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伟大贡献
2023年02月01日
字数:1,693
版次:03
□ 姜安鹏
党的二十大是一次解放思想、正本溯源、谋求大同的历史性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开幕会上所作的报告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赋予了社会主义新内涵、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念、内涵和实现路径,对于人类文明进步具有划时代性的重大意义,有助于系统性破解人类社会发展所关切的四大终极问题。
一、追求“共同富裕理想”
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
党的二十大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提出构建“三次分配”的制度安排,通过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引导高收入人群参与公益慈善事业等途径,形成了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社会“温柔之手”同向促进共同富裕的协同效应。
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并强调要“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在物质发展的基础上,既包括个人能力和知识的全面发展,也包括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的充分保障。党的二十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从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等方面进行部署,构建起了“改善人的生活、富足人的精神、提高人的素质、发挥人的才能、保障人的权利”等五位一体的决策布局,从理论和实践上解答了“如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个哲学命题。
三、探索“社会治理形态”
报告提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并倡导“坚持共建共享,推动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回顾人类社会治理领域的大量探索和实践,社会治理变迁大体经历了“革命型”社会治理、“管控型”社会治理、“管理型”社会治理三种形态。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人联合体是人类社会不懈力图追寻的真正意义上的共同体”,其所提到的共同体思维实质上是通过多元参与和人尽其责的方式,实现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平衡和统一,并由此而实现社会治理模式的深度转变和系统优化。
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本质上是人类社会治理形态由“管理型”向“自由人联合体”的一种过渡形态,其归旨在于通过增强社会交往和有效治理能力,引导城市和乡村逐步走上社会治理共同体的道路。在此基础上,党的二十大又将这一理念向外延伸,通过倡导“共建共享”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推动人类社会治理形态的转变和优化探索出了价值理念和实践路径。
四、谋求“和谐共生之道”
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呼吁世界各国“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财富的创造速度越快,其弊端暴露的越充分。资本对剩余价值的狂热追求使生产者只注重经济利益而无视大自然的承载能力,导致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使人和大自然走向了严重的对立面。与此同时,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利益分化、民族之间文化对抗、国与国之间零和博弈,致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高度紧张、分歧难以弥合、冲突不断增多。
马克思和恩格斯主张“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必须协同消除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尖锐对立。党的二十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对内通过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环境污染防治、生态系统保护、推进“双碳”行动等部署推动绿色发展;对外通过推进高水平开放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世界各国超越文明隔阂、超越文明冲突、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为谋求“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贡献了“中国智慧”。 (作者系省政协委员,省政府办公厅主任,省大数据管理局局长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