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文化发祥地探究
2022年09月09日
字数:2,942
版次:03
欧阳坚
秦人从哪里来、秦早期在哪里活动、其文化特质是什么,是研究秦朝如何兴起及对大一统国家的贡献绕不开的课题。近年来,甘肃一批新的重大考古发现和相关研究成果,使揭开这些历史迷雾成为可能。
据史料记载,秦人族出东夷,其始祖伯益为帝舜虞官,又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赐姓嬴氏,并列为继承人。大禹去世后,伯益被大禹之子启所杀,启建立夏朝后,其部族遭到打击并迁移流散。夏末,嬴秦参加商夷联军灭夏并进入关中,由此成为商朝的显贵,“故嬴姓多显,遂为诸侯”。商末,崛起于关中的周人在灭商活动中,追随商王的嬴秦首当其冲,再次遭受沉重打击并迁移各处:嬴秦首领中潏被迫归周并西迁陇右礼县一带,“在西戎,保西垂”;中潏之子蜚廉逃往嬴姓故地今山东曲阜一带的商奄。周初,周公平定“三监之乱”,杀蜚廉,并将参与叛乱的嬴姓商奄之民迁往“朱圉”,即今甘肃甘谷县一带。至此,嬴秦在经历夏商两代千年之久的起伏动荡和迁移流散,终于在甘肃东部定居下来,开始了其族体形成和兴起建国的早期历史。
从商末中潏西迁西垂到秦文公迁都东进关中,在整个西周近三百年间,嬴秦共14代一直生活于甘肃东部地区。其首领依次是中潏、蜚廉、恶来、女防、旁皋、太几、大骆、非子、秦侯、公伯、秦仲、庄公、襄公、文公。这是秦人发展史上的早期阶段和秦文化的形成期,具体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中潏到大骆七代是嬴秦族体的形成阶段。嬴秦初入陇右,面临着来自两方面的考验和挑战。一方面是自然的挑战,当时的陇右黄土高原和陇南山地山大沟深、林茂草丰,半农半牧区的环境和条件与黄河中下游平原农耕区迥异。另一方面,他们来到陇右也就进入了以畜牧见长的当地土著西戎部族领地,如何与语言不通、文化不同的西戎相处并得到认可与接纳并非易事。但经历多次生死考验和动荡迁徙磨难的嬴秦,以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和积极进取的乐观态度,凭借“懂鸟兽之言”、善御和熟悉山林草木的技能,因地制宜发展农牧经济,入乡随俗,主动交好西戎,并通过联姻通婚、学习骑射本领、经济交流和文化往来,不仅得到西戎的接纳,而且实现了和睦相处,很快在陇右站稳了脚跟。秦人族体随之形成,秦文化也在相互交融中得以孕育。
第二阶段从非子到庄公五代是秦人“邑秦”和秦文化形成阶段。非子为大骆的庶子,嫡长子为成。非子善养马被周孝王征召在今宝鸡的汧河与渭河之间为周室养马,“马大蕃息”。非子因功被周孝王封为“附庸”,让其在“秦”即今清水县城北李崖村建立新邑,秦人称秦由此而始。非子获姓受封是嬴秦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秦人也从此在陇右一分为二,非子之兄成继续以西犬丘为居地活动于西汉水上游,非子一支则来到渭河支流牛头河流域,以秦为中心开辟了一块新居地。非子之后,经秦侯、公伯至秦仲,“西戎反王室,灭犬丘大骆之族。”周宣王封秦仲为大夫,命其反击西戎,反被杀。周宣王支援兵马七千,又名秦仲子庄公伐戎获胜,并收复犬丘,被封为“西垂大夫”,庄公率秦人由秦邑迁入犬丘。秦人反击西戎获胜和在周室地位的上升,正是秦人实力快速上升的结果,史称“秦仲始大,有车马礼乐侍御之好焉”,秦文化也在与周人、西戎的交流中初步形成。
秦人在天水的第三阶段是襄公和文公两代的建国与东迁。公元前771年,西戎攻破镐京,杀周幽王于骊山下,西周亡,秦襄公力战救周,并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邑,因功被封为诸侯,赐予岐丰之地。于是秦襄公建国,四年后,秦文公继位,文公三年东猎,一年后(公元前762年)到达汧渭之会(今陕西省宝鸡市),宣布迁都于此。两代秦人在完成建国夙愿后,迅即东迁,开始了秦人建立霸业、一统天下的历史进程,四百多年后,秦完成统一。
我们循着秦人西迁和兴起的时空轨迹不难发现,秦人的历史和发展道路极为独特,它既有极为曲折漫长的西迁历史;又有在陇右西垂族体形成、文化生成和重新兴起建国的独特经历。多难的部族命运和特殊的生存发展环境都赋予秦人发展和文化创造极为深刻的影响。经受了充满生死挑战和颠沛流离考验,迈过了千难万险浴火重生的秦人,磨砺出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积极进取、迎难而上的精神追求,实用功利、尚武刚毅的生存能力。这些意志品格、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成为秦人与生俱来的精神谱系和文化基因,为秦人一路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和发展壮大注入了不竭的动力。
文献记载的秦人早期历史和文化创造活动已被近年来甘肃东部地区的秦文化考古发现所证实。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甘肃东部地区大量与秦早期历史和秦文化相关的遗址和墓葬,陆续被发现和发掘。特别是2004年以来,在甘肃省和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由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国家博物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北大学文博学院等五家单位启动的早期秦文化调查、发掘与研究项目,经过十多年田野调查和考古发掘,取得重大突破,在渭河上游天水、定西地区发掘秦早期与西戎文化遗址8处,仅清水县牛头河流域就有秦文化遗存31处,发掘2处;在礼县西汉水流域发现秦早期文化遗址38处,发掘6处。这些重要发现,使长期模糊不清的秦人早期历史终于露出真容,为秦早期文化研究和进一步探究秦统一的文化原因提供了可信资料。
在甘肃发现的秦文化遗址,提供了秦人早期历史的重要线索。已发现的遗址年代,上起西周下至秦朝,聚落、都邑、城市、墓葬、祭祀、礼制等遗址和车辆、乐器、各种金属器具和陶器等遗物的出土,商式风格陶器的发现,共同印证秦人系西迁而来,兴起、建国于甘肃地区。大量遗存从制度、经济、社会生活、城池、建筑、礼仪、丧葬、习俗风尚、器用等多方面,立体地展示了其文化的多姿多彩,为揭示秦文化早期面貌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同时,秦文化与西戎文化遗址的交错分布,保存了秦与西戎交往交融的活标本,为探究秦戎民族融合与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实物资料。
不难看出,历经磨难的秦人西迁甘肃后,在西戎与周人的夹缝和全新的环境中,因地制宜,兼容博采,实现了兴起与建国,也开创了自己的文化,熔铸并形成了其坚忍不拔、昂扬向上、果敢勇猛、实用进取的民族性格和精神品格。这一生态和文化塑造了秦人精神世界和民族性格,成为其文明底色和文化基因,蕴含于上述遗址遗物的深层内涵,为揭开秦人民族性格和完成大一统的文化密码提供了重要凭借。
秦人挟此文化优势进入关中后迅速崛起,以秦穆公称霸西戎为标志而进入诸侯大国的行列。此后,献公、孝公以富国强兵为目标励精图治、发奋改革,通过商鞅变法,秦国实现了军政制度创新、社会管理创新、移风易俗和文化创新。秦文化既实现了转型,又在兼取农耕、畜牧文明和博采六国文化精华中推陈出新,形成尚武与崇法相结合的强势文化和先进文化,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国家强盛奠定了基础。于是,从秦孝公到秦王嬴政七代秦人致力于秦国强大,一百余年间国力大增,进而扫灭六合,完成统一,结束了春秋以来长达五百多年列国争霸、战乱纷争的动荡局面。
概括起来,秦人族体形成于甘肃,秦文化孕育于甘肃,秦人建国于甘肃,甘肃是秦人、秦国、秦文化的发祥地。秦人在兴起、建国、东出、统一的奋斗历程中,形成了务实创新的价值追求、开放包容的进取精神、尚武坚毅的民族性格、令行禁止的法治观念、上下一心的团队意识、始终如一的坚定信念等文化特质和品格,对后来大一统国家的形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意识的孕育,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 (原文刊载于《新华文摘》2022年第17期)