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春天,想去看一位乡贤
2022年09月28日
字数:1,502
版次:04
□ 王太生
想去看一位乡贤,这个人住在城外的林木深处。
我想去看他,中间隔着四百年。四百年,不远,也不近。谈路途,骑头毛驴,身子歪歪扭扭,走走就到了;论时间,也就说说笑笑,张长李短,拉呱的半天时辰。这个人住在城外数十里,那儿从前是一片滩涂地。
一群人在海边煮海为盐。海边的风很大,撩乱头发,滩涂上,柴烟袅袅。这样的场景,会让人想到,很多人守在一起,热火朝天,轰轰烈烈,做一件事情,又有着俗世生活的烟火味。
他是个诗人,白天煮盐,晚上写诗,一弯冷月,挂在他海边所住的棚窗。
一个人写诗是为了什么?排遣心中的孤独和苦闷。诗,为他找到情感宣泄的缺口。
心里住着一个乡贤,你与古人隔代相通,是入了调的,相互之间入了调。不入调,就话不投机,也就不会关注对方,这个人在你心中也就无法入住。
先生大音而稀声。他出身清贫,年轻时烧过盐,家无余粮,虽丰年常断炊,但不以为苦。喜读书作诗,好学不倦,隐居乡里。好游的文人,访问地方的文人学士,得知先生安贫乐道,长于吟咏,又自立一家,将其诗送两淮盐运使阅览,又转扬州推官,获得推崇。
先生大俗而大雅。吃饭,睡觉;烧盐,写诗。他身上有太多平民的气质,以及平民生活中的诗意。人群中拎个菜篮,关心柴米盐醋。傍晚回家喝一碗香喷喷的大米粥,咬得菜根香。
无法想象海边煮盐又写诗的生活,诗人一辈子住在小镇上。那个镇子我去过,从前的盐场,大海已经远去,只留下空壳潮音。从先生留传下来的诗歌看,如果没有当初赏识他的那个人,勘刻辑录,交与官家成书出版,我们也许就根本不会知道在这样的城,出城不远的海边盐场,还有一介布衣诗人。可见,如果没有机遇,一些有才华的人,会被云烟和雨雾所淹没。
我读过先生的诗,把它们抄下来,写在一张纸上。稻草融浆做的纸页,泛着光泽,上面有一个人的低吟浅唱和他仰天长啸的冲动,诗句里有那个年代的印痕和汗水浸泡,雨水冲刷、盐水渍眼的艰辛与苦涩。
先生属于典型的民间写作,一个人,在野外,自言自语地陷落在晚霞孤景的吟唱里。他周围冷冷清清没有人捧场,也不需要人捧场。写诗是件很个体的事情,就像吃饭穿衣,让自己的灵魂不会空虚。
一个人在海边写诗,潮音浮升,大风鼓荡。他的诗,那些意境和词句,是那么浩大苍凉。海边煮盐又写诗,那些诗句白花花析出盐,浸透着思想的咸。悲天悯人,一种让人容易感怀的情愫,饱含先生对乡土和生命的敬畏。
我推崇先生的创作态度,也坚持着一个人的写作。我的那些文字,想用力遵循生命情态和生活姿态,找寻从容与安逸的美好,虽没有功利,又难免俗气。有些东西,其实可以跟古人学。
等到春天啊,想去看一位乡贤。他骑毛驴沿着油菜花小路,走在乡野深处,被这一片春光迷住,在乡下的小屋里喝了点酒,醉意朦胧地在黄花丛中睡了一觉。那片黄花丛好高啊,高得没过人头,像一片灌木,人在油菜花丛,可以卧听大地嘤嘤的声音。
见过先生肖像,不知何人所画。穿长衫,手执一本诗卷,坐在路边石头上,颌下一束胡须垂下,眼神中有洞察世事的穿透力。一个经历苦难的诗人,他的眉宇和风骨总是清朗。
布衣诗人,喜欢后人对他的称谓,含有亲切和尊重的成分。土布,是一件衣裳的质地,穿土布熨服舒坦,与肌肤贴近。一旦与诗人搭配,就有了某种界定,诗人本来就是一介布衣。
一个人,一生只做两件事:煮盐和写诗。煮盐是为了生计,写诗是他的后花园。生活是气喘吁吁的小跑,而灵魂却在那儿散步。
四百年,不远,也不近。我去拜访先生,他家附近,有口深不可测的古井。水质清洌甘甜,冬暖夏凉。古井是一面圆镜,映过从前的天和流云,也映过那些消逝的脸。古井与泉脉相通,泉水汩汩,生生不息。
当然,先生背倚着一面斑驳老墙在捻须吟诗,一树灿灿桃花,做他的背景,像一个邻居家的老头儿,朴素而谦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