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清乾隆轧道瓷锦上添花
2022年11月07日
字数:1,107
版次:04

□ 王家年



蓝釉轧道包金八仙人物瓶一组


乾隆粉彩轧道瓷罐



嘉庆粉彩轧道瓷盘



      

乾隆粉彩轧道碗

  清乾隆时期粉彩的轧道瓷,近年来倍受收藏家的青睐。
  轧道是指粉彩轧道工艺,它是按创烧者的设计要求在刻划出地子纹样后又在不同部位施以不同的色釉,使画面色调变化丰富。粉彩轧道瓷是把粉彩和轧道的工艺有机结合起来,珠联璧合。粉彩是用玻璃白料为底色,运用传统的绘画技法中的没骨法彩绘渲染图饰的彩瓷,这种瓷的特点是画面阴阳突出,浓淡分明,立体感强,色泽柔和淡雅又明亮。轧道,又叫雕地,也称锦上添花,瓷人谓耙花,它先在白胎上均匀施一层色料,如红、黄、紫、胭脂红等,再在色料上用一种状如锈花针的工具拔划出细的凤尾纹,最后配以花鸟、山水等图饰或开光图饰。这种方法综合了西洋铜胎画珐琅与中国粉彩绘画两种工艺技法,中西合璧,时代风格明显。
  轧道工艺盛行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以后均有仿制,但都不如前朝。对它的烧制地点,有二种说法,一是在皇宫内务府烧制,利用景德镇的白胎,由宫中的画师遵照御旨绘制图饰,再在宫中烧烤;二是在景德镇烧制,在督陶官的严密组织下,集中最好的原料,最好的工匠制作而成。
  以乾隆朝胭脂红地轧道缠枝莲梅瓶为例,它的制作在高温烧好的梅瓶白胎上均匀喷涂厚的胭脂红彩料为地,待九成干后,再用铅笔在这个地上勾画出缠枝莲和上下边脚的外轮廓,用类似刀片的工具把轮廓内的彩料清除掉,露出白胎见底。最后在剩余的地上用状如锈花针的工具拔划出凤尾纹,入低温的炉烧。再在烧好的半成品的露白胎的部分用绘画的生料勾画出缠枝莲和上下边脚的图饰轮廓,再在轮廓内打上玻璃白料,而后在它的上面用彩料填绘图饰,最后用干净的毛笔将彩料按深浅不同洗开,以使花瓣有浓淡明暗之感。还要在瓶的口部和瓶底吹上一层淡淡的绿料,并书写大清乾隆年制,入低温窑再度烧烤。
  存世的粉彩轧道瓷中,民间有极少数,多为新旧仿品,其中不乏老胎新加彩。造型有碗、盘、灯笼瓶、爵杯、套瓶、梅瓶、转心瓶等,器身镂雕、堆雕应有尽有。纹饰多以缠枝莲、洋花为主,并加饰夔龙、夔凤、鸳鸯、蝙蝠、八仙等纹样,组成各种符合圣意的寓意祥瑞、吉庆的图饰。这类器物为宫廷所用,玲珑精美的色地轧道开光瓷,不但色地各有不同,圆光内的纹饰也极其讲究,随四季景物的变化而绘写寓意吉祥的纹饰,但总体仍然保持富丽堂皇的宫廷气象,足见当时朝廷对于这种形制的瓷的重视与喜爱。
  藏友前几年收藏了蓝釉轧道包金八仙人物瓶一组,蓝釉压道胎质细腻,釉面质感柔润,人物栩栩如生,海浪波涛汹涌,用黄金包饰,绘画技艺精湛,为清宫造办处匠师专为乾隆所制。瓶身分别留有“乾隆御览之宝”“古希天子”“宜子孙”3种印迹,更显皇宫御品的珍贵,实属罕见,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