脱贫攻坚尽锐出战的真实写照,是陇南人民脱贫攻坚久久为功的意志品质的生动诠释。
脱贫攻坚的艰难岁月刻骨铭心,历史性的今昔巨变让人感慨万千,全面小康的丰硕成果,凝聚着多少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各级帮扶干部和工作队员的心血和汗水,甚至有人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为脱贫攻坚的最后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共和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为了取得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省市帮扶单位及西和县把精锐力量派到脱贫攻坚主战场,广大党员干部以昂扬斗志向最后的贫困堡垒开战。各级领导干部、帮扶责任人、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长年累月奔波、奋战在没有硝烟的战场,四处奔波,爬山涉险,不辞劳苦。他们一腔热血,心系百姓,不是农民,却在乡村院舍留下数不清的足迹和身影。他们有的没时间看望年迈的老人;有的顾不上照看年幼的孩子;有的废寝忘食、夜以继日,长期超负荷运转,透支身体,积劳成疾;有的负伤患病,仍在坚持工作;有的甚至将生命定格在了脱贫攻坚第一线。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责任担当,兑现党员义务,践行对党忠诚、积极工作、无私奉献、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庄严承诺。
率先垂范真帮扶,凝心聚力助脱贫
地处西和县南部山区的蒿林乡,是西和县贫困程度最深的地方,也是全省40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联系帮扶西和县的省政协主席欧阳坚在指导全县脱贫攻坚的同时,把他的帮扶村和帮扶户都确定在蒿林乡,率先垂范,倾情帮扶。自2018年以来,先后25次到西和县蹲点调研,26次主持召开各类扶贫会议,推动脱贫攻坚任务落实。早在2018年4月11日西和县脱贫攻坚誓师大会上,欧阳坚就旗帜鲜明地提出:一切工作都要为扶贫开道、为扶贫让路。一定要紧迫、紧迫、再紧迫,聚焦、聚焦、再聚焦,精准、精准、再精准,发力、发力、再发力,确保西和县在2020年前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西和县委书记曹勇带领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冲锋在前、勇作表率,深入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围绕精准施策,明确“怎么战”聚焦重点,瞄准“战什么”组建队伍,定责“谁来战”,坚决扛起“县抓落实”的主体责任,“5+2”“白+黑”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舍弃了“小我”,成就了老百姓的“大我”,身先士卒,示范引导,把他的帮扶村和帮扶户也确定在蒿林乡。
挂职西和县委副书记的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杜宏程,主动请缨作战,联系包抓最偏远、工作难度最大的蒿林乡,蹲在基层一线挂牌实战,进村入户开展工作,切实解难题、办实事。省政协为帮扶西和县,专门抽调10名干部专职从事帮扶的联络、协调、推进、监督等工作,8名同志担任驻村工作队长,深入一线开展帮扶工作。在这支队伍中,有的人父母年迈体弱多病,有的人新婚燕尔就告别妻子,有的人孩子尚在襁褓之中。省政协还组织161名机关干部认领西和县6个贫困村533户贫困户,定期不定期深入开展结对帮扶。
在艰苦卓绝的脱贫攻坚战中,各级帮扶单位守望相助,携手共进,处处留下了他们牵手帮扶的壮阔场景和动人情景。全国妇联对全县的贫困户妇女开展就业技能培训,联系、输送她们到大中城市搞家政服务。青岛市北区帮助做好定向的技能培训和劳务输转,为西和县引入对口的生产加工企业。省环保厅在乡村垃圾、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整治等方面发挥优势。省人民医院分批向县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安排挂职医生,对村级医务人员开展业务轮训。省农行在全县产业发展、龙头企业贷款、农业保险等方面予以扶持。省电力公司、银联公司、长风公司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中蜂养殖等方面予以帮扶。陇南市委政法委负责做好法制宣传和文明道德教育。市县帮扶单位国家税务总局陇南市税务局和西和县税务局帮扶西和县2个镇7个贫困村,在教育扶贫、文化扶贫、关爱妇女儿童、生态扶贫、产业扶贫、消费扶贫等方面倾情投入,帮办实事。
不忘初心担使命,奉献生命践诺言
收官之年,疫情又增加了脱贫攻坚工作的难度。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肆虐,西和县全县动员,快速反应,增强应急处突队伍,集中各方面防控力量,压实网格化防控责任,落实最严密防控措施,取得了全县无病例的成效。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困难面前豁得出来、关键时候顶得上去,一群群共产党员以热血赴使命、以行动践诺言。49岁的西和县洛峪镇喜集卫生院院长张勇,一心扑在工作上,把自己的一切都忘记了。一周前感觉头
痛,总想着等疫情结束再去医院检查,几天前还给大家鼓劲,让再加把劲,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全面做好健康扶贫各项工作。大年初一仍坚守抗疫一线,都没能见家人一面。家中67岁的父亲、瘫痪在床的66岁母亲,以及7岁的小孩,是他最大的心病和牵挂。基层工作繁琐杂碎,平时忙于工作很少回家,他也期盼等清闲点了,能多回家照顾年迈的父母,陪陪孩子,也替妻子分担点家务。就在半小时前,张勇还在给同事们安排工作,突然感到头疼,大家赶紧让他躺下休息,谁知他刚躺下一会儿就发出鼾声,同志们叫他、推他,都不应。大家一面喊他的名字,给他测血压、量体温,进行急救,一面紧急送往县医院、天水市医院抢救,但终因劳累过度,抢救无效殉职。同事们看到,张勇办公桌上的电脑还开着,茶几上还放着没来得及吃完的面饼,平常下村常用的“健康扶贫资料袋”就在旁边,随手可取。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分钟,张勇都没有给家人留下只言片语就倒在了工作岗位。
一人富裕不算富,全村富裕才是富
洛峪镇马河村2013年贫困发生率高达73.83%,是全省脱贫攻坚挂牌督战村,由陇南市委书记孙雪涛、县长杨永贵、副县长李晨曦包抓。袁俊红是村里小有名气的“致富能人”,面对村上贫困落后的面貌,他深感“一人富不算富,全村富才是真的富”。正值脱贫攻坚进入攻坚阶段,他毅然决然地放下手头的药材生意,参加村两委的竞选,成功当选为党支部书记,表态“我一定会带领大家过上幸福的好日子”。王家湾社位于马河村最南部,山路盘旋陡峭,村民长期以来都是“靠天吃水”,通常都是拉着毛驴去距离1.5千米以外的任家门社取水,一到旱季,经常面临用水紧张甚至无水可用的困境,一年四季到处去挑水背水成为最平常不过的事。如今,王家湾社和马河村一样,安全饮水全覆盖,家家户户都喝上了达标的自来水,实现了从“没水喝”到“有水喝”再到“喝好水”的彻底转变,过去从来不洗澡的村民,现在都能洗上热水澡。以前村子里的危旧房子很多,泥土路面又窄又小,下雨后一片泥泞。现在全村“拆危治乱”全部清零,村里不仅配有垃圾车、垃圾桶,还建了10余个垃圾屋,“厕所革命”让家家户户都用上了卫生厕所,全村通社入户路全部硬化,户里庭院干干净净。拆后空地种植花椒、板蓝根、马铃薯等农作物,村民人均年收入由当初的2500元增加到现在的人均年收入14000元左右。村上学校背靠山,山上岩体时常有小面积滑坡坍塌,有一次夜间,400多斤的石头砸穿屋顶、砸断顶椽掉进教室,学生课桌被砸破,场面触目惊心,校园搬迁迫在眉睫。村党支部书记袁俊红费尽周折,腾出自家的一块川坝耕地作为校址,很快,新的学校建了起来。学校修好封顶的时候,他激动得热泪盈眶,买了1000多块钱的鞭炮庆贺。
马河村以前是洛峪镇出了名的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经过整顿巩固提升,一跃成为省级党建示范村和全国产业扶贫现场会上的“明星村”,2020年被评为全省党支部建设标准化示范村,在全国产业扶贫现场会上受到国务院扶贫办表扬。袁俊红想起当选村支部书记时定下的目标,脱贫攻坚虽然艰辛,但收获满满。他说:“能为马河村的脱贫攻坚贡献一份属于自己的力量,是我的理想,也是应尽的职责,这段经历同样是我人生中一笔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一生受用不尽。”
心系群众解民忧,百计千方促致富
省政协办公厅驻蒿林乡赵沟村第一书记张楠,是一名转业军人,当兵13年,荣立个人三等功1次,多次被评为优秀干部。2018年8月1日,在张楠转业后的第一个建军节,他刚刚陪同爱人在北京做完手术,五天后,他打起行囊,奔赴离家400余千米的大山深处赵沟村,开启了脱贫攻坚新的征程。为了尽快熟悉村情民意,张楠起早贪黑走完所有田间路和农家小院,了解群众所需,解决群众诉求,察民情解民忧。他根据这里的自然禀赋,积极组织动员群众发展辣椒和花椒的双椒产业,协调省农科院的专家,为老百姓提供技术支持。积极对接帮扶力量,为全村打旱井27口,为赵沟村老马眼社拉了30根电杆,接通了动力电,安装了水泵,修建文化广场、农家书屋、排洪系统,整修党群服务中心,硬化村庄道路,解决了村民用电、基础设施和人畜饮水等问题。自筹资金购买了100余册法律图书,在村委会建起了法律援助工作点,提升村民法律意识,通过调解,帮助村民讨回薪酬2万余元。疫情防控期间,张楠主动放弃休假,第一时间赶赴赵沟村,全身心投入到疫情防控的战斗中,积极为赵沟村协调口罩、消毒液等防护物资。在主干道设卡值班,吃饭的时候也就吃一份泡面。张楠说:“信念如磐,人生才有根魂。作为一名退役军人,能够从一个战场奔赴另一个战场,参加脱贫攻坚这项千年伟业,我感到十分的荣幸。赵沟村虽然实现了整村脱贫,但是后续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在新的战场上努力工作,只要始终做到人民群众的利益至上,就一定可以把这项光荣的任务完成好,必定会让青春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由于张楠的工作业绩突出,2020年被西和县评为“优秀帮扶个人”,他的家庭2021年被评为甘肃省“最美家庭”。陇南市卫生健康委员会选派到西和县石峡镇坛土村担任第一书记兼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的赵亚琴,到村任职的第二天,就带着笔记本开始入户走访。一个月时间,走遍6个自然村的每一条路,她深知只有大力发展产业扶贫,才能拓宽村民增收渠道。她鼓励玉海中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带动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33户,统一购置冬花种苗,在全村种植冬花75亩,为保障脱贫攻坚“一稳收”打好基础。受疫情影响,村民孟根房家的蜂蜜销售不理想,赵亚琴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亲自拍摄蜂蜜采收短视频发布到网络平台和朋友圈进行宣传,并联系亲朋好友进行购买,帮助孟根房解决销售难题。为了使村民闲暇之余能够休闲锻炼,赵亚琴想方设法为村上落实了健身器材。受疫情影响,赵亚琴5岁的儿子幼儿园开学时间迟迟不能确定,她果断将孩子转到村上幼儿园。有时候赵亚琴入户走访错过了接送孩子的时间,村民就会主动帮她接孩子,并带回自己家中照顾。看到赵亚琴把孩子都带到村里上幼儿园,村民心里更踏实,更加相信她会留在这里带领大家脱贫致富。赵亚琴说:“我虽然驻村两年多,但作为一名有15年党龄的干部,我不能在帮扶村未脱贫摘帽前离任当逃兵,宁可掉肉也不能掉队,带着娃娃驻村,我也一样能把工作干好。”
夫妻携手共甘苦,帮扶支教乐奉献
52岁的郁万盛,是甘肃省长风公司驻西和县十里镇仁义村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他是2019年1月主动报名来驻村的。驻村期间,为村民帮办实事、修建通村入户路、整治村庄环境……一个个问题得到解决。仁义村48岁的贫困户刘老三是个单身汉,多年来为了照顾年迈的母亲,一直没有外出务工,家庭经济收入单薄。2019年3月份,77岁的老母亲又被检查出得了眩晕症。郁万盛了解情况后,协商村两委给刘老三争取了村里的公益性岗位,还自己掏钱给刘老三家里买了一个取暖炉。76岁的杜玉厚和老伴佘转胎是仁义村的五保户,老两口身体不好,家里的重活都干不了。郁万盛一有时间就带领驻村帮扶工作队其他成员来帮助老人料理家务,帮着干活。郁万盛患有高血压和腰椎病,在兰州市第六十五中学(原长风中学)担任数学老师的妻子何润花放心不下,主动向学校申请来丈夫郁万盛驻村的仁义村支教,被分配到了西和县十里镇初级中学教授八年级的数学。何润花并没有选择和丈夫住在一起,而是住在了学校宿舍,周末才回到丈夫驻村的十里镇仁义村,还要给村里的一些留守儿童辅导功课。周末何润花在跟随丈夫郁万盛入户宣传政策的时候,也总会告诉家长们要多关心孩子的学习和成长。现在仁义村村民对孩子的学习越来越重视了,去年仁义村有13名学生顺利考入了大学。驻村帮扶、支教,苦乐相伴,郁万盛夫妇觉得最对不住的就是自己的亲人。家里四位老人都已经70多岁了,他们两个人又都不在身边,顾不上照看老人。看到母亲送别的眼神,心中虽五味杂陈,但他们两口子对于驻村帮扶工作的信心和决心矢志不渝。郁万盛说:“和老百姓打交道是个‘细致活’,得走近才能行,政策要讲明白,情况要问明白,问题要及时解决,有时候多跑几趟,用心做就好做了。”西和十里镇扶贫来了两口子,很快,四邻八乡都知道了郁万盛和妻子何润花的事迹,人们啧啧称赞,传为佳话。脱贫攻坚,让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西和县何坝镇刘集村几位老汉的心声,反映出西和人民感恩的心。建档立卡户刘青会老人患脑出血,靠先救治后付费紧急抢救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刘青会老人热泪盈眶地说,是共产党的好政策救了他的命,感谢习近平总书记,感谢英明的党中央。谈起新冠肺炎疫情对脱贫攻坚的影响,67岁的建档立卡户刘兴会激动地说,党的政策好,疫情影响小,外出务工人员都坐的是县上专门安排的“务工就业直通车”,世界上哪有这样的好政策。老党员刘出成说,祖国太伟大,刘集人民真幸福,脱贫攻坚实打实,干群关系心连心。
西和县摆脱贫困,迎来别样的新风景。《政府工作报告》已明确“十四五”远景规划,乡村振兴的蓝图稳步推进,老百姓的愿景色彩缤纷。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让生活之美,美进老百姓的心窝里。
脱贫后的春天生机盎然。西和县鸣奏奋进的足音,正在为开启全面建设富庶、美丽、人文、开放、平安新西和的崭新征程而不懈奋斗。 (原文刊登于《人文甘肃》第八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