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李维君委员:抓住国家战略机遇彰显甘肃文化优势
2023年01月15日
字数:871
版次:05
  

本报记者 唐镜涵



  在我国5000多年文明史上,黄河流域有3000多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甘肃大地上孕育了伏羲文化、敦煌文化、农耕文化、黄河文化、红色文化等。源远流长的黄河文化,让黄河流域积淀了丰富多样、异彩纷呈的文化遗产资源。这些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在历史文化、科学技术、艺术成就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也是中华文明起源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合、碰撞、裂变的关键历史节点的重要见证。
  省两会期间,记者见到省政协委员、民盟甘肃省委会常委李维君时,他正为参加关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相关会议忙碌着。他告诉记者,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国家是鲜明底色,文化是内在灵魂,公园是基本定位。国家公园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做好顶层设计,既要充分调动地方积极性,避免各自为政,更重要的是以此集中展示出国家气象。
  在李维君委员看来,甘肃历史文化资源富集,黄河流经的路段也很长,如何紧抓地域优势,积极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得到国家各方面政策倾斜、支持值得认真思考。今年两会,李维君委员在深入调研、科学考证的基础上,准备向大会提交甘肃深度融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提案》,呼吁让更多的人关心关注这项惠民生、利长远的民心工程。
  “民盟省委会于2022年7月对齐家文化命名地的齐家坪遗址调研后发现,国家投资2000万元,仅有几间考古展示建筑和游客接待中心以及通往遗址的道路,还有路边10多米长的铁丝网;几万平米的遗址区域仍然在进行农业生产,断崖边的新石器时代的房屋遗址和石灰地面正在崩塌等问题。”李维君委员遗憾地说,建议省级主管部门邀请国内相关专家学者,尤其是参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专家针对我省省情认真调查和研讨,做好顶层设计,站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高度,研究筛选出对中华文明具有重大贡献和影响力的黄河文化遗址遗迹保护项目,争取列入国家相关重大保护项目,力求从根本上理顺文化遗产保护与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之间的关系,培育出在全省、全国以至海外具有影响力的文旅产业。同时,寻找现有文化遗产保护与黄河国家战略之间内在的契合点,有理有据去争取国家层面的重大专项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