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大力实施强县域行动 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省政协十二届二十次常委会会议发言摘登
2022年09月16日
字数:6,560
版次:03

  

以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高质量实现
 娄金华 代表农工民主党甘肃省委员会发言

  在最擅长的“赛道”突破,充分发挥优势。一是选好赛道,依托禀赋和优势聚焦打造主导产业。二是重点发力,工业基础较好的加快传统产业“三化”改造,做好延链补链强链文章;农牧业资源丰富的拓展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生态文化资源富集的推进文旅、教育、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提升产业发展综合效益。三是保持耐心,久久为功建成一批大县、强县、富县、名县。
  为最关键的“载体”赋能,激发动能活力。一是园区赋能,坚持集约化原则和市场化导向,整合优化现有各类园区,持续强化主体地位。二是企业赋能,围绕确定的主导产业和发展规划,坚持“引龙头、补短板、强链主”,培育一批百亿级县域产业集群。三是科创赋能,支持高校、科研机构有能力人员通过兼职、挂职、合作等方式参与到县域企业,从事科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
  用最适配的“政策”驱动,破解堵点难题。应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以思想大解放、观念大创新引领县域发展大提速。应着力破解融资难题,加快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注重发挥政府融资平台公司作用。应加快优惠政策落地,用好东西部协作、中央机关和企业对口帮扶政策,抢抓政府债券、各项补贴和贷款贴息等机遇,发挥好政府引导基金作用,形成政策聚合效应。应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着力打造办事高效的政务环境、保障有力的政策环境、配置合理的要素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
  以最协同的“机制”提效,凝聚推动合力。省级层面相关部门应加强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的指导服务,全力支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市州层面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健全完善规划实施、资金使用、工作推进等机制。县域层面需要发挥“一线指挥部”作用,尤其是“一把手”急需增强发展意识,协同县乡村各领域力量,直面矛盾问题、解决棘手难题,集中精力谋发展、抓发展。其他层面,应激活各级工商联、商会桥梁纽带作用,外引客商、内扶企业,培育市场主体“小转规、规上市”。
  

关于支持民营经济参与“强县域”行动的几点建议
 郭奇志 代表甘肃省工商业联合会发言

  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引擎,但受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影响和疫情冲击,民营企业经营面临着多重危机,承担的内部转型成本也更高。全面实施“强县域”行动,既要充分发挥民营经济的支撑作用,也要正视发展中存在的瓶颈和困难。
   着力营造宽松公平县域市场环境,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建议督促各级各部门强化以民营经济为主体发展县域经济的意识,坚持国有民营一视同仁,优化资源配置,放开市场准入,同时进一步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营造政府、银行、社会合力支持民营经济的浓厚氛围,为民营经济营造更加宽松、公平的市场环境,进一步激发民营企业发展新动能。
  加快推进县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民营经济竞争力。建议立足县域功能定位,选择最擅长“赛道”,聚焦重点,各展所长,出台一对一的政策扶持清单,以“强科技”为支撑,支持传统行业尽快转型升级,扶持企业进行绿色低碳改造,提升县域产业基础能力;以“强龙头”为引领,实施民营品牌提升战略,引领民营企业争创名优产品,为“强县域”培植财源、增加税收。
  加快推进县域消费体系升级,增强民营经济发展动力。建议加快新型消费基础设施和服务保障能力建设,积极推进县域新基建建设进程,推进数字化商业模式变革,帮助企业拓宽销售渠道;以智能化、便捷化培育新零售模式,深入挖掘和激发消费潜力,丰富市场供给;加强县域文化旅游消费集聚地建设,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消费。
  聚焦助企纾困解难,稳住县域市场主体。建议各级各部门真正靠前发力、主动担当作为,提高已有政策落实的力度和时效,优化各级领导干部包联重点企业制度,完善服务企业“快速通道”和解决问题“绿色通道”机制,确保各项纾困措施直达基层、直惠市场主体;加大对县域特色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同时,特别要高度重视支持个体工商户发展,在帮助他们解决租金、税费、社保、融资等方面难题上提供更直接更有效的政策帮扶。
  

纵深推进扩权强县改革 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万代红 代表九三学社甘肃省委员会发言

  制定与下放权力相关的实施办法和实施细则,推动财权事权更加匹配,科学界定各级政府财政事项的分担比例,合理划分各级留成比例。增强基层财政“三保”和县域资源要素调度支配能力,提高县级财力水平和均衡度。优化转移支付制度,提高对县级一般性转移支付比例。增强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对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固定性的专项资金下放至县级管理。为城镇化建设提供必要财力保障,优化省级地方专项平台管理,适度放宽审核条件,以必要财力支持县城环境基础设施提级扩能。明确各级政府责权利范围,并注重遏制隐性债务增量,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加强组织机构建设,以数字政府建设为引领,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推动各县(市、区)组建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形成“一局三中心”组织机构框架,为“放管服”改革高效有力推进提供坚实保障。在依法依规推进经济强县和县级市“市县同权”的基础上,将经济欠发达县也纳入实施范围,促进县域间公平协调发展。严格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加大政务督查力度,增强地方人大对县级行政的监督和约束,对列入相应层级行政许可清单的事项,压实各方监管责任。
  深入推进投资建设领域审批制度改革,完善投资建设项目“一网通办”审批服务平台,放宽县级项目建设施工许可审批权限,推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与县级各相关部门业务系统功能融合,优化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在线审批,提升审批效率。优化建设用地审批流程,在严格落实“三线一单”管控要求的前提下,结合县域发展需要,适当允许县级自主调整耕地、草原等内部结构,加强存量低效建设用地再开发,合理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保障县级正常用地需求。扩大县级金融管理服务权限,赋予县级金融监管部门一定权限,增强金融监管和协调服务能力。注重加强同银行、税务等垂管部门协调联动,明晰各自职责,确保垂管部门权限下放协同跟进,避免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对权力的“截流”和掣肘,促进扩权政策有效落实。
  

深入落实强县域行动 加快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齐永刚 代表政协白银市委员会发言

  坚持规划为先,明确目标定位。白银市确定会宁县为农业优先和文旅赋能型、靖远县为工业主导和农业优先型、景泰县为农业优先和文旅赋能型、白银区为城市服务和工业主导型、平川区为工业主导和农业优先型县区。到“十四五”末,白银区生产总值将达到500亿元,平川区、靖远县生产总值将分别达到150亿元,会宁县、景泰县生产总值将分别达到100亿元以上。
  坚持特色为重,壮大主导产业。工业基础较好的白银区、平川区、靖远县、景泰县,推进传统产业“三化”改造,做好延链补链强链文章;农业资源丰富的会宁县、靖远县、景泰县,拓展农业新业态,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文化旅游资源富集的县区,推进文化、旅游、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增强“美丽经济”的附加值和吸引力。
  坚持城镇为形,提升融合水平。按照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构建以兰白一体化为重点的一小时核心经济圈区域发展格局,大力推进县域与中心城区融合发展。大力实施县城更新行动,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特色小镇建设,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精致精美的特色小镇。大力实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通过3至5年发展,建成一批“望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看得见未来”的乡村振兴示范点。
  坚持园区为基,打造高能平台。白银市规划建设了“一区六园”,按照“一园一策”进一步培育“首位产业”,每个园区打造1-2个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实现从“多而散”向“优而强”转变。探索实行“管委会+开发运营公司”管理运行模式,加大向园区放权赋能力度,打破行政管理壁垒,提升园区自主权。完善产业链链长制,加快引进一批“链主企业”,推动产业园区做精做专、做大做强,形成县域经济新增长点和竞争优势。
   坚持项目为要,夯实发展基础。坚持项目为王理念,着力推动白银至兰州城际铁路、S35景礼高速白银段、陇电入鲁白银新能源配套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同时抓好市县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整合升级,为县域重大产业、基础设施等提供资金保障。
  

紧扣定位健全机制强化评价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高云虹 民建甘肃省委员会副主委、张掖市政协副主席

  紧扣“五型”定位,推进错位发展。各县要切实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区位条件,紧扣选型定位,瞄准赛道发力,突出产业发展的分工与专业化,集中将生产要素配置到具有资源禀赋与比较优势的产业中,避免不必要的产业多样化或“大而全”“小而全”的产业结构趋同化,以及因此形成的重复建设和同质化发展,进而形成百花齐放、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局面,最终建成一批工业富县、农业强县、文旅名县、生态大县。
  健全推进机制,凝聚工作合力。进一步完善省抓统筹、市县落实的工作机制,省级层面要结合我省“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结合县域发展实际和可变因素,定期对五大发展类型进行动态调整,为县区未来变道留足空间;各市县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健全“一县一方案、一年一清单、一季一调度(观摩)”机制,将短期和长期目标相结合、将微观和宏观层面相结合,锻造长板凸显特色、延链补链壮大规模,切实扬长避短、高质量发展;举办“县域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专题培训班”,省发改委、省统计局等相关处室负责人开展系统讲解培训,促使各市县及相关部门进一步熟悉评价指标设置及权重、评分办法,明确工作重点及努力方向。
   优化评价指标体系激发各类县域活力。在县区选型定位和考核办法细则确定的前提下,选择工业主导型、城市服务型、农业优先型的县区在综合排名中明显处于优势地位,全省综合排名前13位的均为“工业+城市”选型县区,排名80位以后的均为选择了生态功能型的县区,在综合排名和进步县评选中面临“先天不足”的劣势。因此,建议在不改变前四类指标现有权重的前提下,对农业优先型和生态功能型中除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及变动情况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及增速2个指标之外其它赋权为0的指标赋以一定权重;在城乡融合发展类的指标中补充“城乡居民收入比”指标;在综合评分时对五种类型均赋以20%的权重,不再重复强化差异,使指标体系对各类县区都产生激励作用。
  

立足构建新发展格局 扎实推进我省强县域行动
 郭爱君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新发展格局下县域经济发展的新特征:一是发展地位更具可重塑性。二是市场需求潜力更具可挖掘性。三是供给质量更具可提升性。四是发展动能更具可培育性。
  “双循环”格局下我省强县域行动的新思路:一是要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高县域之间内循环合作效率。从省域层面统筹谋划县域经济发展,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广工业用地“标准地”改革,实现资源和要素在县域间双向良性互动。建立承接中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加工组装产业转移的引导机制,着力改善提升县域交通、信息、能源等基础设施条件。强化财税金融服务,提高县域协调发展效率。二是要加大园区建设力度,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提高县域经济发展质量。五种县域经济类型中,不管哪种类型都要抓好园区建设这个平台载体。三是要充分利用数字经济等新技术新业态,为县域工业发展提供新动能。深入探索数字经济新模式,坚持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两手齐抓、转型升级和增量扩容协同推进,推动县域工业发展提档增速。以数字经济融合应用为突破口,加强5G、工业互联网、云计算等信息化手段与制造业融合,引领县域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四是要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推动城乡深度融合,促进县域经济协调发展。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快“三区一村”改造,推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引导县域积极融入区域发展,加快提升县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支持县乡村商业网络建设,全面提升县乡生活品质,增强县城和重点镇在要素聚集方面的能力,打造县域经济增长极和增长点。五是要充分利用资源和要素优势,提高县域融入“一带一路”开放水平。借助我省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优势,进一步强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开放型经济联系,积极推动县域组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交通节点、特色农产品、资源精深加工等方面合作,带动县域优势特色产品“走出去”,提升县域经济对外开放水平。

 

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大格局 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马丁丑 甘肃农业大学财经学院副院长

  立足区域特色资源禀赋,科学制定战略规划,探索建立城乡互通、区域互融、跨区跨界的要素流动与产业融合发展新机制,加快推动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不断优化涉农产业链空间布局与农业现代化主体功能区,深化城乡产业分工,推动产业链深度融合,打造地域特色明显的复合型农业全产业链大格局。
  充分发挥部分县域城镇通城连乡的区位优势与纽带功能,科学布局集聚性农产品加工业与区域性现代农业服务业,培育壮大产业新增长极。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推动农产品粗精加工、综合利用和主食加工协调发展。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构建全程覆盖、区域集成、配套完备的新型农业综合服务体系,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进一步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推动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农业产业化利益联合体,通过技术集成示范、产品创新研发、农业多功能性开发等,有力促动三产联动与要素融合,并通过惠农政策倾斜、利益分配机制优化、联户助农模式创新等,强化农户在产业链中的基础地位,保障各类主体合理分享增值收益,最终形成横向耦合、纵向固接、协同共生的产业集群,推动农业全链条升级。
  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对农业产业链进行数字化赋能与智能化改造,全面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精准化、加工销售智能化、管理服务便捷化和产业发展一体化水平。优化产业链各环节资源配置,全方位提升产业发展效能。
  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挖掘农耕文化底蕴与红色资源时代价值,做大做强现代寒旱特色农业,以资源特色彰显产品特质,以农耕文脉浸润消费情感,以红色文化厚植大爱情怀,以生态有机深绘健康底色,深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以产品功能链与消费价值链有机衔接为导向,加大产品系列化精深开发力度,全面塑造“厚道甘肃”产业形象,高位锻造“地道甘味”产品个性,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
  

以区域战略思维谋划县域经济发展
 刘树武 代表政协陇西县委员会发言

  坚持局部隆起、中心带动。树立区域战略思维,依据各县区资源禀赋、特色产业、历史文化、人口数量、发展基础等综合因素,按照构建“一核三带”发展格局,科学确定若干区域性中心县区,瞄准发展方向,精准发力,集成财力、物力、人力,集中项目、政策、资金、技术等要素,全力打造县域经济“新高地”,进而带动周边县区的发展。
  坚持区域协同、联动发展。做好区域规划的调整、完善和补充,特别是要紧密结合全省各县域之间在产业发展、交通互通、商贸往来、环境协同、人文渗透、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共生互促实际,大胆跳出县域行政区划,进一步加大统筹协调力度,不断强化县域联动,拓宽度、拉长度、增厚度,实现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成立关联区域发展协调调度小组,研究解决县与县之间发展中的相关问题,探索支持产业跨县域转移和跨区域共建产业园区等合作平台,持续推动特色优势产业互补互利、做大做强。
  坚持赋能扩权、发挥优势。进一步简政放权,设置科学合理、区别对待、简便易行的考核考评体系,给予县域更大的发展自主权。同时,省上要在“片区综合发展”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县区特色优势,加强对县域经济发展的系统谋划和统筹布局,立足县域扬优势、补短板,让优势更优、特色更特。
  坚持招大引强、做强工业。走招大引强的路子,不断深化园区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园区由“政府投资、政府建园、行政管理”向“社会投资、市场建园、专业运营”转变,加快形成“小管委会+服务中心+大公司”发展模式,在信息、技术、资金、创新等方面形成聚集效应。同时,要着力引进一批国际国内知名企业,实现产业的提档升级。
  提升城市品质、聚集人力。多年来,大批高校毕业生选择在外地就业,一些优秀人才滞留输出地,造成本地人才匮乏,经济社会发展缺乏持久动力。因此,要千方百计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搭建就业服务平台,推进稳产扩产吸纳就业,支持大众创新创业,不断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