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贡献“金点子”擦亮“金名片”
——通渭县政协发挥优势助推“文旅名县”建设工作小记
2022年12月07日
字数:2,561
版次:01
  

□ 李昆 蒲旭红

  “‘通渭现象’虽然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认可度,但在中国书画文化界的地位还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和艺术风格。”
  “艺术的影响力和市场的卖点还不够明确,这些因素限制了通渭书画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和相关产业链的形成和拓展。”
  “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加强策划与宣传,将‘通渭书画文化艺术节’打造成全国著名的品牌节会,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努力推介和书写通渭现象的笔墨高峰。”
  ……
  这是通渭县政协十届一次会议文化艺术界别分组讨论会上,县政协委员围绕“文旅名县”建设热烈讨论的场景。
  通渭地处陇中,地瘠民贫,十年九旱,曾以“苦甲天下”而闻名。但偏偏就是这样一个恶劣的地理环境,却孕育出了许许多多心灵手巧、能书善画的艺术人才。这里的书画艺术氛围之浓厚,广受外界关注。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到这里采风时曾说:“通渭人独以书画艺术显示着他们精神的高贵。”多年来,通渭县先后获得“全国文化产业先进县”“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殊荣。“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锄含云水笔含墨,耕罢梯田耕砚田”,是通渭书画热的真实写照,被国内书画界称为“通渭现象”。
  近年来,通渭县政协发挥自身优势,围绕文化主题,认真做好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工作,在协商建言助推实施“文旅名县”战略、打造通渭“文化名片”、提升通渭形象中彰显了新时代人民政协的使命担当。
  

深入挖掘 探寻通渭“文化名片”之根

  通渭县政协坚持把文史工作打造成县政协的亮点和品牌,深度挖掘、系统梳理,精心选编、专题呈现,充分展示通渭历史文化。先后组织26名政协委员和特邀文史研究员,赴四川江油、隆昌等4县和通渭周边的7个县考察调研,走访了省图书馆、省博物馆等单位和全县18个乡镇332个行政村,累计查阅资料1.2万份,历时两年多时间分别编辑组稿,先后出版了《通渭历史文化丛书》和《通渭历史人物丛书》,两套16本图书自成系列、互为补充,共计135万字、6500余帧图片,全方位展示了通渭的发展历程、山川地理、生活风貌、民俗风情、地域文化和人文精神。《通渭历史文化丛书》得到甘肃省地方史志学会的认可,被评为第十届地方史志优秀成果一等奖。
  县政协机关干部精诚团结、无私奉献,历时三年编纂出版了《通渭政协志》,全书60万字、1100余帧图片,在全面系统记述县政协发展脉络和履职实践的同时,以图片的形式分专题展示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打破了志书惯有的模式,开创了地方志工作的新局面。
  另外,由文化文史资料和学习委员会牵头,围绕全县重大项目建设、通渭“名片”创建、书画产业、民间艺术、脱贫攻坚等专题,征集文稿194篇、73.6万字,编辑出版《通渭文史》5辑,形成了比较系统的专题史料,在宣传地方、助力发展方面发挥了独特的重要作用。
 

广泛参与 筑牢通渭“文化名片”之魂

  书画是通渭文化的灵魂。受耕读文化的长期浸润,通渭人骨子里渗透着对书画艺术的热爱,习字作画之风久盛不衰,不少农民扛起犁头是庄稼把式、拿起笔杆是书画艺人。据统计,全县现有书画创作人员1万余人,其中中美协会员12人、中书协会员46人。有文化企业106家,画廊装裱店、培训机构及文房四宝销售店800多家,私人书画收藏量达300万件,年书画交易额10亿元以上。本届县政协委员中,有省级以上美协、书协会员13人。
  为助推打造“书画+”农耕文化休闲旅游基地,县政协先后围绕书画产业发展、文化产业综合开发重点项目建设、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传统村落现状等开展了专题调研,提出建设性意见建议21条。特别是由县委点题、县政协开展的传统村落现状调研,历时半年时间,覆盖全县18个乡镇的305个自然村落,形成了“通渭‘20+36’写生摄影采风基地”的调研成果,在招商引资、项目推介、对外宣传等工作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其中,陇山镇石沟村车场社以《传统村落的变与不变》为题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榜罗镇文丰村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并入驻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争取到国家住建部保护资金400万元;陇川镇川口村等20多个村落分别被国家画院、省画院、省美协、省摄协确定为书画采风摄影基地。
  自2011年以来,县政协连续参与举办了十届通渭书画文化艺术节,先后邀请杨晓阳、何家英、聂成文、刘正成等800多位全国书画名家来通渭参加节会、采风交流,每年接待游客达20万人次,通渭书画文化艺术节已被纳入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和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系列活动,有效扩大了通渭书画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积极协商塑造通渭“文化名片”之形

  秦嘉、徐淑是通渭籍东汉时期的著名“夫妻诗人”,为我国五言诗的成熟作出了巨大贡献。自2014年起,县政协连续10年围绕秦嘉徐淑公园建设,就加快建设进度、提升功能品位、丰富文化内涵等提出提案,并持续列为重点提案跟踪问效,多次与县政府及有关部门现场协商、座谈交流,有效推动一期功能不断完善、二期工程全面实施、三期景区延伸打造。公园建设前后历时10年,完成总投资5500万元,总占地面积3800亩,包含人物主题雕像、鹊桥、牌坊门、爱情谷等主轴建筑和反映秦嘉、徐淑生活主线的14个景观建筑,有沈鹏、张旭光、范扬等全国知名书法家书写的115面石碑、122副楹联、164块牌匾,辅以健身步道、装饰绿化工程,成为展示通渭文化的重要“窗口”。
  县政协还建议,要挖掘拓展文化内涵,由文化主管部门发出倡议,以县内画廊和来通渭县交流的书法家为重点,继续征集以秦嘉徐淑诗作为主题的书法作品进行专门收藏,并适时出版作品集,陈列专题长期展览或在通渭书画艺术节期间举办秦嘉徐淑诗文专题作品展;在公园核心区域和主干道两旁规划栽植景观树木,提升绿化美化水平;组织力量清除干道两边的杂树杂草,栽植三季花带以吸引游客。此外,针对部分石碑已进水出碱、形成腐蚀和道路两边有滑坡现象的问题,建议采取各类防护措施,加强对公园巷道、牌匾、楹联、围栏等设施的修缮管理,特别要综合考虑牌匾、楹联、碑刻腐蚀风化的保护;聚焦绿化质量和景观效果,依托“青岛林”建设,加快实施生态加密和景观提升工程,注重促进文化、绿化、美化、亮化“四化”融合;亭台楼阁建设要本着艺术性、群众性、开放性和便于旅游开发的原则,就近连线,从不同侧面展示通渭文化;结合“三馆一院”建设农耕文化体验馆,抢救性收集、整理农耕器具和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的实物和影像资料,真实再现历史悠久的农耕文化,进一步激发推进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