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爆破工程学创始人李温平
2022年09月26日
字数:2,973
版次:03
□ 陶诗秀
中国历史博物馆里珍藏着一枚美国自由勋章。它本该在抗战胜利时即佩戴在它的主人——中国工程师李温平(1912—2010)的胸前,以昭示他抗战期间为修建“直捣东京”的“史迪威公路”所创立的卓越功勋。然而,过去几十年中,它一直躺在美国五角大楼的柜子里,直到1984年,方物归原主。
筑路之梦
李温平中学毕业,抱着筑路强国的志向,考取唐山交通大学,专攻土木工程。1935年2月,李温平进入美国本薛尼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随后转入密希根大学攻运输工程博士学位。短短一年多,他即连续读完了硕士博士课程。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李温平再也无法平静地读书。“我要马上回国!”他提出了请求。校方及指导教师理解这位看似温良平和,性格却十分倔强的东方青年,破例准许他提前结业,还允许他在国内补写博士论文。
李温平回到了祖国。这时,抗战重心开始向西南转移,这一地区急需开辟新的运输线。李温平立即投入到川滇东路、川中公路和东西公路的修筑工程中。
铺设生命线
1941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进入最困难时期。国内重工业基地相继沦陷,海岸线几乎全被日军封锁,国外援助的枪炮、弹药、汽油等不可缺少的作战物资,仅靠新建成的滇缅公路这唯一的国际交通要道运进来。滇缅公路穿过险峻的怒山、高黎贡山等横断山脉系,跨越怒江、澜沧江、漾鼻江,路线复杂,又系碎石路面,雨季不能通车,1941年秋,它已不能承担繁重的军民物资的运送任务,必须加铺沥青路面。
李温平就在这时调任滇缅公路局保山、下关工程段段长兼美籍总工程师助理,参加了我国第一段沥青路面的铺设工程。
深秋的滇西,阴雨霏霏。昆明至下关的公路上,李温平身着破旧工作服,顶着雨,一手提着一只沉重的洋油桶,让桶中的沥青透过桶壁上部的小孔均匀地洒在路面上。一群铺路工人跟着他,很快便掌握了他发明的这种铺路的土办法。
沥青路迅速向西延伸,一些重要路段相继被黑色覆盖。过去每天只能过300辆汽车的土路,铺上沥青后,一天可过2000辆;畹町至昆明的路程,过去要走一个多星期,现在只需要三、四天。1941年,共有13万多吨军用物资由这里运往抗日前线。
1942年4月,盟军在缅甸战场失利,退守印度,日军很快逼近中缅边境。为阻止日军东进,守卫滇西的宋希濂部奉命炸断滇湎公路的惠通桥。从此,沥青来源断绝,李温平率领的工程队只得停工。5月2日这天,李温平正在一间破庙改建的办公室内翻阅工程图纸,忽然一队轰炸机呼啸而来,冲着街上的人群及房舍扔出一串炸弹。
此刻,李温平的妻子蒋佩贻正在不远处的一个院子里,年方3岁及5岁的两个女儿,被巨大的炸弹声吓得哇哇大哭。李温平哪里顾得上妻儿的安全。他从地上爬起来,冲进后院,20多台筑路机械已被吞没。李温平唤来幸存的人,把机械转移到安全地带。
“史迪威公路”的奇迹
1942年10月,为了在中缅战场上对日军反攻的需要,美军开始修筑印度列多经缅甸密支那至中国边境的公路。滇缅公路工务局也在保山成立了“保密公路第一工程处”,配合美军上校薛德乐率领的工兵团,负责由东向西打通保山至密支那公路的国内段。李温平担任了工程处副处长。李温平在现场,只见遍地是泛着黑泡的泥浆,筑路机械与工具在上面无法施展。他立即与薛德乐上校及其他工程技术人员一同研究,想出了一种“沉筏换土”的方法,将这一段路修成。公路接近国界37号桩,眼看就要完工,却被一座高10米、宽30米的峭壁拦腰挡住。李温平与中方工程人员一起,仔细分析石层纹理,钻孔爆破,终于斩断石壁。
1945年1月19日,保密公路通车。仅用两个多月时间,即打通300公里长的复杂路段,由云南昆明,经缅甸密支那,至印度列多,1568公里的军事公路宣告全线接通。通车这天,在公路衔接处的国界37号桩附近,人们竖起一块木牌,上面书写着一行醒目的大字:“直捣东京!”
就是这条被人称为“史迪威公路”的军事供给线,从1945年1月至8月的半年多时间里,共承运了5万余吨援华物资,有大约1万余辆次载重汽车由此驶入我国。这些物资对于中国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的起点
新中国成立后,李温平率领中国第一支机械筑路队伍加入社会主义建设行列时,他的新起点又是渑池,即15年前他开始实现自己梦想的地方。他带领的施工队改名为铁道兵第一机筑总队,负责修复遭受战火破坏的陇海铁路。由渑池起步,李温平带着工程人员起早贪黑,修复了18座桥梁,4座涵洞,几个月便将火车接到了天水。这是全国唯一的机械筑路队伍。由此,李温平的机械筑路经验受到各方面重视。部队希望他继续率队修通至新疆的铁路,新成立的交通部中国建筑总公司要调他进京就职。尽管部队扣住了北京催调的电报,可最后周总理亲自发的一份电报,还是促成了李温平迅即北上。1956年,李温平被评为国家二级工程师,月薪定为267元。
困厄见真心
1957年底,李温平被莫名其妙地戴上了“右派”的帽子,遣往黑龙江兴凯湖农场劳动改造。直到几十年后,他才知道,当年只因他与作为上级的章伯钧有过工作来往,竟受到株连。“文化大革命”的一场风暴,将李温平又遣送到太原水泥厂工地劳动。1967年,水泥厂石料场准备进行一次爆破,可是,石料场前方有一排3.3万伏的高压线,爆破稍有差池,便会毁坏线路,造成严重事故。李温平帮助厂里设计了一种“斜向爆破”,使7万石方斜着抛入崖沟,高压线纹丝未动,这是我国最早的“定向爆破”之一。1972年,福建永安水泥厂矿山爆破剥离,1吨炸药引爆后,飞石对附近村民家造成严重毁坏。待水泥厂又在峒室中装进24吨炸药,准备进行第二次爆破时,四周农民竟阻止工程继续进行。一封急电传至国家建委,要求建委派专家解决技术难题,以打破僵局。正在唐山劳动的李温平,奉命即刻乘车南下,赶往现场。李温平勘测完现场,果断地决定另增加一个药室,并精确地计算出两室引爆的毫秒差。照他的设计,水泥厂再次填药爆破,再没有一块石头砸到老百姓的房屋上。
黄昏的奉献
1979年,李温平担任了国家建材局总工程师,随后,又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这年年底,牡丹江电厂修建一座高20米、长350米的大坝,准备采用定向爆破新技术。爆破现场,两边的山坡角仅在30度左右,谷宽250米,过去一直被认为是定向爆破的“禁区”。李温平经过反复测算,大胆建议采用大抵抗线,延长药室,并提出了毫秒差弹道抛掷堆积法的定向爆破施工方案,还建议先做试验性爆破。
11月3日,1000多吨条形炸药包整齐地堆放在药室中,11时整,三颗信号弹骤然升空,随之一声巨响,爆破成功。
1985年,李温平与杨纪珂教授一同赴美,与洛克菲勒基金会及UB基金会洽谈在大陆合资办学。经他们的努力,由上述美方基金会出资,1985年至1987年,先后有11位美国著名的科学家来华讲学。
出国期间,李温平发现,国外大学兴办科学工业园区,使大量新技术得到开发应用。回国后,他利用国内外的广泛联系,联络了高等院校科技开发中心、国家建材局及所属的武汉工业大学、大连海运学院、中科院软件试验室等单位,由他推动,有关单位就合作开发新技术与新产品达成了协议。
1986年8月,74岁的李温平离休了,他的心却一天也没有离开自己的事业。他的妻子常常对着客人说自己的老伴:“离休前单位里有他的办公室,现在,他的办公室挪到家里来了。”
1989年10月8日,李温平荣登人民大会堂,从党和国家领导人手上接过了金光灿灿的“老有所为精英奖。”“我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我不能闲着。”每当亲友劝他注意休息保重,他总是这么温和地回答。1993年,国务院又为他颁发“有特殊贡献”证书,并发给政府特殊津贴。2010年5月19日,李温平在北京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